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論語》國學精粹&《財富思維》思維體系,學習復盤

2021-11-08 08:45 作者:jinzhijian81  | 我要投稿


如果你還沒有實現(xiàn)夢想,沒有過上想要的生活,那么你要做的不是怨天尤人,而是現(xiàn)在就開始行動。以積極的姿態(tài)迎接每一天,做好當下每件事,篤定向前才能到達想去的遠方。



做總結(jié)的工作,我認為一共是四大類,一共25種思維,這四大類的基本結(jié)構其實跟我們每一天的生產(chǎn)生活都密切相關。


在這四大思維結(jié)構當中,我每一天都在做思考:如何去布局這四大類。實際上任何一種思維,它的整個類目/劃分,其實都有它的基本規(guī)律。


這四大類分別就是一個人要建立的1??目標系統(tǒng),就是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他就要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



是因為人在這個社會當中,尤其是精細化分工以后,你必須實現(xiàn)你相應的目標,才能夠被評價機制所反饋,進而能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


所以第一點毫無疑問就是一個人的目標系統(tǒng)。然而還有一點就是2??一個人的認知系統(tǒng)。認知系統(tǒng)是什么?就是你的思維結(jié)構以及你學習的基本能力。


比如說認知的思維方式,包括輸入思維怎么打造,閉環(huán)思維怎么打造,變現(xiàn)思維怎么打造,系統(tǒng)思維怎么做,復盤思維怎么做,高手思維怎么做,跨界思維該怎么做?



這么多思維結(jié)構,會不會很混亂?其實不會的。不論是一個人的目標也好,還是我說的第二點認知系統(tǒng)也好,這兩大部分都是偏私人方面,就是說這屬于我們個人只要升級就ok了。


可是一個人在這個社會當中不斷打拼,他不僅僅只跟自己有關系,還會跟別人發(fā)生關系。


那么首先他必須要了解社會規(guī)則,知道這個社會當中的運行規(guī)則和法則到底是什么。


同時他還要處理好跟他密切相關的三圈六關系:跟自己的關系,跟家庭的關系,跟社會中他能接觸到的事物當中的一種關系。


所以第3??大系統(tǒng)就是社會規(guī)則系統(tǒng)。其中會告訴你第二曲線怎么打造,該如何能夠從0~1產(chǎn)生破局。



此外還有一個就是跟自己相關的近距離關系系統(tǒng),我們稱為三圈六關系。


鄧巴他是一個社會學者,他研究出鄧巴系數(shù),講的是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跟他社會關系往來的150人,但實際上這里邊還應該包括他家庭當中的人數(shù),以及能助力他實現(xiàn)目標的人數(shù),我把它稱為“10、20、150原則”。


也就是說你最核心的這10人,通常它一般是你的家庭成員,分三類:比你大的長輩,跟你同輩的親人,你的后代。


這三種關系的思維結(jié)構是不一樣的,為什么有些人忙,沒有時間投入到家庭,但是夫妻感情非常好,它背后也是有方法的。


并不是說你很忙夫妻感情就一定會很崩塌,反而管理對方的預期往往是處理三圈六關系法則,尤其是家庭相關法則最重要的法門。



你會發(fā)現(xiàn)這個社會當中很多人,外面的人都能搞定,自己就搞定不了自己。你看有一些人經(jīng)常自我否定,自我懷疑,白天的時候自信滿滿,到夜晚的時候就覺得人生崩塌,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自己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我說每個人應該成為自己的老師,在你內(nèi)心當中住著兩個你,一個是弱小的你一個是強大的你。你如果不能讓強大的你占上風,那么這個時候遇到很多的困難挫折你就會選擇退縮。


所以自己是自己最好的老師,通過自我教學、自我反省,學會獨處很關鍵,很多人就沒有辦法獨處,必須每天跟著別人的老師,跟著別人的同事才覺得人生有安全感。



其實每一個人的安全感都是自己給的,只有你變得更強大的時候,你才有可能給自己踏踏實實的安全感,才能成為自己的臂膀,才能成為自己的港灣。


所以如何能給自己一個安全感的思維,這是自我思維重要的組成部分。


此外說到跟這個世界當中的關系,它無非就是兩個類型:低勢能的思維,高勢能的思維。


你難道沒有發(fā)現(xiàn)很多互聯(lián)網(wǎng)大佬都是從草根逆襲的嗎?只要你能夠掌握自己的硬本領,就可以破高勢能思維當中的一個定局。


我不禁想到孔子他在《論語》當中所講述的:不要怕別人不知道你,只要你有立身的硬本領就可以了。


還有一句話說得也很好,同樣也來自論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講的是你如果想做出一番偉業(yè),就必須要有自己核心立身的硬本領。如果硬本領都沒有的話,搞定別人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三圈六關系系統(tǒng)、社會規(guī)則系統(tǒng)成為了第三和第四點,《財富的智慧》當中25種思維的二級子目錄。


所以你看這25種思維當中,一共分為四大組成部分:

1.目標系統(tǒng)和認知系統(tǒng)??個人;

