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史人物評鑒-馮道 字可道

馮道 字可道

馮道(882年-954年),字可道,號長樂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泊頭市交河鎮(zhèn))人。馮道出身于耕讀之家,年輕時品行淳厚,勤奮好學(xué),善寫文章,且能安于清貧。他平時除奉養(yǎng)雙親外,只以讀書為樂事,即使大雪擁戶、塵垢滿席,也能安然如故。唐末天佑年間,馮道曾任劉守光的參軍,因常陳利害而惹怒劉守光。劉守光失敗后,他逃到太原投靠當時在河?xùn)|任監(jiān)軍使的宦官張承業(yè),當了巡官。后張承業(yè)把他推薦給晉王李存勗,被任命為河?xùn)|節(jié)度掌書記。
后來李存勗滅后梁,建立后唐(923年),即任命馮道為戶部侍郎,充翰林學(xué)士。李存勗死后,李嗣源繼位(926年),是為后唐明宗,拜馮道為端明殿學(xué)士,后又升遷為中書侍郎、刑部尚書平章事,也就是相當于宰相的職位。后唐明宗過世之后,兒子李從厚繼位(933年)。四個月后,李嗣源的義子李從珂起兵篡位。雖然說在紛亂的五代中,兵變造反早非奇事,但馮道卻在這次事件上,扮演了一個違反中國忠君思想的角色。當他知道李從珂造反,皇帝逃往石敬瑭的軍中,他第一個反應(yīng)不是前去護駕皇帝,而是帶著文武百官迎接新的皇帝,于是李從珂得以順利登基,是為后唐末帝(934年)。
有違所料,李從珂并沒有重用馮道,而且免去了他的宰相之位,讓他到大荔去當節(jié)度使,后來又召他回朝,給他當了一個沒有實權(quán)的司空。不久后,石敬瑭借助契丹的力量起兵造反,奪取了帝位,建立后晉(936年),馮道又恢復(fù)了宰相的官職,并且受命出使契丹,以表兩國友好。相對于中原的紛亂,契丹顯得兵強馬壯,而后晉得以建國,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得到契丹的幫助。后晉必須依附在契丹之下才得以存活,因此馮道的出使成了一個向契丹示好的關(guān)鍵。在他從契丹回來之后,石敬瑭便把樞密使廢掉,并入中書省,于是軍政大權(quán)都集于馮道一人身上。
后晉的命運,就像五代中的任何一朝一樣都是短暫的。不久之后(946年),契丹國主耶律德光率大軍南下,滅了后晉。馮道憑著他圓滑的處事態(tài)度,在和耶律德光會面之后,又當上了遼的太師。遼在中原的統(tǒng)治并沒有維持太久,由于地區(qū)人民的反抗,使得遼于不久后即撤兵北還。趁此契機,昔日石敬瑭的部下劉知遠奪權(quán)稱帝,建立了后漢(947年),而為了拉攏前朝遺老,劉知遠封馮道為太師。就像五代常見的模式一樣,劉知遠的手下郭威后來起兵篡位,建立了后周(951年),同樣也封馮道為中書令。954年,馮道以七十三歲高齡過世,后周世宗為其輟朝三日以示哀悼,追封瀛王,謚文懿。
統(tǒng)帥 D
(非其所長。)
武力 D
(不詳。)
軍謀 D
(非其所長。)
智略 A
(馮道少純厚,好學(xué)善屬文。初,梁、晉夾河對壘,一日,郭崇韜以諸校伴食數(shù)多,主者不辦,請少罷減。莊宗大怒,遽命道對面草詞,將示其眾。道執(zhí)筆久之,徐起曰:“今大王屢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韜所諫,未至過當,阻拒之則可,不可以向來之言,喧動群議,敵人若知,謂大王君臣之不和矣。幸熟而思之,則天下幸甚也?!倍矶珥w入謝,因道為之解焉,人始重其膽量。明宗時,百僚上徽號凡三章,道自為之,其文渾然,非流俗之體,舉朝服焉。道尤長于篇詠,秉筆則成,典麗之外,義含古道,必為遠近傳寫,故漸畏其高深,由是班行肅然,無澆漓之態(tài)。及契丹入京,耶律德光嘗問道曰:“天下百姓如何救得?”道為俳語以對曰:“此時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比私砸灾^契丹不夷滅中國之人者,賴道一言之善也。后周兵反,議者謂道能沮太祖之謀而緩之,終不以晉、漢之亡責道也。然道視喪君亡國亦未嘗以屑意。)
內(nèi)政 A+
(馮道歷任四朝,三入中書,在相位二十余年。初,道署太原掌書記,時莊宗并有河北,文翰甚繁,一以委之。及明宗即位,道任中書侍郎、刑部尚書、平章事。凡孤寒士子,抱才業(yè)、素知識者皆與引用;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鎮(zhèn)之。明宗雖出于夷狄,而性本寬厚。道每以恭儉勸之,在位十年,民以少安。道又以諸經(jīng)舛繆,與同列李愚委學(xué)官田敏等,取西京鄭覃所刊石經(jīng),雕為印版,流布天下,后進賴之。后契丹入汴,衣冠不至傷夷,皆道與趙延壽陰護之所至也。及隨契丹北行,道與晉室公卿俱留常山。時漢軍憤激,共逐契丹軍,尋復(fù)其城。道率同列四出按撫,因事從宜,各安其所。人或推其功,道曰:“儒臣何能為,皆諸將之力也?!钡酪缘轮?,人所取則,乃為眾擇諸將之勤宿者,以騎校白再榮權(quán)為其帥,軍民由是帖然,道首有力焉。)
魅力 A
(馮道少以孝謹知名,唐莊宗世始貴顯,自是累朝不離將、相、三公、三師之位,以持重鎮(zhèn)俗為己任,未嘗以片簡擾于諸侯。為人清儉寬弘,人莫測其喜慍,滑稽多智,浮沉取容。嘗著《長樂老敘》,自述累朝榮遇之狀,時人無賢愚皆仰道為元老,而喜為之稱譽。及乎后世,議者譏道依阿詭隨,事四朝十一帝,不能死節(jié),無士君子之操。然觀道之行事,以救時拯物為念,方其廢興之際,雖為宰相,而權(quán)不在己,禍變之發(fā),皆非其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