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 | 《祝?!氛n堂實錄
《祝?!氛n堂實錄
?
師: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師:同學們,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怎么講好一個故事,莫言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時候,在演講中說:“小說就是講好故事。”一個好的小說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講好故事。今天我們就通過對小說《祝?!返钠纷x來學習魯迅先生是怎么講好這個故事的。
【課堂導入,抓住“一個好的小說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講好故事”,引出下文,目標清晰;而且抓住了學生的學習心理。】
?
師:當然,我們首先要知道故事講了什么?我想請一位同學復述一下這個故事。
生1:祥林嫂在她第一任丈夫死后來到魯鎮(zhèn)做工,她在魯四老爺家打工,在第二年開春后被婆婆抓了回去,賣到了賀家墺。兩年后,她的第二任丈夫也死去了,她的兒子被狼叼走了。然后她又回到魯鎮(zhèn)做工,重新回到了魯四老爺家。她想把自己的悲慘經(jīng)歷告訴鎮(zhèn)上人,鎮(zhèn)上人一開始對她的故事很感興趣,迫不及待的想知道她發(fā)生了什么,但是在祥林嫂一遍又一遍的重復自己的遭遇后,鎮(zhèn)上人開始不耐煩了,讓她走開,或者你去捐個門檻吧。最后,她在眾人的漠不關心中悲慘的死去了。
師:她復述完之后,請哪位同學來給她點評一下,與原文有沒有什么不同?
生2:原文中以“我”的視角來敘述這個故事,剛才那位同學是以第三人稱來敘述了這個故事。
【從“客觀敘述”的故事,到以“我”的視角來講述故事,啟發(fā)學生思考其中的差異,即以“我”作為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的不同敘述方法的差異。接下來,引導學生思考“我”是誰,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span>
?
師:那這個“我”是誰呢?
生2:“我”是一個旁觀者。
師:那你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敘述一下這個故事。
生2:“我”在年底回到了魯鎮(zhèn),遇到了許久未見的祥林嫂。祥林嫂現(xiàn)在的狀況和從前完全不一樣,現(xiàn)在的她活像一個乞丐。她問“我”世界上有沒有魂靈,“我”無法回答。結果第二天她就死去了,“我”對此感到心里很不安,然后回憶起了她之前在魯鎮(zhèn)的種種往事。后面就和剛才的同學基本一樣。最后祥林嫂雖然去世了,但是魯鎮(zhèn)的人并沒有因為她的死感到悲傷,而是繼續(xù)他們的“祝福”。
師:剛才這位同學發(fā)現(xiàn)了一個小問題,兩位同學的復述內(nèi)容本質(zhì)上沒有什么區(qū)別,但是敘述者的角度有所不同。設想,如果從祥林嫂的角度來說,那這個故事的開頭應該是什么?
【設想,就是設置一種情境,一種指向文本探究的情境,一種是學生學習體驗的真實的學習情境?!?/span>
生:(七嘴八舌地)“我”看到了祥林嫂。
師:是“我”看到祥林嫂還是祥林嫂來到了魯鎮(zhèn)呢?
生:(恍然大悟)是祥林嫂來到魯鎮(zhèn)。
師:如果從“我”的角度來說……
生3:“我”回到魯鎮(zhèn),遇到祥林嫂。此時的祥林嫂已經(jīng)成為一個乞丐,在“祝福”聲中死去。可以說是故事一開始就死去了。
師:而如果從祥林嫂的角度來說,她應該是在故事的最后才死去的。同學們,這就形成了兩種不同的敘事方式。如果從“我”的角度來敘事,我們把它稱之為敘事時間,而從祥林嫂的角度來敘事,我們稱之為故事時間。而這兩個時間形成了一個錯位,而這個錯位就形成了一種敘述手法,我們初中就曾經(jīng)學過,這個手法就是?
生:(齊聲)倒敘的手法。
【敘事時間、故事時間,在從“錯位”到倒敘手法。教師不是簡單的引導學生復述故事,猜想故事情節(jié),而是引出一些概念。即進入到概念化的深層學習的開始,是一種趨向于系統(tǒng)化學習的情境設計?!?/span>
?
師:說的對,那么同學們,在剛才復述故事的基礎上,我們來思考一下,這個倒敘有什么作用呢?
生4:設置懸念,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
師:她對這個問題回答的非常簡潔。不過我們在閱讀時,還要結合文本內(nèi)容展開分析,比如設置懸念,設置了什么懸念?
生4:嗯。小說一開始祥林嫂遇見“我”問的那些問題,還有她死的原因。
師:那小說后面有沒有解釋清楚她死的原因呢?
生4:有封建禮教的迫害,魯鎮(zhèn)人的冷漠、殘忍。
師:能不能具體說說哪些事件呢?