2.社會規(guī)則系統(tǒng)和三圈六關系系統(tǒng)??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每一個人不見得說25種思維都非常精通,但是遇到什么問題的時候,如果你能回述出今天我跟你講的知識點,我相信你一定程度的思維系統(tǒng)會被更好的打開,能更好地傳遞身邊的光和熱。


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孔子曾經(jīng)說過“小人求諸人,君子求諸己,”也就是說君子在解決很多問題的時候,不會從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當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他會反思這是不是我的問題所導致的。


我覺得這個其實是我今天想跟大家核心聊的,與其認為是行業(yè)的問題,是公司的問題,不如今天我們從自身出發(fā),想想是不是自己的問題。


很多的問題看似表面,比如說你所在的行業(yè)當中趨勢相反,或者是政策方面的調(diào)整,或者是企業(yè)當中一些調(diào)整。


實際上有沒有想過,只要在這個行業(yè)當中有厲害的人在持久不斷的前行,很有可能出現(xiàn)問題的根源就來自于自己。


以論語為根基,從“為學”、“為政”、“關系”等角度系統(tǒng)拆解論語。


【原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講解】孔子說:“學了并且在適當?shù)臅r候溫習,不也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這里其實是人生精進的三步法: 1.“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學”指輸入,“習”指自我管理,對照我們的人生效率體系。左手輸入,中間自我管理,右手輸出,形成高效學習的閉環(huán)。
2.“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可以通過打造個人品牌來實現(xiàn)。
3.“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因別人對你的不理解而惱怒,這就是人的最高境界。


這三句話并不是并列關系,而是遞進關系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講解】曾子說:“我每天數(shù)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可信?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yè)是不是已溫習?” 我們每天要反省自己這幾件事情:1.為人謀而不忠乎?你是不是做每件事都做到了盡心盡力?稻盛和夫先生在六項精進中也曾提到:“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就是這個道理。2.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你答應別人的事,是不是能夠做到。3.傳不習乎?這就是在學習五環(huán)法中提到的“做”這一環(huán)節(jié)。


【原文】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講解】子貢說:“貧窮而不諂媚,富貴而不驕傲,怎么樣?”孔子說:“可以,卻不如雖然貧窮卻仍然能感到快樂,雖然富貴卻能夠好禮于人?!?關于“富而好禮”,在易經(jīng)中有損卦與益卦之說。這里其實也是一個及其利他的含義,即只有自損越多,才能得到的越多。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講解】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關于前半句“不患人之不己知”其中“己知”可以理解為知己,在管理學中有一句提到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關于后半句“患不知人也”其中“知人”指的是要了解他人。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br/>【講解】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于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于社會;四十歲能掌握各種知識;五十歲懂得了順應自然規(guī)律;六十歲能對各種言論融會貫通;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又不越出禮的準則?!?br/>具體的解釋如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指十五歲就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藍圖。“三十而立”,指實現(xiàn)了經(jīng)濟獨立?!八氖换蟆保渲小安换蟆敝傅氖钦莆樟酥R。“五十而知天命”,這來自于《易經(jīng)》中天道的智慧?!傲槨?,指對各種言論能夠融會貫通,這里與“人不知而不慍”相契合?!捌呤鴱男乃挥饩亍?,厲害的人能夠既能守住邊界,內(nèi)心也依然感到快樂。
【原文】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 【講解】孔子的學生子游向孔子請教什么是孝道。孔子說:“如今所謂的孝,只是說能夠贍養(yǎng)父母就足夠了。然而,就是犬馬也能夠得到飼養(yǎng)。如果對父母不恭敬的話,那么贍養(yǎng)父母與飼養(yǎng)犬馬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其實尊敬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正的孝,是想辦法按照父母能接受的方式去做。
【原文】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講解】孔子說:“要了解一個人,應看他做過的事,觀察他做事的原因,考察他做事時的心情所在,安于什么,這樣一來,這個人還能隱藏什么呢?又怎么隱藏得了呢?” 這里總結(jié)出了識人三步法:1.視其所以:看這個人做事的動機。2.觀其所由:看這個人以往走過的路。3.察其所安:看這個人什么東西令他安心。
【原文】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br/>【講解】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的時候,能有新的體會和發(fā)現(xiàn),就可以當老師了?!?br/>【原文】子曰:“君子不器?!?【講解】孔子說:“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樣,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而應該博學多識。” 對于團隊管理來說,不能把自己當作單一用途,而是要多領域發(fā)展。
【原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講解】孔子說:“只讀書而不深入地思考問題,就會茫然而沒有收獲;只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產(chǎn)生疑惑?!?/p>


