和普魯斯鱷研究學者聊天筆記,10米6噸巨鱷詳情

10米長的巴西普鱷超完整頭骨UFAC 1403,和另一個完整下頜UFAC 1118在許多文獻中組成一對。而且有許多版本的測量數(shù)據(jù)小偏差,繪制頂視圖也有細微區(qū)別。多年來一直爭議,這倆是否為同一個個體的上下頜?如果是同一個個體為什么有兩個編號?如果是不同個體那么巨型普鱷數(shù)量+1。

于是老朋友天明發(fā)郵件詢問了測量普魯斯鱷頭骨的學者Jorge W. Moreno-Bernal,因為是西班牙語,交流起來有點復雜
和學者私聊確認了這倆就是同一個,論文中引用的常見數(shù)據(jù)UFAC 1403顱骨全長1.4米,顱基長1.3米,UFAC 1118下頜1.6米全部屬實。



這里得延伸一個概念,鱷魚頭骨的測量方式。
以美洲鱷AMNH 7139為例
顱骨中線(HL)長70.5cm
顱骨基長(BSL)長73.5cm
顱骨全長(SKL)長79cm
顱寬(HW)寬35.5cm
下圖以灣鱷代替示意

一般鱷魚的頭骨測量方式都是最短的第一種,顱骨中線(HL),因為后兩種只能測頭骨,活體是測不了的,末端包在肉里。比如灣鱷洛龍的HL就長70cm,和這只5米的美洲鱷頭一樣長。
為什么它倆頭長HL一樣,體長卻差了1米呢?因為美洲鱷的頭很窄,顱寬僅僅35cm,比洛龍45cm窄了10cm。頭窄的,往往頭身比大。

決定頭部占比的,不僅是頭長,寬度也很重要。灣鱷白背的顱長超過柬埔寨之王,但顱寬比較窄,所以頭身比大,只有5.9米。
一般來說,頭又長又寬,則很大概率是小頭鱷。根據(jù)9米的米蘭達普魯斯鱷骨架AMU-CURS-541可得知,普鱷也是小頭鱷魚(尤其是大個體),已知巨型普鱷頭身比和洛龍、巨型尼羅鱷一樣,HL:SVL超過1:4(尾部比例目前無法得知)。

和學者私聊確認后普魯斯鱷UFAC 1403顱骨數(shù)據(jù)
顱骨中線(HL)長119.4cm
顱骨基長(BSL)長130cm
顱骨全長(SKL)長140cm
下頜(ML)長160cm
顱寬(HW)寬82cm
?

顱骨全長(SKL)長140cm是UFAC 1403引用最多的數(shù)據(jù),根據(jù)實物照片比例尺判斷,可能為斜量。實際直線SKL可能是137cm,不過這個不影響,決定鱷魚體長的是HL和HW。
UFAC 1403標準的顱中線約為1.2米(相當于洛龍70cm測量標準)。若以洛龍的8.88頭身,那么UFAC 1403基于大長尾巴的重建長10.5米,肛吻長SVL近 5米。按黑凱門鱷也能接近這樣的長度,黑凱也是長尾。
若按一般鱷魚的尾巴比例占一半,則UFAC 1403長10米左右。

注:更大的DGM R 527、AMURS?20等按以上兩種全長分別為11米+(長尾版)和10.5米(常規(guī)版)。目前可能超過UFAC 1403的普鱷共有8個個體,但很可能有一些是局部更大而不是總體更大,所以這8個十米以上的普鱷先不細說。其實體長基本沒什么爭議,主要是體重新結論很多。

體重
通過高精度模型測體積,再通過密度求得大致體重的方式,在多次試驗精進后,已經(jīng)有很高的準確率。本人搞的粗模小頭秘魯鯨20米93噸,和長鯨吟重建的底棲版20米95噸高度吻合。之前給小河的醫(yī)用模型也得到了比較準確的藥量,后文會多次使用此方式,配合實測使用。比任何擬合公式都可靠得多。
過去我在貼吧的時候也誤以為10米的鱷魚只有4噸,直到今年我親自接觸實物活體才發(fā)現(xiàn)。這種身材相當于僵尸鱷,尤其是對大個體來說已瀕臨死亡。有人問為什么不用米蘭達普魯斯鱷的骨架,而參考現(xiàn)代鱷魚。。
因為骨架只能決定長度,不能決定活體體重。肌肉分布還是得靠現(xiàn)代活著的鱷參考。

