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十月初一寒衣節(jié)
寒衣節(jié),又稱"十月朝"、"祭祖節(jié)"、"冥陰節(jié)"、"秋祭"。
是我國傳統(tǒng)的祭祀節(jié)日,相傳源于周朝。
農歷十月一是進入寒冬后的第一天,標志著嚴冬的到來,人們會在這一天祭掃燒獻,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
我國民間將寒衣節(jié)與清明節(jié)、中元節(jié)(農歷七月半)并稱為中國三大"鬼節(jié)"。
根據(jù)《禮記·月令》記,農歷十月是立冬的月份,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舉行迎冬禮,禮畢返回,要獎賞為國捐軀者,并撫恤他們的妻子兒女。已經死去的人怎么受賞呢?為他們"送寒衣"當是題中應有之義,于是便上行下效,遂相沿成習。不過這種觀點只能停留在推論上,因為有關民眾于十月初一"燒獻"、"冥衣靴鞋席帽衣段"的記載,
準備供品
一般在上午進行。供品張羅好后,家人打發(fā)小孩到街上買一些五色紙及冥幣、香箔備用。五色紙乃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薄薄的,有的中間還夾有棉花。晌午吃過飯,主婦把鍋臺收拾干凈,叫齊一家人,這就可以上墳燒寒衣了。
進行拜祭
到了墳前,焚香點蠟,把餃子等供品擺放齊整,一家人輪番下跪磕頭;然后在墳頭劃一個圓圈,將五色紙、冥幣置于圈內,點火焚燒。有的人家不但燒冥幣,還燒用五色紙糊成的豪宅、汽車等"奢侈品",一邊燒,一邊念叨:
還有的人家,在墳頭劃圓圈時,不忘在旁邊另加個圓圈。其用意乃在救濟那些無人祭奠的孤魂野鬼,以免他們窮極生惡,搶走自家祖先的衣物。這種反映了生者對亡人的哀思與崇敬,屬于一種精神上的寄托。
送寒衣時,還講究在十字路口焚燒一些五色紙,象征布帛類。用意是救濟那些無人祭祖的絕戶孤魂,以免給親人送去的過冬用物被他們搶去。
焚燒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墳前進行,講究在太陽出山前上墳。有的地方習慣在門前焚燒祭物。雁北許多地方及晉中的平遙等縣,傍晚婦女要在門外放聲大哭。
臨縣舊日傳有一詩:"粘紙成衣費剪裁,凌晨燒去化灰埃。御寒泉臺果否用?但聞悲聲順耳來!"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對其傳說效應提出了質疑。兒女們守孝,穿三年孝服。
孝滿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換穿常服。先人的遷墳合葬等儀式,中國民間也總是習慣在十月一日進行。
如有需要可私UP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