這里“罔”指的是無知;“殆”指的是困惑。
【原文】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講解】子張向孔子學習謀取官職的辦法??鬃诱f:“要多聽,有疑問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說,其余知道的部分要謹慎地說出來,這樣就可以少犯錯誤;要多看,有疑問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了解的部分要謹慎地去做,這樣就能減少懊悔。說話少過失,做事少后悔,官職俸祿就在這里面了?!?這一段其實體現(xiàn)的是孔子所講的“中庸之道”,“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體現(xiàn)的是言;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體現(xiàn)的是行。
【原文】哀公問社于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zhàn)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講解】魯哀公向孔子的學生宰我詢問供奉土地神用什么木料做神主。宰我回答說:“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意思是說使百姓恐懼戰(zhàn)栗?!笨鬃勇犝f了這件事,說:“已經(jīng)做了的事就不要議論了,已經(jīng)完成了的事不要諫阻了,已經(jīng)過去的事就不要追究了。”
這里具體說明以下幾點:1.成事不說:凡事已成定局,就不必說了。2.遂事不諫:已完結(jié)的事情,就沒必要再去挽回。3.既往不咎:在黑與白之間會有“灰”色地帶。所以過去的事,就沒必要再去追究。
【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講解】孔子說:“沒有仁道的人不能長久的處在窮困之中,也無法長久地處在安樂中。有仁德的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知道仁對自己有利從而行仁道?!?這里“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進一步說明了為什么要做仁道,以及仁德的重要性。
【原文】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這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講解】孔子說:“人人都想得到富裕和顯貴,但如果不用正當?shù)姆椒ǖ玫剿鼈儯筒蝗ハ碛?;人人都厭惡貧窮與低賤,但如果不用正當?shù)姆椒ǎ瑪[脫它們,就不去擺脫。如果君子失去仁德,又怎么去成就自己的名聲呢?君子不會哪怕只有一頓飯的時間違背仁德,就算最緊迫的時候也一定遵循仁德行事,就算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遵循仁德行事。” 這里的“君子去仁,惡乎成名?”與“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告訴了我們?yōu)槭裁匆鋈说?,一個君子失去仁德,就會失去名聲,但一個君子擁有仁道就會得利。
【原文】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講解】孔子說:“人們犯錯誤,是根源于各自不同的利益??匆粋€人所犯的錯誤,就可以知道這個人是仁還是不仁了?!?這里“人之過也,各于其黨”指的是每個人犯的錯誤不同,但是一個人應當注意盡可能不讓自己犯同一個類型的錯誤。
【原文】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講解】孔子說:“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xiāng)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利益?!?/p>


這里“刑”指的是法制?!盎荨敝傅氖抢?。
【原文】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p>


【講解】孔子說:“不要擔心沒有職位,只擔心沒有可以立身的硬本領,不要擔心沒有人知道你自己,追求讓別人知道你自己的本領就可以了?!?br/>【原文】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p>


【講解】孔子說:“侍奉父母,只能委婉地勸說他們改正錯誤。如果表達了自己的意見,父母還是不愿聽從,那也要對他們恭恭敬敬,不違抗他們的意思,擔憂他們而不怨恨?!?之前我們已經(jīng)學過了:“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那么這句話其實是對“敬”的解釋,在管理學中,我們要學會繞道走,比如你無法說服父母,你可以從父母的親朋好友開始切入,這叫做ABC法則。
【原文】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br/>【講解】孔子說:“古人不肯輕易把話說出口,是因為他們恥于行動趕不上言語?!?古代的君子從不輕易地發(fā)言表態(tài),他們以說了而做不到為可恥。這與“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相呼應。
【原文】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講解】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但行動要敏捷?!?這句話告訴我們說話要慢慢說,要三思而后行,不要口不遮攔,信口開河;辦事情一定要積極敏捷、果敢決斷,不要拖泥帶水。做事優(yōu)柔寡斷,機會必將貽誤殆盡。
【原文】子曰:“德不孤,必有鄰?!?/p>


【講解】孔子說:“有德之人不會孤立無援,一定有志同道合之人與他相處。” 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相伴。這句話對應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原文】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講解】宰予在白天睡覺。孔子說:“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壘的墻壁無法粉刷,責備宰予還有什么用?“孔子說:”起初我了解一個人,是聽了他說的話便相信他的行為;現(xiàn)在我要了解一個人,聽了他說的話之后,還要觀察他的行為。是宰予改變了我觀察人的方法?!?br/>這句話對應于識人體系:“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原文】子謂子產(chǎn):“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講解】孔子評價子產(chǎn):“他有四點符合君子之道:他自己的態(tài)度恭謹莊重,他侍奉君主恭敬謹慎,他養(yǎng)護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這里提到了君子四道:1.其行己也恭:待人處世很謙恭。2.其事上也敬:侍奉國君很負責認真。3.其養(yǎng)民也惠:養(yǎng)護百姓有恩惠。4.其使民也義:役使百姓合乎情理。
【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p>


【講解】季文子做任何事情都要慎重考慮多次??鬃勇牭搅苏f:“考慮兩次就夠了?!?這句話針對猶豫不決的,不做決定的人,當你無法做決策的時候,說明當前的智慧還不夠,還需要通過學習加強自己的輸入。
【原文】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p>


【講解】魯哀公問:“你的學生中誰最好學?“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學生很好學,他從不遷怒于別人,也從不犯同樣的過錯??上Ф堂廊チ耍F(xiàn)在沒有那樣的人了,我再也沒有聽說誰是好學的了?!?這里提到了一個好學生的標準:“不遷怒,不貳過”,不會把憤怒發(fā)泄在別人身上,也不會犯同樣的錯誤。
【原文】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p>