生4:比如她在講阿毛死的事情的時候,大家一開始是用欣賞的玩味的眼光去看的,但是后來聽得厭了,就不愿意去聽她去講了,這就是一種冷漠。
師:魯迅讓祥林嫂不斷的回憶自己孩子阿毛的死,這已經(jīng)是一種殘忍!然而魯鎮(zhèn)人最終報以冷漠,這更是一種殘忍。在閱讀中能感受到這一點,你讀得很深入,很好,請坐。
【老師善于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體驗,讓學生在“設置懸念”前提下,得出感悟“冷漠”“殘忍”。教師指出“魯迅讓祥林嫂不斷的回憶自己孩子阿毛的死,這已經(jīng)是一種殘忍!然而魯鎮(zhèn)人最終報以冷漠,這更是一種殘忍?!备挥猩钜?,表明教師對文本的理解十分深刻、到位。
而教師“在閱讀中能感受到這一點,你讀得很深入,很好”,一個恰當?shù)脑u價,既利于激發(fā)學生深入探究的興趣,也是一種課文探究的指向?!?/span>
【從懸念中找到祥林嫂死的原因,從而思考祥林嫂悲劇的特點?!?/span>
師:懸念讓我們不斷在作品中去尋找一個答案,不斷去思考祥林嫂的死因。我注意到,這位同學剛才還提及了一點,這樣寫使得文章悲劇性更濃。那么有沒有哪位同學也感受到了這一點呢?這個悲劇是什么呢?
【教師的教學價值體現(xiàn)在恰當?shù)狞c撥,而這種點撥,引導學生去深入思考祥林嫂的悲劇?!?/span>
生5:我覺得祥林嫂是一個很慘的人。慘到她死去都沒有任何一個人在意,都在各忙各的,沒人為她產(chǎn)生別樣的情感。
【“沒有任何一個人在意……沒人為她產(chǎn)生別樣的情感”,這就是一種冷漠,也是造成祥林嫂悲劇的原因。】
師:是的,你看小說一開始就讓祥林嫂死去,以至于我們在讀小說后面內(nèi)容的時候始終會記得這個人物已經(jīng)死了,我們看到所有關于祥林嫂的故事,所有關于祥林嫂的語言,其實這個人物都已經(jīng)是……
生5:死去的了。
師:請坐,所以我們讀者的心在閱讀的時候就不由自主地沉甸甸的。你看魯迅在講述這個故事的就用這種方式,讓祥林嫂先死,震撼人心!這就是魯迅講這個故事有意采用的敘事方式。魯迅將祥林嫂之死作為整個故事的核心,既然如此,能不能從祥林嫂的角度來敘述這個故事呢?她能不能冷靜而完整地敘述同樣個故事呢?
【“不由自主地沉甸甸的”“震撼人心”,魯迅將“祥林嫂的死”作為整個故事的核心,著眼于引導學生去思考探究作品的內(nèi)涵。】
生6:我覺得祥林嫂是一個親歷者,不論是社會還是周圍的人對她都是冷漠無情的,甚至說社會是殘酷的,這樣會使得祥林嫂的敘述帶有很深的主觀意識。如果從她的角度來敘述的話,和一個旁觀者的敘述給我們讀者帶來的感受會很不一樣的。
【通過師生共同探究,學生不由自主的得出結論,“祥林嫂是一個親歷者,不論是社會還是周圍的人對她都是冷漠無情的,甚至說社會是殘酷的”,祥林嫂的敘述帶有“主觀意識”,而與旁觀者的敘述是不一樣的。這些都是學生在課堂的情境中“生成”的“結論”,學生在閱讀中得到了真切的感悟?!?/span>
師:很好,請坐。同學們,她說到一個重要的詞語——“主觀意識”。有人說魯迅的小說特點是“冷峻”,什么是“冷峻”呢?我覺得就是一種客觀冷靜的敘述,事實是什么樣子的,就盡量用什么樣子的原貌給表現(xiàn)出來。但是如果從祥林嫂的角度來敘述的話,就會有主觀的意識在于其中,比如小說中不同階段祥林嫂的精神世界是如何,特別是她死之前的精神世界又是如何呢?下面我們就走入祥林嫂的精神世界來看一看。魯迅特別擅長從人物的眼睛這一細節(jié)刻畫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本文尤其精彩。我找出了關于祥林嫂眼睛的多處細節(jié)描寫,想請同學們選擇任何一處用一個詞語來點評,并為此時此刻祥林嫂補寫一個心理活動。給大家三分鐘時間,請同學們拿起筆自主賞析。
【冷峻,是魯迅的敘述風格,教師巧妙的點撥,從學生的回答中,即有祥林嫂的“主觀敘述”,到旁觀者的客觀冷靜的敘述的不同,思考魯迅作品的風格及其價值?!?/span>
【課堂的精彩在于變化。老師在與學生討論客觀冷靜的敘述風格的時候,引導學生思考小說的風格“冷峻”,通過客觀冷靜的敘述,讓我們真切體會作品的意義。緊接著,教師引導學生透過祥林嫂的“眼睛”,去理解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span>
【成功的課堂絕非一直圍繞著一條線索而線性的單調(diào)的展開,而也應該是波瀾起伏,搖曳多姿的。這樣的課堂才是富有生命力的課堂。】
(學生自主賞析,教師巡視,相機指導)
【課堂由敘事風格,到祥林嫂精神世界的探尋,巧妙過渡。而探尋的方法,在于尋覓其細節(jié),從祥林嫂的眼睛描寫開始。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點評進行自主賞析?!?/span>
?
