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最應該過的生活:在路上,或者在書里


五·四青年節(jié),是假期的尾聲,也是夏天的開始。
我們今天為大家準備的,是一份“在路上”的書單。喬治·凱魯亞克的《在路上》是無需贅言的經(jīng)典,“在路上”這三個字影響了幾代的年輕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就是一種五四精神,發(fā)現(xiàn)世界,去尋找更多可能,或許就是青年一代的天性。
保羅·索魯說,想出門旅行是人類的天性——“不愿只待在一個地方,想滿足好奇心或紓解恐懼,換換生活的環(huán)境,做個異鄉(xiāng)人,結交新朋友,體驗異域景觀,在未知中冒險,見識活在大同小異的自戀中的人們都有怎樣或悲或喜的命運?!?/p>
旅行是一次做夢和探索未知世界的機會。有些人,無論如何都想上路,就像日本攝影師星野道夫對阿拉斯加的向往:“總之,我非常想去,想看看生活在不同世界的人們。他們吃什么,又過著怎樣的生活?在照片中看到的那個荒涼世界里,人類是怎樣營生的?我似乎覺得自己會發(fā)現(xiàn)些什么,足以摧毀我在迄今生活的世界中形成的價值觀?!?/p>
也有些人,比如梭羅,更愿意宅在家里,來一場頭腦中的旅行、假想中的旅行,因為,旅行的終極意義,無非是尋找自我。至于旅行中的種種實感,固然可以從一次次現(xiàn)場的行走中獲得,也可以通過閱讀前人的作品獲得。
總之,在這個青年節(jié),愿你的道路漫長,充滿奇跡,充滿發(fā)現(xiàn)。
01
《旅行之道》

理想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9
即便像保羅·索魯這樣寫有近20部作品的職業(yè)旅行作家,也并不能窮盡所謂“旅行之道”。那么,如果加上近代以來超過350部旅行文學作品呢?或許,從前人的講述中,我們可以窺見旅行的各種形態(tài)和趣味——這就是保羅·索魯編撰這本被他稱為“文學愛好者旅行指南”的集子的原因吧。
全書分為27章,其中“足不出戶”“假想的旅行”這兩章對暫時還出不了國的我們有著借鑒意義。薩米耶·德梅斯特在軟禁期間寫有《在自己房間里的旅行》;日本貴族鴨長明在日野山的草庵隱居,并寫有《方丈記》;當然少不了梭羅,他以居家不出而自豪,有志于“做一個在家的旅行家”——在他看來,航行過幾千英里的寒冷、風暴和吃人生番之地,和在內(nèi)心的海洋上探險相比,前者容易得多。
至于“假想的旅行”,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堪稱代表。保羅·索魯認為,它看起來像一個謎,實際上反映了人們對于城市生活的體驗:“城市居民發(fā)明了他們生活的城市。大城市實在太大了,無法從整體上理解把握,因而大城市是看不見的,或者是被想象出來的,主要存在于人們的頭腦中?!?/strong>
02
《假如真有時光機》

新經(jīng)典∣南海出版公司,2018-5
作家張佳瑋說,村上春樹的短篇寫得比長篇可愛,隨筆又寫得比短篇可愛;尤其是他的旅行隨筆,有著自居為天真游客的敘述視角,得到不少讀者的偏愛。
《假如真有時光機》原名“你說,老撾到底有什么?”。村上春樹固然想去冰島那種“世界盡頭的冷酷仙境”,像老撾這種聽上去不那么特別的地方,他也想去。他在河內(nèi)中轉時,有一個知道他要去老撾的越南人表示不解:“老撾到底有什么東西,是越南沒有的呢?”他回答:“你瞧,我不正是為了尋找那個‘什么’,這才要動身趕到老撾去嗎?”
“要說我從老撾帶回來了什么,除了少數(shù)土特產(chǎn),就只有幾段光景的記憶了。然而那風景里有氣味、有聲音、有肌膚的觸感。那里有特別的光,吹著特別的風。人們的說話聲縈繞在耳際,我能回憶起那時心靈的顫抖。這正是與尋常照片不同的地方。這些風景作為唯獨那里才有的東西,至今仍然立體地留存在我的心里,今后大概也會鮮明地留存下去吧?!?/p>
“至于這些風景是否會起到什么作用,我并不知道?;蛟S最終并沒有起什么作用,僅僅是作為記憶而告終結。然而說到底,這不就是所謂的旅行?這不就是所謂的人生?”
03
《帶著鮭魚去旅行》

