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給小朋友發(fā)工資,到底對不對?
之前跟大家講,如何讓孩子養(yǎng)成金錢觀念,不要對金錢完全沒有概念,實際上這也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當時也說到了應該讓孩子“適當?shù)摹眳⑴c賺錢,要跟孩子解釋花錢(家里花銷)、成本、儲蓄、投資等理念,讓孩子理解金錢到底是什么。
不過,對于一些更小的孩子,比如說幼兒園的小朋友,我們應該如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呢。
一條比較有意思的資訊,就是有一個幼兒園和這個小朋友們簽勞動合同(當然是假的),那么孩子們會象征性的在幼兒園里擔任某些職務,比如說后勤部、行政部,然后每個月呢還會發(fā)工資,1塊錢、2塊錢。當然,錢并不重要,主要是讓孩子去感受工作、理解金錢、報酬的意義。
家長的反應當然還是很歡迎了,孩子們也很興奮和高興,總的來說“活動”效果不錯。當然了,也有一些家長是反對,因為覺得自己家的孩子在學校幫老師干活,這個事就有點兒不太應該了。
不過總的來說,家長的埋怨也是有點調(diào)侃,實際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在幼兒園他能干什么活兒呢?無外乎也就是幫著拿玩具或者什么的,管理管理秩序,打打下手,其實也都是做游戲一樣。
當然了,這么做的好處還是比較直觀的。
第一,讓孩子理解到錢是從勞動中得到的報酬。那么這種方法,我們在家里呢也可以做,象征性的和孩子簽這種所謂的勞動合同,比如說一周刷幾次碗,掃多少地。也許有的家長就會認為你這樣做的話,太功利了。本來一些家務就是孩子應該干的,但你這樣做,孩子就變得特別功利。
沒錯,這個邏輯是正確的。所以說我們在教育孩子金錢觀念的時候,我們一定要認真對待。我們越是認真,這件事情的“功利性”就越弱。為什么這么說呢,很簡單,孩子功利不功利,在于我們怎么看待這件事情,我們把事情做得簡單、功利了,那孩子就敷衍了事,也就功利了。我們認真計算、仔細權(quán)衡了,那孩子自然也就認真對待,好好盤算了。
第二,賺錢不花錢,并不是在教育金錢觀,只是在發(fā)零花錢。我們完全可以把家庭的花銷一五一十的告訴孩子,算賬孩子不怕,怕的是我們不和孩子算賬。就好像零花錢這件事,本來就是家里的正常預算,怎么發(fā)、發(fā)多少那就是技術(shù)活了。也要讓孩子明白,為什么給她這么多零花錢,都不是拍腦袋定下來的,是家里精打細算的結(jié)果。
第三,賺錢、花錢,不明白儲蓄、投資,那也只能說是懂了“金錢觀”的一小半。讓孩子賺錢,讓孩子“儲蓄”,這些家長其實并不陌生,問題是怎么儲蓄、怎么增值、怎么延遲消費。這個時候就要跟孩子來解釋儲蓄的概念,甚至也可以讓孩子進行簡單的創(chuàng)業(yè)和借貸。
比如說孩子想買一個大玩具,如果他的錢不夠,他是不是可以向家長來借貸呢?還是那句話,當然是可以的,讓他享受或者是說讓他體會到這種金錢的“真實”流程,你越認真的對待這件事,認真的對待你的孩子,那么你的孩子從中就能學到更多的“真正”的東西。
第四,最重要的。那就是家長的以身作則。如果家長不過度消費、有好的理財觀,而且還愿意和孩子分享這些,那么孩子就一定會有一個“健康的金錢觀”。但是很多家長不愿意把關(guān)于錢的信息和孩子說的那么清楚,換句話說就是財政不透明。
這才是孩子金錢觀淡薄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他在日常生活中,他見不到錢,他也不知道錢是怎么來的,錢是怎么花掉的,所以他才無法正確的理解“金錢”的概念。所以只有認真的對待,清晰的解釋,才可以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價值觀。
至于像學?;蛘哒f幼兒園這種給孩子發(fā)工資的這種事兒,其實也是可遇不可求的,當然了,我們是不是可以參考他的這種做法,在家里也設置這些賺錢的條條框框,那就看家長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節(jié)奏了。
再舉個小例子,我們是賺老板(公司)的錢,孩子是賺我們的錢,那么孩子是不是也可以去賺社會的錢,比如說一些簡單的創(chuàng)業(yè)項目:種植這就是特別好的也適合兒童干的工作,我就認識家長,他不給孩子零花錢,但是他把孩子種的土豆賣給了“朋友”,這也是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賺到的錢。后來升級為種鮮花了,因為土豆太便宜了......
當然,這也算是一種家長的“謊言”了,但是你只有用金錢“真正的”規(guī)則來教導孩子,孩子們才能真真正正的學會金錢的知識。
那么各位家長,你是不是也希望你的孩子成為理財小能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