師:剛才我發(fā)現(xiàn)同學們的點評都非常精彩,下面請大家來交流一下。我在黑板上也做了一個點評,當祥林嫂首次來到魯鎮(zhèn)時,她是“順著眼”,也就是順從的樣子,把眼眉低下來,你叫我做什么就做什么,有時候我們在爸媽面前就是這樣的,是吧?可見此時祥林嫂是個安分守己的人。下面哪位同學來分享一下呢?
生7:我選擇的是“順著眼,眼角帶著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精神了”,我點評是“溫順悲苦”,因為“順著眼”說明她還是那樣一個溫順善良的女性,“帶著些淚痕”是因為她第二次來到魯鎮(zhèn),此時的她遭遇了被綁改嫁、丈夫病死、孩子被狼叼走這些事故,實在是“命運多舛”,內(nèi)心怎能不“悲苦”呢?
師:那此時此刻她的內(nèi)心活動是什么?
生7:為什么這些事情總是發(fā)生在我身上呢?為什么是我的孩子,我的孩子被狼叼走呢?如果我當時沒有讓阿毛去剝豆子,他會不會不死呢?
師:你結合了上下文,設想的非常好。請坐。同學們,剛才她把丈夫的死、孩子的亡概括為一個詞——“事故”,我想這里是不是應該換一個詞語,應該是天降……
生:(大聲)災難!
師:“災難”這個詞語可能更能表現(xiàn)對祥林嫂的打擊。好,下面哪位同學再來分享?
生8:我來。我選擇的是“眼光分外有神”,這里體現(xiàn)了祥林嫂的封建迷信。因為這是她在捐門檻之后的描寫,柳媽曾經(jīng)告訴她“捐門檻贖罪,這樣就不會被閻王鋸成兩半了分給兩個男人了”,祥林嫂就照做了,而且她是請求了很久才得到廟祝的允許能夠捐門檻的。我覺得此刻她是“舒暢”的,我想她此刻應該這樣想:我捐了門檻,終于贖了罪,再也不用擔心地底下閻王把我鋸成兩半分給那兩個男人了,我終于可以在地底下和我的阿毛好好地在一起了!
【教師啟發(fā)學生用簡潔的語言來概括。根據(jù)語言環(huán)境和表達需要選擇詞語,這本身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運用的素養(yǎng),而概括能力又是一種思維素養(yǎng)的提升。從“語言建構”到“思維提升”,通過對文本的描寫語言的欣賞,到啟發(fā)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對人物心理的把握,用抽象化的語言進行點評。我們可以理解為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訓練的轉化。在這里顯得是那么的自然,不事雕琢,足見教師的功力。其中“舒暢”一詞,很新穎?!?/span>
【學生的答案各不相同,但是又緊扣中心,也顯示了閱讀的個性化、真實性特征,這種各自不同的“體驗”,又能圍繞作品中心展開,從而使課堂活潑而不散亂?!?/span>
【祥林嫂眼神的變化,從第一次“順著眼”(體現(xiàn)人物的本分、善良,增強作品的悲劇性)——第二次“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這是在遭受多重打擊,命運多舛的以后)——第三次“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彷佛木刻似的”(這是祥林嫂捐門檻以后,精神徹底崩潰以后)。至于“間或一輪”,彷佛意味著人物最后的期待?!?/span>
師:請坐。語氣非常的急切,“我終于可以和我的阿毛好好地在一起了”!太好了,所以祥林嫂才會回到魯四老爺家后才會坦然的去做祭祀的事情,這個點對祥林嫂的內(nèi)心分析的很到位。下面哪位同學來?
生9:我選擇“直著眼”。這里的“直著眼”是她和魯鎮(zhèn)人說了很多次阿毛的故事后受到的冷眼時的反應,我的點評是“呆滯麻木”,如果讓我給她補充一個心理活動的話,我會說:我將你們視作可以說體己話的人,我對你們訴說我的痛苦,可你們卻如此冷漠,原來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你們只覺得我吵鬧!