【講解】孔子說:“顏回這個人,他的心可以在非常的時間內(nèi)不離開仁德,其余的學生則只能在短時間內(nèi)做到仁而已。” 從這一句可以看出顏回是一個典型的行為穩(wěn)定者。
【原文】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弊釉唬骸傲Σ蛔阏撸械蓝鴱U。今女畫?!?/p>


【講解】冉求說:“我并不是不喜歡老師的學說,只是我的能力不夠?!翱鬃诱f:”能力不夠的,走到半路會停下來。你現(xiàn)在是自己不想前進?!?我們大多數(shù)人其實輸在了意愿上,而不是能力上;在管理上也是如此,管理一個人的意愿,比管理一個人的能力難得多。習慣是知識+技巧+意愿相互交織的產(chǎn)物,其中最難的是意愿。同樣的,想要管理一個人,需要從一個人的意愿出發(fā)。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p>


【講解】孔子說:“對于學問,懂得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必須能夠成為樂之者。如何達到樂之者的狀態(tài)?通過學習五環(huán)法(學-思-做-教-贏)。1.“學”對應的是知之者;2.“思-做-教”對應的是好之者;3.“贏”對應的是樂之者。
【原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p>


【講解】孔子說:“中等以上資質(zhì)的人,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問;而中等以下資質(zhì)的人,不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問?!?這是一條用人的原則,要學會先識人,再用人。
【原文】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p>


【講解】孔子說:“擁有智慧的人喜水,擁有仁德的人愛山;擁有智慧的人靈動,擁有仁德的人沉靜;擁有智慧的人快樂,擁有仁德的人長壽?!?這里需要強調(diào),知不等于仁。“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其實都是在講“知”的層面,仁者與知者有很大的區(qū)別,“仁”者有“知”,但是“知”者不一定能有“仁”。
【原文】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講解】君子廣泛的學習古代經(jīng)典,通過制度和邊界來約束自己,這樣也能做到不離經(jīng)叛道。
【原文】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p>


【講解】孔子說:“作為一種道德,中庸屬于至高無上的了!人們?nèi)狈@種道德已經(jīng)很久了?!?br/>【原文】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講解】子貢說:“如果有個人能夠施恩于百姓,還能周濟大眾,這個人怎么樣呢?可以算是仁人嗎?” 孔子說:“豈止是仁人,簡直就是圣人了!堯舜或許都會擔憂自己能否做到呢!至于仁者,自己想取得成就,也要幫別人取得成就;自己要事事通達,也要幫別人事事通達。能夠九近處的例子,推己及人地去做,就是實踐仁道的辦法了?!?這里重點理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利他是為了更好的利己,我們的人生藍圖就屬于利他。
【原文】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講解】孔子說:“默默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而不覺得厭煩,教導學生而不知疲倦,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原文】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p>


【講解】孔子說:“不去修養(yǎng)品德,不去講求學問,聽到義在那里而不奔赴行之,有了缺點也不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擔憂的啊。” 這句話與“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類似。


【原文】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p>


【講解】孔子說:“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本,以’仁‘為依靠,游戲在’六藝‘之中。”
這里有以下幾個注意點:1.志于道:道指的是人生藍圖。2.據(jù)于德,依于仁:仁德是根基。3.游于藝:指的是硬本領。
【原文】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講解】孔子說:“教導學生,等他實在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時候再去開導他,在他想說卻不能明確說出來的時候再去啟迪他。教給他一個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而推至其他更多方面,那就不要教他了?!?如果你無法做到“舉一隅不以三隅反”,說明你的“行為”在應用場景層面出了問題。


【原文】子曰:“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p>


【講解】孔子說:“讓我多活幾年,到了五十歲再學《周易》,我便可以沒有什么大的過錯了。”


【原文】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p>


【講解】葉公問子路,孔子是怎樣的人,子路不回答??鬃诱f:“你為什么不這么說:他發(fā)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自得其樂,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就是這樣而已?!?br/>學習三境界:1.連吃飯都忘了。2.把一切憂慮都忘了。3.連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原文】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p>


【講解】孔子說:“我并非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只是愛好古代文化,勤勉地去求得知識的人罷了?!?br/>這里“好古”指的是博學于文,主要體現(xiàn)的是學習的內(nèi)容以及學習的態(tài)度
【原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p>


【講解】孔子從四個方面教導弟子們:文獻,社會實踐,忠誠,誠信。
【原文】互鄉(xiāng)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講解】孔子認為很難與互鄉(xiāng)那個地方的人說話,但他接見了互鄉(xiāng)的一個童子,弟子們感到不解??鬃诱f:“我贊許他的進步,而不贊許他的退步。何必做的太過分呢?別人已經(jīng)潔身自好而改正錯誤以求進步,我們要贊許他的潔身自好,不要抓住他的過去不放?!?br/>【原文】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p>


【講解】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jīng)常憂愁?!?br/>【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講解】曾子說:“士不可剛強有決斷,因為他責任重大,前路漫漫。把實現(xiàn)“仁”作為自己的責任,難道擔子不重大嗎?為此奮斗終生,死而后已,這路程難道不遙遠嗎?”