更重要的是米蘭達普鱷的骨架描述極其有限,基本僅限于靠這一張鳥瞰照片對著圖量,還有明顯的角度。其次,普鱷骨架幾乎沒有尾巴,連全長都只能知道半截(9米是根據(jù)SVL乘2)。
1.模型測量
本人尋找了大約8個鱷模型,和神皇一起挑挑揀揀又篩選掉6個差的,剩2個還原度較高,我又和yy龍一起捏了2個。最終4個健康壯鱷魚模型測得10-10.5米長時體積均超過5.5立方米。



我又把5月8號瀕死小河的醫(yī)用模型放大到10.5米(灣鱷尾偏長),這都能有4.5噸。而這對于十米級的鱷魚來說,這樣的身材可能直接致死。


可能會有人問洛龍6.17米1.075噸放大到10米也才4.5噸,到10.5米也就5.3噸,洛龍并不瘦——
灣鱷洛龍的尾巴特別長,放大到10米時肛吻長僅4.6米(相當于9.2米的正常鱷魚)。如果按照巨灣鱷的超長尾巴比例復原,普鱷都能11米了。把洛龍三維放大到11米則有6噸。減去末端多出來的大尾鱗分量,這和普鱷更強壯的頭骨頸部相互抵消。尾鱗槳并不占太多分量,截面很細。

注:灣鱷尾巴長是末端的尾鱗槳長,而不是尾根。如果尾根太長,巡航能力反而會越弱,尾鱗反之。
其次,洛龍其實算軀干比較勻稱的個體,甚至可以說偏瘦。很多灣鱷實測都是5.5米就800多kg了,都比洛龍粗壯(放大一下便知)。

其中方舟的恐鱷模組,做工很不錯,就是有點像恐鱷和普鱷雜交的。就當普鱷用了。身材完全參考大個體密河鱷,但尾巴比例和灣鱷一樣長。按10米長有6.3噸,按10.5米時甚至有7.3噸。而這和野生灣鱷領主甜心的身材比例一模一樣。北領地灣鱷甜心長5.1米,重780kg,而且肛吻長2.4米,放大后符合模型估測結論。







過去貼吧經(jīng)常說按某某瘦鱷魚放大,普鱷只有3噸或者4噸。這犯了一個基礎常識錯誤——大鱷魚是不能像小鱷魚一樣瘦的。小鱷魚的肋籠狹窄,體腔本身就細,且被實際重力限制較小,哪怕瘦到脖子三根筋,尾巴一條細線都能活著甚至活蹦亂跳(雖然也有胖的小鱷魚但那屬于喂多了,正常骨架很細小,健康狀態(tài)是比較瘦)。
而大鱷魚的肋籠已經(jīng)被完全舒張,壯年個體一旦到這么瘦直接暴斃。


像小河這樣的體態(tài),其實放在小鱷魚里并不少見。放在小鱷魚里可能還沒多大事,放在巨鱷里就是瀕死。普鱷體型比小河大八倍,若形成這種身材會更加瀕死。即使有一些比較瘦的大鱷魚實例,也都屬于體況較差的個體。



不過考慮到普鱷的骨盆相對偏細(暫無論文描述,是神皇根據(jù)照片目測的,照片有角度,先待定),若屬實則臀部和尾部可能高度較低。那么普魯斯鱷則可能有更長而細的尾巴才能保證水下運動,就像黑凱門鱷一樣。壯年普鱷的體長可能會增到11米,身材按洛龍就6噸,按黑凱就5-5.5噸,再輕就很難了。別弄什么不同物種對標,這是壯年個體必須的健康體態(tài)。如果按貼吧以前主流4噸的話需要有獸醫(yī)看著它,否則隨時會掛掉。




這里還存在一種大個體鱷魚很瘦的情況,那就是極度年邁。如果一條普鱷很老了才10米,那它是可能掉到5噸以下。但是鱷魚壯年后生長速率就變得很低很低,老年和壯年的體長基本差不多。即使它老了特瘦,在壯年時也會比現(xiàn)在重很多。
?