師:我覺得你說的很好,但是我提出一個小小的疑惑,祥林嫂會不會說得這么文縐縐的呢?請你換一種方式來說,用更加符合她身份的方式來說一說,好嗎?
生9:(思索后)可能是……,你們也太冷酷無情了些,我的阿毛這么可憐,你們,你們卻如此冷漠……
【老師又一次恰如其分引導學生在思考中進行語言轉換,即從“冷漠”,轉換成符合人物身份的語言,幫助學生完成“語言建構”?!?/span>
師:我覺得剛才的兩句話很好,“你們,你們卻如此冷漠”,一個小小的停頓,一個小小的重復,反而可以表現(xiàn)祥林嫂此時的心理狀態(tài)。很好,請坐,還有沒有了?
【語言的素養(yǎng)體現(xiàn)在詞語的選擇、句式的轉換,也包括停頓、重復。這些都值得推敲,都與表達文本意圖有著很大的關系?!?/span>
生10:我選的是“她兩眼上便都圍著大黑圈”。這是柳媽和她說,你不如早點去土地廟捐門檻,然后這樣可以贖你的罪,這樣子不至于下輩子還要去受苦。這里的“大黑圈”可以看出她那天晚上是沒有睡覺的,可見她對這個事情的焦急。我的點評時“焦急憔悴”,補的心理描寫是這樣的:柳媽這么說了,可是我要怎樣才可以去土地廟捐門檻贖我的罪呢?我不想在死后繼續(xù)受苦啊。
師:嗯,很焦急。不想再受苦了!請坐。我發(fā)現(xiàn)還有一處描寫,我也情不自禁想來說一說了?!拔摇痹谖迥曛笤俅慰吹较榱稚难劬Α伴g或一輪”,我們先看注釋,什么叫“間或一輪”?
【優(yōu)秀的課堂,應該是善于發(fā)現(xiàn)的課堂。教師善于激發(fā)和引導學生從細節(jié)處去發(fā)現(xiàn)。“她兩眼上便都圍著大黑圈”,柳媽的捐門檻的建議,不僅沒有使祥林嫂獲得解脫,反而使她步入到新的深淵;】
生:(齊聲)偶爾轉一下。
師:那么同學們,什么樣的人眼睛才會“偶爾轉一下”?
生:(七嘴八舌地)呆滯的,面臨死亡的,絕望的
【學生思考的高度,正是課堂效果的體現(xiàn)】
師:你們已經(jīng)點評的很好了,人之將死的絕望。那么她此時此刻在想什么呢?我想,這五年,祥林嫂可能會一直在念叨這樣一些事:到底有沒有地獄???到底有沒有魂靈啊?要是有,那就好了,因為我就可以看到阿毛了,我就可以看到我家老六了,我們這一家人就可以團圓了,見面了。但是閻羅大王會把我鋸成兩半的……要把我分給兩個死鬼的男人的!那我該怎么辦?。康降子羞€是沒呢?到底誰能告訴我呢?誰能告訴我呢?
【“人之將死的絕望”“內(nèi)心崩潰的狀態(tài)”,這已經(jīng)涉及對人生的終極關懷。在老師引導下,學生體會到魯迅作品悲天憫人的情懷。這是課堂的一種創(chuàng)造,是一種師生合作的“生成”?!?/span>
師:我覺得祥林嫂在這個時候已經(jīng)是完全陷入內(nèi)心崩潰的狀態(tài);每到此處,我總恨恨地想,祥林嫂你真傻!你為什么非要來到魯鎮(zhèn)呢?你可以改嫁??!你看你嫁給賀老六之后不還有一個還能算得上幸福溫馨的家???你為什么在被賣給賀老六時鬧得那么出格呢?同學們,你們能不能幫幫我?
【老師的點撥,是一種提醒,提醒學生探究人物悲劇及其原因;是一種啟發(fā),啟發(fā)學生在思考過程中,如何概括、提煉作品的主旨;是一種引領,引領學生沉潛于文字之中,去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身臨其境理解作品中人物性格和作者想表達的情感。我們所謂的語文教學的情境氛圍,這里就是老師巧妙設置文本的情境、班級學習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透過深入體驗而真正走進作品之中。這樣閱讀才叫真的閱讀。】
生11:我覺得可能是因為祥林嫂是一個封建的女人,她有濃厚的封建思想。比如說她覺得嫁人之后應該貞節(jié),不應該改嫁。這應該是時代決定了這個人的命運。
【圍繞著主線,不失時機的轉換話題,其目的在于不斷變換角度,更好的認識、探索文本的主旨,也是引導學生深度學習的一種方法?!?/span>
【由祥林嫂內(nèi)心世界的分析,到祥林嫂的悲劇,而上升到時代的考量?!?/span>
師:她說了一個很關鍵的字——“節(jié)”。魯迅曾經(jīng)說過,“節(jié)”最初算是男人的美德,男人講究“氣節(jié)”。但是到了民國初期,這“節(jié)”卻變成了什么呢?請一位同學來讀一讀魯迅的《我之貞烈觀》的段落,其他同學們想一想魯迅筆下的祥林嫂是個什么樣的形象呢?