【原文】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講解】孔子說:“學習知識老是擔心追趕不上,而又生怕丟掉什么似的?!?這樣的學習狀態(tài)需要靠環(huán)境和場景的營造。
【原文】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p>


【講解】孔子杜絕四種毛?。翰粫{空猜疑,不會不知變通,不固執(zhí)己見,不主觀武斷。
【原文】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講解】孔子評價顏淵說:“可惜呀(他死了)!我只見他不斷前進,沒有見他停止過。

這里其實重點講的就是:“贏就是比過去的自己強一點點。”


【原文】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p>


【講解】孔子說:“嚴肅而符合禮儀規(guī)則的話,誰能不聽從?可只有按照它來改正錯誤才是可貴的。恭順贊許的話,誰聽了會不高興?可只有認真推究它的真?zhèn)问欠遣攀强少F的。僅為高興而不加分析,只是聽從卻不改正錯誤,對這樣的人,我實在是沒辦法!“
【原文】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p>


【講解】孔子說:“恪守忠信的道德品質(zhì),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br/>【原文】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p>


【講解】孔子說:“一國軍隊可能被奪去它的主帥,但一個普通人的志向不能被迫改變?!?br/>【原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p>


【講解】孔子說:“有智慧之人不會迷惑,有仁德之人不會憂愁,勇敢之人不會畏懼。”
【原文】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p>


講解】孔子說:“可以一并學習的人,未必能一起到達道的境界;能一起到達境界的人,未必能一同立身行事;能一同立身行事的人,未必能一起權衡形勢而靈活變通。”


這里的權,指的是權謀/權變的意思。


【原文】孔子于鄉(xiāng)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


【講解】孔子在家鄉(xiāng)時,非常恭順,好像不太會說話的樣子。他在宗廟和朝廷里,說話明白而流暢,只是說得比較謹慎而已。


這句話中“似不能言者”類似于孔子提到的“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strong>


【原文】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


【講解】上朝的時候,(孔子)跟下大夫談話,顯得溫和而快樂;跟上大夫談話時,顯得正直而恭敬。君主臨朝時,他顯得恭敬謹慎而威儀適當?shù)臉幼印?/p>


這里孔子講的其實是應對不同層級的關系管理方法:

1.對待下級:采用溫和快樂的態(tài)度。

2.對待平級:采用正直恭敬的態(tài)度。

3.對待上級:采用謹慎適當?shù)膽B(tài)度。


【原文】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痹唬骸拔粗芍??”


【講解】季路問服侍鬼神的方法??鬃诱f:“人能沒侍奉好,又怎能侍奉鬼神呢?”季路又說:“敢問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說:“不知生的道理,又怎能知道死呢?”


這里解釋了孔子看待生死的觀點為:“未知生,焉知死?”,實際上也是孔子批評季路不懂仁德。


此部分也可以聯(lián)想到孔子提到的三步識人法:“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原文】子曰:“由之瑟,奚為于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講解】孔子說:“仲由彈瑟,為什么在我這里彈呢?”孔子的其他學生因此都不尊重子路??鬃诱f:“仲由這個人,在學習上已經(jīng)很好了,只是學問還不夠精深罷了?!?/p>


孔子曾提到學習的三個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里的入室指的就是樂之者的境界。對應的學習五環(huán)法就是學、思、做、教、贏的最后一環(huán)“贏。”


【原文】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p>


【講解】子貢問道:“顓孫師(即子張)與卜商(即子夏)誰更優(yōu)秀?”孔子說:“顓孫師有些過頭了,卜商有些不足?!弊迂曊f:“這么說顓孫師更強一些嗎?”孔子說:“過頭和不足是一樣的。”


這里的“過猶不及”指的是孔子的中庸思想。孔子曾這樣解釋中庸:“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p>


【原文】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于室。”


【講解】子張問成為善人的途徑,孔子說:“不順著前人的腳步走,其學問修養(yǎng)也難以到家?!?/p>


這里講解的是入室之道,其中“不踐跡”,即不按照前人成功的腳步走,無法達到入室的境界。


【原文】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p>


【講解】顏淵問什么是仁??鬃诱f:“約束自己,一切都按照禮儀的規(guī)范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人都會稱你為仁人了。修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難道還要靠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有哪些具體的條目呢?”孔子說:“不合于禮的事不要看,不合于禮的話不要聽,不合于禮的話不要說,不合于禮的事不要做?!鳖仠Y說:“我雖然愚笨,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p>


這里講述了一個很重要的學習方法為:克己復禮??思簩儆?strong>“知”的層面,復禮屬于“仁”的層面,只有先做到“知”才能為“仁”。


想要做到仁德,就需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strong>,其中“非禮勿視,非禮勿聽”與輸入相關;“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與輸出相關。


【原文】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


【講解】司馬牛問什么是仁,孔子說:“仁人,他言語謹慎?!彼抉R牛說:“言語謹慎,這就可以稱作仁了嗎?”孔子說:“做起來很難,說起來能不慎重嗎?”


這句話的核心在論證“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的重要性。


【原文】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nèi)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講解】司馬牛問怎樣才是君子??鬃诱f:“君子就是不憂愁,不恐懼。”司馬牛說:“不憂愁,不恐懼,這就叫君子了嗎?”孔子說:“內(nèi)心反省而不內(nèi)疚,那還有什么可憂慮和恐懼的呢?”


