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故宮100》087:手工藝再現(xiàn)

2002年,倦勤齋修復工程啟動,尋找兩百多年前的精致手工藝是這次修復的一大難題。倦勤齋修復組首先來到了江南,尋找可以復制蘇繡鋪墊的傳統(tǒng)手藝。明清兩代,這里設立有江南織造局,專辦宮廷御用的各類紡織品。
蘇繡發(fā)源于蘇州古運河,最初只是當?shù)夭遏~人身上的刺青,蘇州姑娘的心靈手巧讓蘇繡聞名天下。蘇州刺繡以其工藝高超,設色雅致,成為宮廷禮儀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裝飾。
兩百多年前,乾隆鐘愛的倦勤齋也大量使用蘇繡。今天,這個家族工作室經(jīng)過世代傳承,依然保留著這門傳統(tǒng)的手藝。不過這一次,他們遇到了最大的挑戰(zhàn)。
顧文霞大師工作室 辦公室主任 張平:“這第一部分的難度就在于,它這個是幾百年前的文物,現(xiàn)在是已經(jīng)是保存在故宮里面,它不讓帶出宮的,就增加了一個難度?!?/p>
工作人員只能參照故宮博物院提供的文物照片,先用鉛筆把圖案白描于紙上。這個寓意富貴福壽的圖案,大概花掉一個設計師兩個月的時間。完成的白描稿要送交故宮博物院專家審核,通過之后方能進入下一步。
將白描稿勾勒于特別訂制的明黃、鵝黃的貢緞上,這一步叫勾繃,處置起來不能失之毫厘。接下來的刺繡由最有經(jīng)驗的工匠合力完成,憑借高超的技藝,工作室三十五位繡娘歷時一年的精心繡制才復原完成了倦勤齋鋪墊,共七套,二十三件。
在安徽潛山,找到和兩百多年前一樣的造紙技術。在江蘇南京,找到幾近失傳的云錦技術。在浙江東陽,尋覓到了世代相傳的竹編工藝。一個個以為失傳的技藝重生了,古老的倦勤齋,古老的倦勤齋,重新變得光彩照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