(課件展示)學生誦讀:
“‘節(jié)烈’兩個字,……據(jù)時下道德家的意見,來定界說,大約節(jié)是丈夫死了,決不再嫁,也不私奔,丈夫死得愈早,家里愈窮,她便節(jié)得愈好。烈可是有兩種:一種是無論已嫁未嫁,只要丈夫死了,她也跟著自盡;一種是有強暴來污辱她的時候,設法自戕,或者抗拒被殺,都無不可。這也是死得愈慘愈苦,她便烈得愈好,倘若不及抵御,竟受了污辱,然后自戕,便免不了議論?!偠灾号铀懒苏煞?,便守著,或者死掉;遇了強暴,便死掉;將這類人物,稱贊一通,世道人心便好,中國便得救了。大意只是如此?!?/span>
【課堂有效的拓展、延申,結合魯迅的《我之貞節(jié)觀》,從而更深層次的理解造成祥林嫂悲劇的重要原因,那就是封建的節(jié)烈觀已經(jīng)深入人們靈魂深處?!?/span>
【從形象化的情境體驗,到理性的分析、概括,并由此深入理解作品的主旨和情感,思路清晰,足見教師的功力?!?/span>
師:好,請坐。剛才有個錯字你自己也發(fā)現(xiàn)了,這個字(戕)不讀“jī”,應該讀……
生:(七嘴八舌)qiāng。
師:“自戕”的是意思是?
生:(齊聲)自殺。
【關鍵字詞的讀音,解釋,很重要,不能忽視?!?/span>
師:對。你們看,在當時看來,女子不能再嫁,再嫁便是不“節(jié)”。如果是魯四老爺?shù)睦掀牛蛘咚袀€女兒,會有這種想法,我覺得倒還是比較正常,因為他是理學老監(jiān)生嗎!可是我想,祥林嫂只不過是個山里面的農(nóng)村婦女,她居然也會有這種失節(jié)事大的思想,甚至于愿意為這個所謂的“節(jié)”獻出生命,同學們,你想想看,文中的祥林嫂是個什么樣的人?
【課文上升到“節(jié)烈觀”的審視,從現(xiàn)象到本質(zhì),再通過假設、分析,說明封建節(jié)烈觀的影響。一個山里的農(nóng)村婦女,居然會有這種失節(jié)事大的思想??梢婔斞缸髌繁瘎∩钪亍!?/span>
【“失節(jié)事大”,從文本的表象深入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桎梏,連一個生活在山里的農(nóng)村婦女也為此而禁錮,影響和支配她一生,并最終成為摧毀她生命的文化因素?!?/span>
生:(大聲)極度封建!
師:由此可見,作者想通過對祥林嫂這個人物形象的刻畫,來對當時這個“吃人”的社會進行批判質(zhì)疑。讀到這里,我們看到祥林嫂是個勤勞能干的人,是個善良樸實的人,她從來沒有想過害別人,她只想自己能夠在魯鎮(zhèn)靠自己的雙手來獲得一個生存的機會。但這個機會她得不到,在那個時代得不到,這就是一個悲??!所以,作家沒有讓祥林嫂來敘述這個故事,因為如果讓她來講述,那么我們所能看到的文本更多的是她的委屈,她的痛苦,而作家所著力想表現(xiàn)的這個悲劇,這個深刻的故事便無法完整地展現(xiàn)出來了。
師:《祝福》本來可以只表現(xiàn)一個女人的悲劇,但是作者還要借此表現(xiàn)一個社會的悲劇。要想完成這個任務,敘述故事的重任就落到了“我”的肩上。我發(fā)現(xiàn),魯迅筆下“魯鎮(zhèn)”不是第一次出現(xiàn)的,我們初中就學過……
【老師循循善誘,課堂效果是水到渠成。學生從祥林嫂的悲劇的理解,逐漸上升到對那個社會的悲劇的審視與批判,一切是那么的自然、順暢。】
生:(大聲)《孔乙己》。
師:《孔乙己》是由誰敘述的?也是“我”,這個“我”的身份是一個酒店的小伙計。那么我在閱讀時候就想,魯迅為什么不讓魯鎮(zhèn)中別的人來敘述這個故事,為什么一定要從現(xiàn)在的“我”這個視角來講述故事呢?大家可以在同桌之間討論這個問題。
(學生交流討論。)
師:同學們的討論聲逐漸低了下來,應該都有自己的認識了。下面我們來集中分析這個問題。首先我們知道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可以通過和其他人物的比較展開,那么我們在討論這個問題時,也可以思考會有哪些人物可以和“我”相比較。
【再回過頭來,引導學生討論敘述者,結合《孔乙己》的“小伙子”,到《祝?!分械摹拔摇?,拓展了思考的廣度?!?/span>
生12:我認為,“我”是一個青年知識分子?!拔摇泵鎸ο榱稚┑谋瘎r,表現(xiàn)出來的是一種冷漠、無奈,就是面對祥林嫂的問題,“我”也沒有辦法給予解答。我想,如果“我”這樣一個知識分子對她的問題都說不清,更何況其他人呢?從“我”的身上,就可以折射了整個社會的現(xiàn)實——對祥林嫂的冷漠。
【原來作品敘述角度的變化,卻蘊含著如此重要的意義,那就是為了“折射整個社會的現(xiàn)實”,即對祥林嫂的“冷漠”。】
師:你歸納的非常準確,而且深刻。我想請你帶領我們回到文本之中,你從哪里讀出來“我”是一個知識分子的呢?