孔子曾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那么君子既是仁者也是勇者。“內(nèi)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這里大家也可以聯(lián)想到孔子所說的君子和小人的區(qū)別:“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p>


【原文】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p>


【講解】子張問什么是明智??鬃诱f:“像水慢慢滲透那樣暗中挑撥的話,像切膚之痛那樣直接的誹謗,如果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就可算是明智了。像水慢慢滲透那樣暗中挑撥的壞話和切膚之痛的誹謗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算是有遠見的人了。”


這里主要是說一個人能夠不被正面或者來自負面的消息所影響,就是明智的表現(xiàn),這也就是所謂的知者不惑。“可謂遠也已矣”其中的“遠”指的是明智的最高境界。


【原文】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弊迂曉唬骸氨夭坏靡讯?,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p>


【講解】子貢向孔子請教治理國家的辦法??鬃诱f:“糧食充足,軍備充足,百姓信任政府?!弊迂晢枺骸叭绻炔坏靡岩サ粢豁?,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軍備?!弊迂曈謫枺骸叭绻炔坏靡堰€要去掉一項,兩項中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人都難逃一死,但如果沒有人民的信任,什么都談不上了。


這里主要體現(xiàn)的是無信而不立,只有信任才能讓一件事做的長久和長遠。


【原文】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講解】魯哀公問有若說:“遭遇饑荒,國家用度困難,怎么辦?”有若回答說:“何不實行徹法,收十分之一的田稅呢?”哀公說:“現(xiàn)在收十分之二的稅,我還感到不足,實行徹法怎么可以呢?”有若回答說:“如果百姓富足了,君主怎么會不足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夠,您又怎么會夠?”


這里重點講了只有百姓富足了,才能實現(xiàn)整體富足。這與我們國家的“共同富裕”類似。


【原文】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p>


【講解】子張問如何處理政事,孔子說:“居于官位時勤勉不懈怠,執(zhí)行政令時要忠實?!?/p>


這里講到了兩個為官之道:

1.勤勉不懈怠。

2.執(zhí)行政令時要忠心。


【原文】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p>


【講解】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則與此相反?!?/p>


【原文】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p>


【講解】季康子向孔子討教為政之道,說:“假如殺掉無道的人,來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樣?”孔子說:“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著殺戮呢?您只要行善,百姓自然會跟著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就像風,老百姓的品德就像草;風吹草動,草必定隨風而倒啊?!?/p>


這句話中所講的道理類似于“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原文】樊遲從游于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弊釉唬骸吧圃諉枺∠仁潞蟮?,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講解】樊遲跟隨孔子在舞雩臺下游覽,說道:“請問如何提升個人品德修養(yǎng)?如何修正自己的邪念?如何辨別是非消遣迷惑?”


孔子說:“問得好?。∈紫纫诿阕鍪?,而后才有收獲,這不就可以提高自己的品德嗎?檢查自己的錯誤,卻不攻擊別人的錯誤,這不就是在改正自己的邪念嗎?因為一時氣憤,就忘了自身的安危,這不就是迷惑嗎?”


【原文】樊遲問仁。子曰:“愛人?!眴栔?。子曰:“知人?!狈t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狈t退,見子夏,曰:“向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p>


【講解】樊遲問什么是仁,孔子說:“愛人?!狈t又問什么是智,孔子說:“識人。”樊遲沒有完全理解??鬃诱f:“把正直的人提拔上來,使他們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就能使不正直的人變正直?!?/p>


樊遲退了出來,見到子夏,說:“剛才我去見老師,問他什么是智,他說:‘把正直的人提拔上來,使他們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這是什么意思?”


子夏說道:“這是涵義多么豐富的話呀!舜有了天下,在眾人中選拔人才,把皋陶提拔了起來,不仁的人就遠遠地離開了。湯得了天下,也從眾人中選拔人才,把伊尹提拔起來,那些不仁的人就遠遠離開了?!?/p>


【原文】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p>


【講解】子貢問與朋友的相處之道。孔子說:“忠誠地勸告他,恰當?shù)刂敢?,如果他不聽就罷,不要自取侮辱?!?/p>


【原文】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p>


【講解】曾子說:“君子靠智慧交朋友,用朋友來幫助自己培養(yǎng)仁德。”


這里其實講的就是“以人為師”,通過以智慧相交,其目標是用別人的仁德滋養(yǎng)自己。


【原文】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nóng)?!闭垖W為圃。曰:“吾不如老圃?!狈t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講解】樊遲向孔子請教如何種莊稼,孔子說:“我不如老農(nóng)民?!狈t又請教如何種蔬菜,孔子說:“我不如老菜農(nóng)?!狈t退出后。孔子說:“樊遲真是個小人??!居于上位者如果講究禮節(jié),那么百姓自然會有恭敬之心;居上位者如果看重信用,那么百姓就會誠志信實。如果能夠做到這樣,那么,四方的老百姓就會背負幼子前來投靠你,何必用得著自己來種莊稼呢?”