下一個問題,貼吧經(jīng)常說如果普鱷10米霸王龍就得14米等一堆神TM對標。尤其是按不同化石完整度相互對照,原本是神皇自娛自樂玩著用的,他QQ上告訴我這本意是【分別按完整度對體型的貢獻意義】,而不是分別對應體型大小。
結果現(xiàn)在一傳十十傳百已經(jīng)被斗獸小鬼傳到了天南海北并當真了,屬于是取其糟粕去其精華。終成圈內(nèi)臭名昭著的陋習——跨物種連體嬰。
首先~10米的普鱷有很完整的頭骨和下頜,一點也不碎。且10米+的普鱷有脊椎、完整股骨,對體型的線性作用關聯(lián)性強,根本壓不下去。無論霸王龍多大,普鱷都至少是~10米,這倆沒有相互關聯(lián)性。
甚至還傳出來霸王龍按保守12.5米的話,普鱷按保守只有7.79米等仙論。這就完全任何必然聯(lián)系,這么玩它倆直接長在一起得了,成為一體,你縮我也縮jpg
?

近二十年前的論文確實有說普魯斯鱷54.5cm的股骨(已出土最大鱷魚股骨)按密河鱷的腿長公式只有7.79米。但該論文后面一句話馬上又補充了UFAC 1403尺寸應為10.5-11米。腿骨公式的落差反應了普鱷的腿很短,比密河鱷短得多。但是普鱷的股骨近端非常粗,是粗短腿。
這論文上線的當年是沒有發(fā)現(xiàn)米蘭達普鱷的9米骨架的,近年公布了,其他普鱷還有比9米骨架的椎骨大很多的孤立椎骨。如果普鱷最大7.79米,那9米的骨架難道是骨龍嗎?骨頭長到活體外面了屬于。如果是短尾,短成這樣已無法支持巨型鱷目游動。直接違背已知材料,這種明明知道是假的下限拿來對標,屬于貼吧特有型明知故錯。

如果無視米蘭達種的骨架,巴西種單獨按密河鱷比例復原7.79米,那會得到一個密河鱷版大頭娃娃+長腿型普鱷。值得注意密河鱷的腿比較細,雖然能撐起來走路卻很難奔跑。而普鱷和密河鱷同F(xiàn)L的時候,股骨近端可粗太多了。那就是大長腿+粗腿。為了容納堪比JP1暴龍尺寸的頭骨,這個7.79米鱷魚的身材也將超級加粗,否則無法運動。SVL 4米模型測一下,都4.5噸了。若按SVL 4.4米則5噸+,尾更短粗成引鱷了。
(靠密河鱷死公式算可以低于3噸,但那樣根本爬不動,頭直接拖到地上。既然頭和股骨粗壯得多,身材也得更加寬闊。一切以生物體自然運作為底線)

7.79米4.5噸以上的大頭長腿鱷,這好像比之前更強了。。斗獸小鬼想硬縮普鱷,結果反而得到了六邊形戰(zhàn)士增強款。回旋鏢立刻拍到了自己臉上。
第二種縮水法,米蘭達普鱷9米骨架不變,把其他所有巴西種巨型頭骨股骨全部以個體差異塞到這個骨架上。同樣造出了大頭娃娃型長腿巴西普鱷,雖然沒上面這個夸張,但也挺逆天的。
最終絕殺:別忘了普鱷還有10米級孤立椎骨,椎骨決定軀干長度,永遠不會變,又把這兩個大頭長腿怪漲回10米了。畢竟孤立椎骨無法拼進去,椎骨大那就是線性放大。
挖地洞者,拆的東墻,最終會補到西城門上。
?
最后就是一些比例圖的問題,順彎與直線。
恐龍的體長測量都是順彎,即沿著后頸、脊背、一路順著背部滑滑梯一樣滑到尾巴,測的曲線長度。
而電影恐龍的建模設定數(shù)據(jù)則是直線,因為模型直接建出來,直線一拉就測。


