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人心死了,在這3件事上會選擇沉默
李碧華曾寫道:
?
“什么叫多余?夏天的棉襖,冬天的蒲扇,還有等我已經(jīng)心冷后,你的殷勤。”
?
都說愛是積累來的,其實離開也是,
大都是因為那些一次又一次的小失望,逐漸構(gòu)成了兩個人的背道而馳。

比如你難過的時候?qū)Ψ秸f好,你失眠的時候?qū)Ψ揭琅f睡得早,
就像每天從米缸拿走一粒米,時間一長,總有見底之時。
哀莫大于心死,沉默是一個人最大的哭聲,當一個人心死了,在這3件事上會選擇沉默。

在傾訴欲上“沉默”
都說一個人傾訴的欲望,代表著他愛的程度。
當一個人心死了,第一個變沉默的,便是傾訴欲。
電影《完美陌生人》中有這樣一段臺詞:
?
“你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愛上她了呢?”
“如果你每天和她說上30分鐘的話,那就是愛上她了?!?/p>
“那要是60分鐘呢?”
“那就是愛死她了?!?/p>
?
所謂喜歡,就是愿意陪你說很多話,是愿意花時間傾聽你得心事,是難過委屈時的傾述,是雞毛蒜皮的嘮叨。
正如魯迅,在旁人眼中是個嚴肅話少的形象,可和許廣平相處時,卻完全不同。
在一年多的時間內(nèi),他們來往的書信多達一百三十五封。
然而信中所談及的,多是生活瑣事,例如吃了什么,天氣如何,住的習(xí)慣嗎,字字寫滿了牽掛和思念。
正是這些看似無關(guān)緊要的廢話,讓他們即使身處異地,感情也絲毫不減。
韓寒說:
?
“愛情的副產(chǎn)品就是廢話?!?/p>
?
我們把成熟和體面都留給別人,把傻話和廢話都留給愛人,
只為了在對方面前,不必逞強,不必事事懂事。
因此,只有當你傾訴的對象真正關(guān)心你時,你的傾訴才有意義。
而失去傾訴欲,往往是從不被理解開始的,就像我說大海很美,你卻說很多人溺過水。
世人萬千,真正能做到“快樂著你的快樂,悲傷著你的悲傷”的人,少之又少。
于是把滿腹心事、滿心委屈,用時間來淡化,用沉默來消化。

不抱怨、不打擾地自我吞咽,變成了每個在感情里挫折過的人,都有的自覺。
劉同曾說:
?
“舒服的感情是你聊起任何話題,對方都能聊得下去,不是因為對方見多識廣,而是對方極其感興趣?!?/p>
?
希望你也能遇見一個人,讓你永遠不會喪失傾訴欲。

在是非觀上“沉默”
一位青年感覺很迷茫,于是向禪師請教。
禪師問青年:
“你覺得是一錠金子好,還是一堆爛泥好呢?”
青年立即答道:
“當然是金子?。 ?/p>
禪師笑了笑,繼續(xù)問:
“假如你是一顆種子呢?”
青年這才恍然大悟: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正反面,看事物的角度不同,答案自然就不同。
正如人看事物的角度,決定了人的三觀,三觀合不合,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聊不聊得來。
魯豫曾說:
?
“在某些婚姻里,你們倆聊天極有可能需要加注解,你們的三觀非常有可能不一致,你們很可能無法長久地欣賞彼此。
而這些無論對愛情對婚姻,都是刀刀致命的?!?/p>
?
喜歡一個人,始于顏值,陷于才華,忠于人品,而兩個人是否能長久地走下去,則取決于三觀。
當有了一致的三觀作為基石時,相處才沒有負擔(dān),交往起來才最心安。
孟子也說:
?
“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p>
?
和聊得來的人在一起,內(nèi)心會無比治愈。因為開心有人分享,悲傷有人分擔(dān),哪怕面對生活的迎頭痛擊,也時刻充滿了戰(zhàn)斗的勇氣。
然而,三觀不完全一致,也沒有關(guān)系。
因為在一段關(guān)系中,還需要充分地理解、尊重、包容、欣賞和支持。
是雖然我們不一樣,卻各自精彩的關(guān)系,是你的風(fēng)景我可能沒看過,但通過你的笑,我能完全理解你發(fā)自內(nèi)心的欣喜。
你會為了我改變,我會為了你包容,心甘情愿讓步,面帶微笑妥協(xié)。

而當一個人心死了,就會在涉及是非觀的問題上沉默,不再嘗試懂得彼此,改變彼此,而不會理解彼此,包容支持彼此。
久而久之,你站在我左側(cè),卻像隔著銀河。
這樣的感情自然不會穩(wěn)固,這樣的關(guān)系自然無法長久。

在共同的未來上“沉默”
電視劇《我的前半生》里唐晶有一句話說得好:
?
“兩個人在一起,進步快的那個人,總會甩掉那個原地踏步的人,因為人的本能,都是希望能夠更多地,探求生命的外延和內(nèi)涵?!?/p>
?
人們常說,好的愛情,需要勢均力敵,而這并不容易。
它要求雙方你來我往,實力相當,才可能不嫌煩,不覺膩。
正如《簡愛》中的這段話:?
?
“愛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愛著與被愛著的人,從來都不是對方的附屬品,
而是永遠把愛著的對象視為獨立的個體,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彼此依賴卻又相互獨立。
成長即默契,允許你繼續(xù)做自己,卻會讓你渴望成為更好的人。
這是一種相互追逐、共同進步動態(tài)式的平等關(guān)系?!?/p>
?

愛是一場博弈,永遠與對方保持不分伯仲、勢均力敵,才能長此以往地相依相惜。
好的感情,總是知足且上進,溫柔而堅定,能共同進步,相互成就,
因為我們是最合拍的搭檔,是最默契的朋友,是未來人生路上最好的同行者。
而當一個人死心后,隨之沉默的,還有對共同未來的向往,不再對你有要求,不再鞭策你,也不再鼓勵你。
曾經(jīng)總會幻想如果,后來漸漸不想如果,心里已經(jīng)隱隱地有個聲音說著:
“相遇只是彼此生命中的一個交叉點,你們最終不會是一路人”
因為沉默,是一種沒有期待,不敢希望的心理。

林徽因曾說過:
?
“人生最大的遺憾,不是你錯過了最好的人,而是你錯過了那個想要對你好的人?!?/p>
?
愛如篝火,只知道取暖卻從不添柴,再旺的火焰也會燃盡。
人性都是如此,有愛才會去付出,看不到希望就會止損。
沒有誰會在一個永遠等不到的答案里,一直執(zhí)迷不悟。

乍見之歡,不如久處不厭。
余生漫長,總是要跟對的人在一起,才算不枉此生。
來源于:旺旺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