?中信出版社,2015-3
要論吐槽功力,??平^對不輸英國人。比如他曾吐槽“假期書單”:“這已經(jīng)是個爛規(guī)矩,每當暑假將至,每個政治或者文學刊物就要不約而同地為大家推薦10本以上‘有意義’的書,以此來幫助大家睿智地過一個‘有意義’的假期。”——本次推薦書單不幸躺槍。
他這本《帶著鮭魚去旅行》中的文章,被他稱為“仿諷文學”。同題文章中,他講述自己帶著一條在斯德哥爾摩買的熏鮭魚,入住倫敦某豪華賓館的經(jīng)歷。為了給熏鮭魚騰位子,??瓢丫频攴块g冰柜中的食物挪到它處,第二天發(fā)現(xiàn)鮭魚擺在桌子上,冰柜里再次塞滿了食物。他再次把食物清掉,把鮭魚放入冰柜,第三天同樣的事情又發(fā)生了一次。結果,鮭魚當然變臭了,而他接到了天價賬單——把酒店房間冰柜中的食物拿出來,哪怕你沒有吃掉它們,仍然會被視為消費。
此外,他吐槽飛機餐,吐槽美國火車(“核戰(zhàn)爭之后的世界會變成何等模樣?看看美國的火車就會有個大概印象?!保?,吐槽各國的出租車司機,吐槽“地獄牌”咖啡機,等等。這些文章寫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但在21世紀的今天,讀者依然覺得這些吐槽精準、犀利。
04
《北歐,冰與火的尋真之旅》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6-1
北歐熱持續(xù)多年,北歐五國中,除了冰島,其余四國的宜居指數(shù)、幸福指數(shù)均高居世界前列。邁克爾·布斯作為一名娶了丹麥妻子、并最終定居丹麥的英國佬,卻對此存疑。在他看來,人們掌握的有關生活在蠻荒的亞馬孫河流域的部落的知識,遠遠超過了他們對斯堪的納維亞人及其真實生活的了解。因此,他帶來了這部給北歐熱祛魅的研究性游記。
在媒體的描述中,典型的北歐圖景是這樣的:高大俊美的金發(fā)男女,極簡的室內(nèi)設計,溫暖的壁爐和慢直播。布斯調侃道:既然北歐這么好,為什么人們沒有來這里生活?看了那么多產(chǎn)自北歐的犯罪小說和電視劇,為什么你仍然不知道奧爾堡或特隆赫姆到底在什么地方?
真實的北歐圖景,畫面更為復雜,往往略嫌晦暗,偶爾令人費解。北歐五國是舒適、平等、同質化的,所有人掙一樣多的錢,住一樣的房子,開一樣的車,穿一樣的衣服,吃一樣的飯菜,看一樣的書,去一樣的地方度假——同質化的另一面,其實就意味著平庸、乏味。
布斯認為,北歐人的性格奠基于“詹代法則”這個文化潛意識,即不鼓勵突出個性,不宣揚成功,不顯示野心。如果說成功學是一粒毒藥,在北歐,這粒毒藥根本不可能出現(xiàn)。
05
《在漫長的旅途中》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
關于人類終極問題的答案,《銀河系搭車客指南》中的超級電腦“深思”的回答是“42”,對此,攝影師星野道夫的見解是:“也許是‘想要知道’的念頭支撐著我們,而‘這些問題不可能有答案’給了我們一條生路?!?/p>
1987年,星野道夫拍攝的一組關于阿拉斯加的照片,登上了《國家地理》雜志。此后,他的作品多次出現(xiàn)在《國家地理》等權威媒體上,滿足了人們對極北大地的想象。他的拍攝對象,不僅是那里的森林、海洋、山脈、冰原、極光,更記錄了一個個特定瞬間——北極熊懶洋洋地癱在冰面上,在冰原上遷徙的馴鹿群仿佛撒在大地上的芝麻,座頭鯨躍出水面的姿態(tài)展現(xiàn)了它的歡樂。萬物皆有靈,而他鏡頭下的萬物,跟他是有交流的。
星野道夫在阿拉斯加一共待了18年,直到1996年8月他在勘察加半島庫頁湖畔就寢時遭棕熊襲擊不幸離世。這部作品是他的遺作,他在書中寫到,季節(jié)的更替和色彩提醒我們,人只能活一次,“人的一生,總是為了追尋生命中的光,而走在漫長的旅途上”。他的一生,就是最好的證明。
06
《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4
想進入伊斯坦布爾這座迷人的城市,帕慕克這部關于他自己乃至他生長的這座城市的傳記性作品,不可不看。
約瑟夫·康拉德、納博科夫、奈保爾等作家因設法在語言、文化、國家、大洲甚至文明之間遷移而廣為人知,離鄉(xiāng)背井助長了他們的想象力;帕慕克卻一直待在相同的城市、相同的街道,注視相同的景色?!耙了固共紶柕拿\就是我的命運:我依附于這座城市,只因它造就了今天的我?!?/p>
最初創(chuàng)作這部一半由個人回憶、一半由城市記憶構成的作品時,帕慕克無意采用圖片。寫到關于家族史,關于伊斯坦布爾的風景、“呼愁”,以及歷史的時候,他發(fā)現(xiàn),圖片(包括照片、德國畫家梅林的版畫集《君士坦丁堡與博斯普魯斯海岸風景之旅》等)可以和文字形成互補,并強調和揭示一種情感和氛圍,喚醒觀者的情感。
于是,在2003年的土耳其語首版中,帕慕克選用了200張圖片;而在十余年后的修訂版中,他又增加了230張,以展示“光影伊斯坦布爾”。前者基于文字,圖片是為文字服務的;后者則基于視覺,文字詮釋了圖片所承載的情感,讓他感覺自己仿佛還生活在過去的時光里。
07
《通往涓涓細流之路》