這里可以歸納領導者的三大弊?。?.不禮。2.不義。3.不信。


【原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p>


【講解】孔子說:“(作為管理者)如果自身行為端正,就算不強制命令,老百姓也會去做;如果自己行為不端正,就算強制命令,老百姓也不會聽從?!?/p>


這句話其實講的是:自我管理是當領導的前提。


【原文】葉公問政。子曰:“近者悅,遠者來?!?/p>


【講解】葉公請教孔子如何處理政事??鬃诱f:“讓近處的人快樂滿意,使遠處的人聞風歸附。”


【原文】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p>


【講解】子夏做了莒父地方的長官,向孔子請教如何處理政事??鬃诱f:“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貪圖小利。急于求成,求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小利則辦不成大事?!?/p>


【原文】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p>


【講解】孔子說:“君子追求與人和諧而不是完全相同、盲目附和,小人追求與人相同、盲目附和而不能和人相處。”


這句話類似于:“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strong>


【原文】子貢問曰:“鄉(xiāng)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xiāng)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xiāng)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講解】子貢問道:“鄉(xiāng)里人都喜歡他,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還不能完全確定?!薄班l(xiāng)里人都厭惡他,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這也不能確定。最好是鄉(xiāng)里的好人都喜歡他,鄉(xiāng)里的壞人都厭惡他?!?/p>


這里闡述了一個道理,很多事物都有褒貶兩個方面的評價。


【原文】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其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p>


【講解】孔子說:“為君子辦事很簡單,但難以討好他。不用正當?shù)氖侄闻c他交往,而是溜須拍馬想討好他,他不會高興,但他用人時,量才用人。小人不容易相處卻很容易討好他。不用正當?shù)氖侄斡懞盟?,他也會很高興,但他用人時,卻總是吹毛求疵。”


這里其實講了一個合作和取悅的關系。其中,合作與共贏相關,取悅與價值觀相關。合作伙伴屬于利益共同體,更重要的是實現(xiàn)共贏而不是取悅。


【原文】子曰:“剛、毅、木、訥,近仁?!?/p>


【講解】孔子說:“剛強、果敢、樸實、謹慎,(具備了這四種品德的人)便接近仁德了。


【原文】子曰:“以不教民戰(zhàn),是謂棄之。”


【講解】孔子說:“讓沒有受過訓練的人去作戰(zhàn),可以說就是拋棄了他們?!?/p>


【原文】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講解】孔子說:“愛他,能不以勤勞相勸勉嗎?忠于他,能不以善言來教誨他嗎?”


這里其實是一個關系系統(tǒng):

1.對下的關系:用愛。

2.對上的關系:用忠。


【原文】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痹唬骸敖裰扇苏吆伪厝唬恳娎剂x,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p>


【講解】子路問怎樣才算是完人??鬃诱f:“像臧武仲那樣有智慧,像孟公綽那樣不貪求,像卞莊子那樣勇敢,像冉求那樣有才藝,再用禮樂來增加他的文采,就可以算個完人了?!笨鬃佑终f:“如今的完人何必要這樣呢?見到利益能想到道義,遇到危險時肯獻出生命,長期處在貧困之中也不忘平生的諾言,也就可以算是完人了?!?/p>


這里講解了成為完人的三個標準:1.見到利益能想到是否符合道義。2.遇到危險時肯獻出生命。3.長期處在貧困之中也不忘平生的諾言。


【原文】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p>


【講解】孔子說:“君子向上通達仁義之禮,小人向下通達財利之勢。”


【原文】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痹釉唬骸熬铀疾怀銎湮弧!?br/>


【講解】孔子說:“不在個職位上,就不要去謀劃那個職位上的政事?!痹诱f:“君子所思慮的不越出他的職權范圍?!?/p>


這里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孔子重點講的是社會秩序。


【原文】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p>


【講解】孔子說:“君子把說得多做得少視為可恥。”


【原文】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p>


【講解】子貢議論別人??鬃诱f:“賜啊,你自己就夠好了嗎?我就沒有這種閑暇(去議論別人)?!?/p>


【原文】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講解】孔子說:“不預先懷疑別人欺詐,不憑空臆想別人不誠信,卻能先行察覺,這樣的人才是賢者啊?!?/p>


【原文】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講解】孔子說:“沒有人了解我??!”子貢說:“為什么沒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說:“不埋怨天,不責備人,下學人事而上達天命。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了吧!”


不怨天尤人,這是孔子的學習境界。


【原文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p>


【講解】孔子在陳國斷絕了糧食,跟從的人都餓病了,躺著不能起來。子路生氣地來見孔子說:“君子也有困窘?jīng)]有辦法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在困窘時還能固守正道,小人一困窘就會胡作非為?!?/p>


【原文】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p>


【講解】孔子對子貢說:“賜呀,你以為我是到處都學并能牢記所學知識的人嗎?”子貢回答說:“是的,難道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基本觀念把它們貫穿起來。”


這里的“一以貫之”,指的就是用一個學習系統(tǒng)把所有的知識點穿起來,也就是我們要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原文】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p>


【講解】孔子說:“可以和他談的話但沒有與他談,這樣會錯失了人才;不可與他談的話卻與他談了,這就是說錯了話。聰明的人不錯過人才,也不說錯話?!?/p>


【原文】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講解】子貢問怎樣修養(yǎng)仁德??鬃诱f:“工匠要做好工作,必須先磨快工具。住在一個國家 ,要侍奉大夫中的賢人,與士人中的仁人交朋友?!?/p>