生12:在“我”開篇和祥林嫂的對話中,她說:“這正好。你是識字的,又是出門人,見識得多。我正要問你一件事——”從中可以看出,“我”是一個從外面回來的知識分子。
師:那祥林嫂為什么要強調(diào)“是出門人”,是從外面回來的呢?
生12:因為“我”和魯鎮(zhèn)的人是不一樣的,是有知識有文化的,也許“我”能回答她的問題。
師:這里我有一個問題,這魯鎮(zhèn)上有知識有文化的可不止“我”,至少還有一個人……
生:(齊聲)魯四老爺!
師:對!那為什么不去問魯四老爺呢?
生12:因為魯四老爺接受的文化和我不一樣的。魯四老爺是一個滿是封建思想的“老監(jiān)生”。
師:除了小說中直接點明之外,哪里表明了這一點?
生12:是第二段對于魯四老爺書房的描寫。
師:請你讀一讀。
生12:“我回到四叔的書房里時,瓦楞上已經(jīng)雪白,房里也映得較光明,極分明的顯出壁上掛著的朱拓的大‘壽’字,陳摶老祖寫的,一邊的對聯(lián)已經(jīng)脫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長桌上,一邊的還在,道是‘事理通達心氣和平’。我又無聊賴的到窗下的案頭去一翻,只見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錄集注》和一部《四書襯》。”
師:這里怎么看出封建思想的呢?
生12:我注意到書房里掛著“陳摶老祖的‘壽’字”,還有松松垮垮的對聯(lián),已經(jīng)不完全的書,可見他對這一切都是不在意的,只是個表象。
師:請同學們關注此處的注釋!請你讀一讀注釋8和9。
(學生朗讀相關注釋)
師:從注釋中你讀出來什么特殊的意味沒有?
生12:哦。原來書房里的這些擺設都是和理學有關的,包括這些不完全的書也都是的??梢娺@屋子的主人魯四老爺是一個完完全全的理學衛(wèi)道士。
師:是的,請坐。所以不可能由魯四老爺來敘述這個故事,因為從這個封建衛(wèi)道士眼中看到的只能是祥林嫂的那些謬事?。〔贿^,如果由“我”來說的話,“我”是一個知識分子,但是我覺得她對這個點理解不夠透徹。剛才討論中我發(fā)現(xiàn)這里有位同學的理解就很到位,請你來談一談!
【從細節(jié)處,讀出魯四老爺?shù)男愿?。“我”是一個與魯四老爺格格不入的“識字的”“出門人”的“我”。由此可見,文本選擇“我”作為文本的敘述者,是經(jīng)歷過認真選擇的。】
生13:文章第一段說到四叔和我寒暄后就大罵新黨,注釋中指出“新黨”是對“清末主張或傾向維新的人的稱呼,也用于稱呼革命黨人和擁護革命的人”,我覺得這里就能看出來“我”應該是和魯鎮(zhèn)人不一樣的新派的知識分子。
師:同學們還可以關注一下本文寫作時間,寫于一九二四年。這辛亥革命都已經(jīng)結束很久了,但是魯四老爺居然還是在罵康有為之類的新黨,可見他保守封閉到什么地步了,同時也可以看出來“我”對他的輕蔑之意,自詡是一個新知識分子的表現(xiàn)啊。還有嗎?
【結合時代背景,旨在幫助學生理解文本意圖?!?/span>
生13:文中描寫魯四老爺?shù)臅繒r,“我”對于這一切都是很了解的,也可以看出“我”是一個知識分子。
師:那么在這里的描寫中,能不能看出“我”進步的地方呢?
生13:嗯,“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無論如何,我明天決計要走了?!?/span>
師:為什么這里就可以感受到呢?