上海譯文出版社,2020-10
2014年11月,比爾·布萊森這位“精神英國人”選擇加入英國籍(同時保留美國國籍)。其時,正逢他的《“小不列顛”札記》出版20周年,出版商建議他再來一次全英之旅,看看這個國家20年來發(fā)生了什么變化?!丁靶〔涣蓄崱痹洝肪痛擞辛诉@部續(xù)集——《通往涓涓細流之路》。
這一次,布萊森盡可能避開上一次全英之旅走過的地方(因為一不小心就容易站在某個街角,哀嘆自上次到訪后那里衰落成什么樣),而更關注那些從未經(jīng)過的去處,“希望可以用新鮮的、不帶偏見的眼光去觀察它們”。
布萊森喜歡英國的理由之一,是其田園之美。在英格蘭和威爾士,公共步道長達13萬英里,即平均每平方英里土地就有2.2英里步道,在鄉(xiāng)野漫步,在他看來是自己在英國最喜歡、最留戀的事。但這個傳統(tǒng)正在被現(xiàn)代英國人拋棄。據(jù)說,美國人平均步行600英尺就會鉆進車里,在布萊森看來,現(xiàn)在的英國人也是如此,“只不過在上車前還會扔點垃圾或弄個文身”。
布萊森是“英國鄉(xiāng)村保護運動”主席,他呼吁英國留住“其藝術性、觀賞性和舒適性從全世界范圍來看都無與倫比”的鄉(xiāng)村景色,“我希望這個要求并不過分”。
08
《古道》

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12
“從我的腳跟到腳尖是29.7厘米,折合11.7英寸。這是我步伐的單位,也是我思想的單位。”
對哲人、學者來說,徒步是一項精神活動,劍橋大學學者羅伯特·麥克法倫想必贊同盧梭在《懺悔錄》中的這一觀點——“我只能邊走邊思考,當我停下時,我的思想也停了下來。我的大腦只和我的腿腳一起工作?!?/p>
麥克法倫這部關于人和地的書,始于冬季雪夜的一次行走:揣著一瓶用來暖身的威士忌,他出門了。在城郊的最南端,最末一根燈柱旁是一堵山楂樹籬,樹籬上有個洞——仿佛《黃金羅盤》中可以穿越到另一個時空的那個缺口??邕^這個洞,雖然不是另一個時空,但一條樸實的鄉(xiāng)間小路以及由此延伸的田野,把麥克法倫和讀者帶入了另一種氛圍。
雪地上密密麻麻地布滿鳥獸的腳印,在這些痕跡之上,麥克法倫印上了自己的腳印,就像千百年前的人類所做的那樣。穿過本郡最高檔的高爾夫球場,跟隨野兔的腳印(它們像萬圣節(jié)里鬼怪的面具),就看到了沿著低矮的白堊土山丘綿延數(shù)英里的羅馬古道。而此次行走,只是麥克法倫無數(shù)次行走中的一次。正如學者張德明的評論所說,“走向大地也就是走向自我,感知風景也就是感知生命”。
09
《門外漢的京都》

