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海軍Z計劃
Z計劃?
(Z-Plan)是一個德國海軍的造艦發(fā)展計劃,該計劃預計自1935年開始,大幅度翻新和重建該國在海上的軍事力量。



戰(zhàn)爭初期
在1933年之后,阿道夫·希特勒開始擔任德國(魏瑪共和國)的總理,隨即撕毀凡爾賽和約,系統(tǒng)的重建武裝力量。 隨后德國海軍將原定的裝甲艦D號和E號,改進為戰(zhàn)列巡洋艦,即沙恩霍斯特號戰(zhàn)列巡洋艦和格奈森瑙號,該兩艘姊妹戰(zhàn)列巡洋艦裝配了9門11英寸主炮(前二后一,三聯(lián)裝),取代了原先的6門主炮。

與此同時,俾斯麥與提爾皮茨的設計建造計劃也進入了研討階段。對于俾斯麥級,最初設計安裝13寸主炮。但由于法國海軍迅速的崛起,導致德國海軍不得不將這兩艘戰(zhàn)列艦重新設計。在這段時間,德國為海軍制定了龐大的重建計劃,Z計劃也得以改進并發(fā)展。

巨獸與狼群的抉擇
在Z計劃以后的改進中,兩種海軍重建的指導思路被提了出來:
重建一個大型的,足以同時對抗英國和法國的水面艦隊。該思路,以當時德國海軍總司令埃里?!だ椎聽柕挠^點代表。
建造一個數(shù)量龐大的U-潛艇群,同時配合裝甲艦破壞敵人的海上交通線。這種思路則由一戰(zhàn)時曾駕駛過潛艇,后來任海軍司令的卡爾·鄧尼茨提出。

但是,必須要指出的一點是如果德國要破壞英國在大西洋的海上交通線,德國海軍的戰(zhàn)艦將不得不通過由皇家海軍稱霸的北海。于是德國選擇了前者。

Z計劃建造目標

在兩艘俾斯麥級建造的這段時間,往往被稱為德國海軍的過渡時期。這段時期里同時建造了三艘重巡洋艦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布呂歇爾號和歐根親王號。而之后,則被稱為德國Z計劃中的“六年造艦時期”(1939年-1945年)。在Z計劃中所有現(xiàn)代化戰(zhàn)艦都計劃在這六年內(nèi)完成,包括:
四艘航空母艦
六艘H級戰(zhàn)列艦
三艘O級戰(zhàn)列巡洋艦
十二艘“P級”遠洋裝甲艦
兩艘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塞德利茨號和呂佐夫號
四艘“M級”輕巡洋艦
兩艘“改進型M級”輕巡洋艦
六艘“遠洋偵察級”大型驅逐艦

最終結局
第一個航空母艦齊柏林伯爵號建造開始于1936年,同級二號艦定于1938年開工。到了1939年中旬,隨著俾斯麥號和提爾皮茨號的下水,三艘改良型戰(zhàn)列艦(H級戰(zhàn)列艦)開始鋪設龍骨。與此同時,Bf 109戰(zhàn)斗機以及容克Ju-87斯圖卡轟炸機的艦載型也開始研究。但十分不幸運的是,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所有巨大而昂貴的建造計劃消耗了大量貴重的原材料,影響了陸軍和空軍的發(fā)展和運行。

最后,幾乎所有戰(zhàn)列艦的建造計劃都被取消,并將其所需的材料以及拆卸下的材料,用于建造更多的U-潛艇。

部分未建成Z計劃軍艦擬圖紙









部分圖紙和照片來源:
維基百科相關頁面
碧藍航線wiki
百度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