【作品的精彩之處,在于細節(jié)。書房的描寫卻藏著很大的玄機,點出魯四老爺是一個什么樣的人?!?/span>
生13:前面還說“我又無聊賴的到窗下”,可見“我”對這些東西不感興趣,對這里的人也覺得格格不入。
師:慢慢就品味出字里行間的深意了。讀書就應該這樣深入的讀!很好,請坐!從這些地方我們可以歸納“我”的身份定位應該是一個思想進步的知識分子。他當然應該和魯鎮(zhèn)的人不一樣咯!在文中,當他看到祥林嫂來的時候,有一個小小的舉動,顯示了他和魯鎮(zhèn)人的不同。這個細節(jié)同學們注意到?jīng)]有?好,你來說。
【教師在教學中適當歸納總結閱讀的方法,是必要的。有時候,簡單一兩句話,可以起到四兩拔千斤的效果。比如,“慢慢就品味出字里行間的深意了。讀書就應該這樣深入的讀!”】
生14:第四段,“我就站住,豫備她來討錢 ”,而此時祥林嫂是“一手提著竹籃。內(nèi)中一個破碗,空的”,說明魯鎮(zhèn)的人是沒有給她一點食物,一點錢的。
師:有可能是魯鎮(zhèn)人沒有給她食物和錢,她依靠自己“生”的欲望活到現(xiàn)在,也有可能她自己根本沒有去乞討的愿望。但是不管怎么說,“我”是站住,預備她來“討錢”的。就這一點來說,即使是現(xiàn)在,“我”也是一個值得肯定的人物。所以讓“我”這樣一個思想進步的知識分子來說祥林嫂的故事,才能對祥林嫂的悲劇命運給予同情之意。
【我是一個“出門的人”,“我又無聊賴的到窗下”,從中逐漸定位為“我”是一個思想進步的知識分子。老師引導學生從文本的細節(jié)處發(fā)現(xiàn)、挖掘?!?/span>
但是,“我”真的是一直在同情嗎?我發(fā)現(xiàn)此時有一個詞語——“不安”,而且像這樣類似的心理詞語還挺多的,請同學們速讀16—31段,在這部分中還有哪些詞語表明了“我”的心理變化呢?
(學生閱讀圈畫)
師:我發(fā)現(xiàn)這位同學畫的比較快,請你來談一談。
生15:第16段自己的心里覺得“不安逸”,第18段再次強調(diào)“不安”,接著是“不安”愈加強烈了,第25段與短工談話時“心突然緊縮,幾乎跳起來,臉上大約也變了色”,然后聽到祥林嫂死了之后“驚惶”。
師:那你能不能把這一連串的心理活動連起來?
【“我”從“同情”,到“不安逸”“驚慌”,老師引導學生讀文本中的“我”心理變化,從而走進作品,走進作者,更深入的探究文本主旨?!?/span>
生15:就是不安感愈加強烈。
師:然后呢?
生15:驚惶不過是短暫的事。
師:最后呢?
生15:最后就“淡然”了。
師:就“淡然”了。用文章的話來說,“寬慰”了,不過“似乎有些內(nèi)疚”,到30段時便“反而漸漸的舒暢起來了”。請坐,閱讀效率非常高。同學們,請你們結合上下文,分析一下“我”為什么會“不安”?
【“淡然”“寬慰”“內(nèi)疚”,再到“舒暢”,仔細品位一些關鍵動詞的作用,對文本的理解、人物的分析,很重要?!?/span>
生15:因為之前“我”遇到祥林嫂時,她問過“我”一些問題,但是“我”回答不清,于是“我”匆匆逃走了。而這時的“不安”,我覺得結合上下文的情境,“我”是怕她再來問,“我”無法回答,同時對她身體狀況的擔憂。
師:你在閱讀中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理解和分析。那么文章中有沒有提及“不安”的原因的句子呢?
生15:“我這答話怕于她有些危險”。所以“我”是擔心她的那些問題。
【對作品的理解,不能靠讀者的主觀臆斷,而是來自于對作品字里行間的揣摩。這樣的閱讀才真切,不至于游離作品之外?!?/span>
師:因為“我”的回答有可能會影響到祥林嫂,甚至于死,所以“不安”。那么“我”為什么后來又“驚惶”了呢?請你來說一說。
生16:因為在祥林嫂在問“我”世界上有沒有鬼神的時候,“我”沒有給她一個很肯定的回答。當“我”知道祥林嫂的死時,“我”怕她的死與自己有關系,所以驚惶。
師:嗯,請坐。同學們,你們知不知道什么叫做“驚惶”?“惶”是什么意思?
生:(小聲)惶恐。
師:對,更多的是一種惶恐!惶恐就比不安的層面要深了許多是不是?那么“我”惶恐是怕有人來找麻煩嗎?你認為呢?
