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補遺
上一篇的那個,有個錯誤,結(jié)胸是會發(fā)燒的,僅通過表經(jīng)散熱,是無法完全排出重熱,這個要修改下,所以那個假設(shè)的案例也不成立。

我反復寫了n次,最后我承認,我不是一個很好的作家。
嗯,小時候就是作文苦手??!寫啥都能寫成叨磕的,然后發(fā)散的不要不要的。
寫完了就有點不知道自己應該取啥標題了,所以我經(jīng)常寫東西標題是“雜論”233333~~

我最后一次嘗試,把東西寫出來點吧!
沒有廢話的就是,看病先定寒熱,定寒熱準確,用藥嫻熟,那就是療效快慢問題,而不會出現(xiàn)誤治。
好,怎么定寒熱,動態(tài)的,速成版《九陰真經(jīng)》,就能定,方法就是三焦。
腰部以上,是熱,腰部以下,是寒。
然后打分!
自己考慮重不重,這個靠“語感”。
主要是看癥狀的輕重,直接說哪個地方是重的哪個是輕的,不準確。
舉個例子,有人看起來上火,說頭疼。
然后你一看,嗯,脈搏還行,臉紅,那可能真的是上火了,開點清熱的藥。
然后第二個人,也是頭疼,然后你一模脈,哎,動數(shù),拉出去量血壓。
然后第三個人,也是頭疼,摸脈,動數(shù),再看,眼睛都紅了,拉出去量血壓,開大清熱藥。
最后第四個人,頭疼還胸悶,你一看不太對勁,拉去胸痛科,發(fā)現(xiàn)卒中早期。
這一樣嗎?不一樣~輕重有些時候,的確是,一種經(jīng)驗之談,仲景的描寫有不少這些的,但是其實最后還是看輕重,同樣是頭疼,一個脹痛,一個頭疼欲裂,你說這個打分,這個怎么打,疼痛系數(shù)么。
所以這個是經(jīng)驗之談,還真沒法直接給打分的方法。

有人說你這話和沒說一樣,我是來學技術(shù)的,你跟我扯經(jīng)驗之談?
主要是不好談,不敢下死定論。
但是我還是得說點啥,對吧?那好那好,說個范圍問題。
眾所周知,所有癥狀都分為兩種,即表,和里。
然后你跳出來問我,咽喉算老幾。
嗯~~~~
你說它算表吧,你不能汗解來對付,你說它算里吧,你治肺對它效果有限。
那它算啥?
這個就是所謂的半表半里,哎少陽經(jīng)不是,別搞錯了,或者說,是也不是。
這叫啥,這叫竅。
九竅,七竅,我們在說啥呢?
這個就是半表半里。
它是里臟腑,連通出表經(jīng)的開口,比表證更能描述身體內(nèi)的問題,同時也受表經(jīng)的影響。
里證的癥狀泛濫,在某些時候,會出現(xiàn)在竅上,這個是里證漫溢的情況。
有些時候,里證并不是只在里傳播,它會浮于表,竅就是它的必經(jīng)之路。

有人會說,這個和表經(jīng),哪個早?
理論上,這個。
有人還會說,你說這個干嘛?
因為大部分的市面上的理論,把別地方都說了,我來說個市面上不常見的東西。
那我們要干嘛呢?
這一篇感覺沒啥搞頭啊,沒技術(shù)啊,來個啥竅的。
大哥,最重要的技術(shù)我已經(jīng)說了,三焦!寒熱!
看起來好像平平無奇,其實這個真的,沒幾個人能完全掌握。
我看了一些醫(yī)案,大部分人,出的問題,我都能提前推斷,憑的是啥,他們對寒熱癥狀的把握有誤。
所有的誤治,都是建立在對寒熱把握不準確的前提下的,我寫的速成版《九陰真經(jīng)》,就是為了對付這個情況設(shè)立的,一切的基礎(chǔ),就是寒熱,我寫的非常的清楚在那里,為啥有寒,為啥有熱,癥狀上寒熱夾雜,是個什么情況,是病情發(fā)展到第幾步,在動態(tài)里面,那個就是秘籍,就是一切的基石。
我為什么這么看重這個,因為寒熱定下來,你用藥就不會有大錯,但市面上的資料,對寒熱夾雜的論點非常非常的少,我在醫(yī)院看見過大部分的醫(yī)生,但凡碰見寒熱夾雜,全部用風證的藥,我對此表示十分的……
所以我在速成版那里寫了,三焦的,就是整體的寒熱,還有三邪的,局部的癥狀,這個才是真的,秘籍,天大的基礎(chǔ)。
有了這個,你就能知道,這個人,寒熱夾雜,是怎么產(chǎn)生的,不是他在說謊,或者記憶錯誤,或者什么嗶哩吧啦的,理由,而是真的,他就是寒熱夾雜。
很多醫(yī)生,不能理解這個,反而認為是患者說錯了,所以按照自己主觀推斷去治療,往往出現(xiàn)很嚴重的問題,若是用藥高手,或可補益,普通的醫(yī)生,錯了就叫你去別地方治療。
所以我動態(tài)公布的那個,真的真的真的是無上的武林秘籍,是我多年研究,有巨大突破的地方。
但我目前來看,傳播的,嗯,根本沒人看,好吧~~~~
大家都喜歡傷寒論,所以這里舊事重提一下,借個名頭,講講這個速成版《九陰真經(jīng)》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