理想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11
近些年來,關于京都的專著不少,而舒國治這本《門外漢的京都》,可以說是很多文藝青年的京都啟蒙之書。
舒國治是個不折不扣的“京都控”。在書中,他解釋了自己為什么一次又一次去京都:是為了“沾染一襲其他地方久已消失的唐宋氛韻”,是為了“臺灣早沒有,大陸即鄉(xiāng)下農(nóng)村也不易見。但京都猶多”的竹籬茅舍,是為了小橋流水——“東方的、比較嬌羞的河,或許當是小河,如祇園北緣的白川,及川上佇立的鶴,與那最受人青睞的巽橋,及橋上偶經(jīng)的藝伎”……概而言之,就是到京都尋找一種既親切又遙遠的“鄉(xiāng)愁”。
舒國治第一次到京都時,被嚇到了,因為處處皆景,就像在看一部主題為“京都”的紀錄片:一家店鋪里,工匠低頭在削竹器,屋角昏暗處坐著一名老嫗,構圖絕美;另一家店鋪里,和果子匠人在包糯米團子,粉撲撲的白皮中透出隱約的豆沙影子;再走幾步,穿著和服的老板娘在門口送客,頻頻鞠躬,諸如此類。“真就像看電影,只要我的攝影機不關?!?/p>
推薦源孝志執(zhí)導的《京都人的秘密歡愉》系列,更有助于我們了解京都。
10
《冰雪紀行》

湖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7
德國導演沃納·赫爾佐格認為步行是一種美德,并認為“步行解決一切問題”。他曾在一次采訪中表示:“就我個人而言,人生中那些至關重要的大事,我寧愿用徒步的方式去完成。比如,你住在英國,你的女友在西西里,你明確想跟她結婚,那么你應該走路去西西里,向她求婚。這樣的事,開車或坐飛機去是不合適的?!?/p>
他自己確實是這么做的。1974年冬天,聽說電影界前輩洛特·艾斯納在巴黎病危,時年32歲的赫爾佐格決定從慕尼黑步行500英里前往那兒?!拔覉孕湃绻铱侩p腳走去,她(艾斯納)就能活下來。除此之外,我也需要一段屬于自己的安靜時間?!?/p>
這段旅程,被他記錄在《冰雪紀行》里。他沿著“一條假想的直線”行走,穿過城市、貧民窟、垃圾場,貼著高速公路走。這毫無田園詩意,而他沉浸在思辨中。他的行文像電影畫面,我們仿佛跟著一個長鏡頭,看到一個年輕人在雨雪中跋涉,走過荒涼的風景,感慨“為什么走路這么痛苦”。而在即將抵達巴黎之時——到了那里,他會發(fā)現(xiàn)艾斯納還活著,他看見了一道彩虹。“彩虹出現(xiàn)在步行者前方或頭頂?shù)臅r候,每個人都應該繼續(xù)走下去?!?/strong>

共讀時刻
你最喜歡的旅途讀物,
是哪本?

言之有物,不止硬核。
我們的播客「硬核讀書會FM」上線啦!
第二期我們邀請學者許紀霖,一起聊聊“年輕人與傳統(tǒng)文化”。
戳海報即可收聽~
作者:桃子醬?
編輯:程遲
硬核讀書會是《新周刊》旗下讀書平臺,這里有最用心的推薦書單、好看的深度書評、高質量的名家講座,不定期推出讀書福利活動。你可以在B站、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平臺搜索“硬核讀書會”,即可找到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