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武帝紀(一)
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姓曹,諱操,字孟德,漢相國參之后?;傅凼?,曹騰為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養(yǎng)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于惇為從父兄弟。 太祖少機警,有權(quán)數(shù),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yè),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國橋玄、南陽何颙異焉。玄謂太祖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舉孝廉為郎,除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征拜議郎。 太祖初入尉廨,繕治四門。造五色棒,縣門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強,皆棒殺之。后數(shù)月,靈帝愛幸小黃門蹇碩叔父夜行,即殺之。京師斂跡,莫敢犯者。近習寵臣咸疾之,然不能傷,于是共稱薦之,故遷為頓丘令。 太祖從妹夫彊侯宋奇被誅,從坐免官。后以能明古學,復征拜議郎。先是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謀誅閹官,反為所害。太祖上書陳武等正直而見陷害,奸邪盈朝,善人壅塞,其言甚切,靈帝不能用。是后詔書敕三府:舉奏州縣政理無效,民為作謠言者免罷之。三公傾邪,皆希世見用,貨賂并行,強者為怨,不見舉奏,弱者守道,多被陷毀,太祖疾之。是歲以災異博問得失,因此復上書切諫,說三公所舉奏?;乇苜F戚之意。奏上,天子感悟,以示三府責讓之,諸以謠言征者皆拜議郎。是后政教日亂,豪猾益熾,多所摧毀。太祖知不可匡正,遂不復獻言。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