生17:我覺得是面對祥林嫂的死,“我”有擺脫不了的責任。
師:換一句話來說,心里的負擔永遠是沉重的,請坐。但是這個沉重時間不長,后面說“心地已經(jīng)漸漸輕松”,你們看,從文字上來說和“驚惶”不過隔著一行而已,同學們,是什么讓他輕松了呢?
生18:文中說“隨著就覺得要來的事,已經(jīng)過去”,所以“我”覺得祥林嫂的事情可以慢慢淡忘。并且之前短工說祥林嫂是“窮死”,所以“我”想自己的話對祥林嫂的影響可能并沒有那么大,祥林嫂的死應該有各個方面的原因,而且好像也沒有那么重要。
師:你能不能用四個字概括一下?
生18:自我安慰。
【教師在這里不厭其煩的引導學生從文本中讀出“我”的心理變化、矛盾糾葛,而且最終走向“自我安慰”。是為了讓學生理解《祝?!繁瘎〉纳钪亍N谋倦y以理解的地方,就是我們教學設計中著力的地方。只有仔細品味,才能對文本準確把握。】
師:同學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我”這樣一個自詡先進的知識分子,和魯鎮(zhèn)的人開始慢慢一樣了。對祥林嫂的悲劇命運,我們其實都是一樣的冷漠。魯迅筆下經(jīng)常說“看客”,這不就是典型的“看客”嗎?作者用“我”來講故事的原因,一方面是表達同情之意,但是另一方面,連“我”這樣一個同情的人對于祥林嫂的死都麻木了,要忘懷了她,這就愈發(fā)凸顯了悲劇的深重之意。(板書:悲)所以這一切,作者都在寫一個字,那就是“悲”。“悲”祥林嫂這樣一個善良的靈魂的逝去,“悲”“我”這樣一個掙扎的良知的失去,“悲”一個時代的黑暗與絕望。
【由“我”的同情、“麻木”,到典型的“看客”,從而顯示了作品“這就愈發(fā)凸顯了悲劇的深重之意”。善良的靈魂的逝去,掙扎良心的失去,時代的黑暗與絕望,教師的一個“悲”字概括,從而顯示了這節(jié)課的高度,對作品理解的高度。教師的概括,從課堂效果來講,是水到渠成。】
【魯迅通過作品中的“我”,觀察祥林嫂面臨的悲慘、絕望、暗無天日的世界,其內(nèi)心世界絕望;而作為一個“我”,雖有同情之心的自詡先進知識分子也最終成為跟別人一樣的看客,可見悲劇之重,讓我們在窒息的氛圍獲得驚醒。教師的概括無疑觸碰到文本的深處?!?/span>
【文本中我的心理變化,其實正是作品悲劇性的一種體現(xiàn)。祥林嫂死于新年之際,死在人們祝福聲中,魯迅寫了“我”的心理變化,都是作品悲劇性的一種寫照。祥林嫂死了,魯鎮(zhèn)人都把她的悲劇當成談資,當作笑料,當作自己優(yōu)越感的顯示,而沒有意識這是祥林嫂的摧殘,其實就這個意義上講,每一個人對于她的死都有責任?!拔摇备械匠林?,感到內(nèi)疚,但是也同樣極力逃避,確實讓人感到作品悲劇的沉重,】
【教師的總結,顯示一個教師對作品理解的高度。只有教師對深入鉆研作品、真切地理解作品,并具有較好的文本解讀能力,才能引導學生深入的探究文本。】
師:(小結)好,到這里,我們來把這節(jié)課簡單的回顧一下。魯迅為了講好這個悲劇,他在改變了中國傳統(tǒng)小說的常見敘事結構,渲染了悲劇氛圍;然后通過細節(jié)刻畫,使我們對祥林嫂的悲劇有了生動而翔實的認識;最后通過“我”的敘事角度,讓我們真切的感受到悲劇的深重意蘊。一個好故事就是這樣講出來的。小說家王安憶說:“一個故事的模式與生俱來,并無先后。而最大的困難同時也是成功最重要的秘訣,便在于如何去尋找那故事里唯一的構成方式。”有人說,故事就靜靜地躺在這個世界的某個角落,等著你去發(fā)現(xiàn),去敘述。但是同樣一個故事,由于敘事的角度不一樣,敘事的方法不一樣,那么它呈現(xiàn)出來的風采也就不一樣了。
師:在魯迅的這部作品中,他還留下了許多的敘事空白讓我們?nèi)ハ胂?,去自行填補,比如阿毛死后的幾個月祥林嫂又發(fā)生了什么故事呢。請你從大伯的角度,展開合理想象講一段故事,來向我們的??段娜A》投稿吧!好,下課!
【教師的歸結,引領學生對文本的悲劇性的認識。“敘事空白”,則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思考,促進學生新的深度學習的欲望?!?/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