所以電影中的暴虐霸王龍和毀滅君王龍身長15米會這么大,因為都是直線長度?,F(xiàn)實霸王龍?zhí)K13米則是順彎,直線做比例圖的話,蘇大約12.5米多,一些脖子和尾巴再彎曲的側面圖直線只有12米。自然和電影恐龍差得多。(毀滅君王這種姿勢直線15米,順彎都得17米了)
而鱷魚的體長測量分順彎和直線兩種,比如洛龍順彎6.17米,直線6.09米。
重點來了,鱷魚趴在地面上是平的,因此前半身spl(肛吻長)順彎和直線幾乎沒有差別,洛龍無論直線還是順彎SPL都是2.85米,唯一的差別在尾巴上。因此直線和順彎對鱷魚影響較小。

一個物種的巨型個體完全可能是非常碎,也可能非常完整,這都是碰運氣的。正常來說隨機抓取幾種古動物,它們的已知最大個體化石保存狀態(tài)都各不相同??赡躠很完整,b是殘渣,c頭骨很全但沒身子,d有半截股骨和幾根肋骨等等。。哪里有跨物種間完整的就和完整的體型對標?碎就和碎體型對標?根本沒有任何邏輯。
比如霸王龍中保存較完整的個體蘇SUE為種間巨型個體,而棘龍較完整的個體FSAC-KK?11888則為種間較小個體,用它倆對標豈不搞笑了?
如果換成按完整頭骨對標,那秘魯鯨怕不是直接物種不存在,原地蒸發(fā)了。這不是鬼扯嗎

霸王龍的化石無論是出土量還是保存狀態(tài),都超過了絕大部分大型古動物。非要按完整度對比,那很多古動物沒有蘇、斯坦這種級別的完整,能被對標到物種蒸發(fā)不配存在,這比的是物種體型嗎?不
比的是挖掘隊實力和撥款經(jīng)費。
而現(xiàn)代人類中的古生物科考隊實力和古動物的體型沒有任何關系。
霸王龍在老美,無論數(shù)據(jù)完善性,CT掃描精度,都不是南美的普鱷和南巨、非洲的棘龍等可比的??恐绹芯繄F隊的雄厚財力技術去對標第三世界國家出土的古生物研究水平,早背離了動物本身。
按個簡單的比喻,霸王龍相當于《編內(nèi)人員》,多個成年個體均已切骨測得年齡并擬合多條生長曲線、身材比例全部已經(jīng)確定,往上往下浮動空間都已經(jīng)封死,它正是最沒有對標價值的那一個。這和那些連身材比例都未確定、又沒有做切骨年齡的物種沒有任何可比性。
霸王龍想按不同完整度對標其他物種,唯一可行的大概只有北美異特龍或者艾伯塔龍。同樣的巨量樣本和完整精度,研究強度。而且它們也都是獸腳類恐龍,有可參照性。

其次,非鳥恐龍的體態(tài)直接參考對象如今并不存在,想和鱷魚對標胖瘦就是沒有任何可行性的。更不存在鱷胖恐龍就得胖,鱷瘦恐龍就得瘦。不同動物,骨骼外活體增幅程度是完全不同的。如海爬增幅最大,圓不溜秋,因此易普拉辛那里棘龍若參考鯨豚復原可能12噸,不過現(xiàn)在棘龍被認為是類似涉禽了,自然是和圓圓豚無關。
鱷魚有現(xiàn)生物種參考,而且因為淡水鱷的多樣性一直比較低,體態(tài)變化也很小。尤其是恐鱷和普魯斯鱷這樣的冠群鱷類,直接參考現(xiàn)代鱷放大就行。什么程度的體態(tài)對應什么健康狀態(tài)非常清晰,根本不用和恐龍對標。
結論:恐龍和鱷魚是全方面的不同,完全沒有任何對標意義。玩數(shù)據(jù)玩文字游戲之前,先得問問自己,這樣是否切合實際。
?
感謝神皇兄與普魯斯鱷學者Jorge W. Moreno-Bernal對本文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