【原文】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p>


【講解】孔子說:“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作為一個企業(yè)的遠慮就是戰(zhàn)略部分。


【原文】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講解】孔子說:“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苛求別人?!?/p>


【原文】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p>


【講解】孔子說:“君子不因為一個人的言語(說得好)而推舉他,也不因為一個人有缺點而不采納他好的言論?!?/p>


這里其實講到了一個領導力模型,君子能夠做到廣泛諫言。


【原文】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r/>


【講解】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原文】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講解】孔子說:“眾人都厭惡他,我一定對他加以考察;大家都喜愛他,我也一定對他加考察?!?/p>


【原文】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講解】孔子說:“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就真叫過錯了?!?/p>


這里主要強調(diào)改錯的重要性,光犯錯不是錯誤,犯了不改就是錯誤了。


【原文】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p>


【講解】孔子說:“我曾經(jīng)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用來思考學問,但沒有什么長進,還不如學習?!?/p>


這里其實類似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strong>


【原文】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p>


【講解】孔子說:"君子不可以用小事來察知,卻可以接受重任;小人不可以承擔重任,卻可以用小事來察知?!?/p>


通常管理層都是由“君子”來委任。這里也從側(cè)面提到,小人也能用,但是要放在正確的位置。


【原文】子曰:“有教無類?!?/p>


【講解】孔子說:“人人都能受到教育,不分貧富、地域等等?!?/p>


關于有教無類,可以從兩個角度去理解:

1.教師的角度:無論學歷、貧富都可以接受教育。

2.自己的角度:不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行,要堅信自己能做好。


【原文】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p>


【講解】孔子說:“生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經(jīng)過學習后才知道的人,是次等;遇到困惑疑難才去學習的人,是又次一等了;遇到困惑仍不去學習的人,就是下等的了?!?/p>


這里介紹了四類人,其中“生來就知道的人”,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中屬于樂之者。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講解】孔子說:“君子需要思考九件事:是否看明白了;是否聽清楚了;待人接物時,臉色是否溫和;態(tài)度是否恭敬;言談是否忠誠;辦事是否謹慎;遇到疑難時,是否應該向別人請教;惱怒時,考慮是否有后患;獲得財利時,思考是否符合道義?!?/p>


【原文】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p>


【講解】孔子說:“人們的本性是相近的,因為后天的習染才有了不同?!?/p>


【原文】子張問仁于孔子??鬃釉唬骸澳苄形逭哂谔煜?,為仁矣?!薄罢垎栔!痹唬骸肮?、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p>


【講解】子張問孔子什么是仁??鬃诱f:“能隨時隨地踐行五種美德,就是仁了。”子張問:“請問是哪五種?”孔子說:“恭敬,寬厚,誠信,勤敏,慈惠。恭敬就不會招致侮辱,寬厚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會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則會提高效率,慈惠就能夠使喚人?!?/p>


【原文】子曰:“由也,汝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p>


【講解】孔子說:“仲由?。∧懵犝f過六種品德和六種蔽病嗎?”子路回答說:“沒有。”


孔子說:“坐下來!我告訴你。愛好仁德卻不愛學習,它的弊病是容易遭人愚弄;愛好聰明才智卻不愛學習,它的弊病是放蕩不羈;愛好誠信卻不愛學習,它的弊病是損害自己;愛好直率卻不愛學習,它的弊病是說話刻薄;愛好勇敢卻不愛學習,它的弊病是導致禍亂;愛好剛強卻不愛學習,它的弊病是膽大妄為?!?/p>


【原文】子曰:“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p>


【講解】孔子說:“把道路上聽來的東西四處傳播,這是應該鄙棄的。”


這里的“道聽而涂說”,其中“道聽”對應的孔子曾講到的“非禮勿聽”;“涂說”對應的是“非禮勿言”


【原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p>


【講解】子夏說:“每天學一點過去不知道的東西,每月都不忘記以前所學會的東西,這就可以認為是好學了。”


其中“日知其所亡”指的是學新知的頻率是每天。“月無忘其所能”指的是每月要復盤,可以通過復盤三步法(新知、舊知、To do list),每月至少做一次復盤。


【原文】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p>


【講解】子夏說:“小人犯了錯誤一定會加以掩飾。”


這里可以對比一下君子犯了錯誤的表現(xiàn)為:“過而不改,是謂過矣?!?/p>


【原文】子張問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弊訌堅唬骸昂沃^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弊訌堅唬骸昂沃^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大小,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p>


【講解】子張請教于孔子說:“如何做就可以從事政治事務了啊?”孔子說:“遵守五種美德,屏棄四種惡習,就可以治理政事了啊。”


子張說:“什么叫五美?”孔子說:“君子施惠于百姓而自己不耗費,役使百姓而百姓不怨恨,有欲望卻不貪心,安詳坦然而不驕橫,威嚴而不兇猛?!弊訌堈f:“什么叫惠而不費?”孔子說:“讓百姓做對他得利的事,這不就能做到讓百姓有利而不耗損嗎?選擇讓百姓勞作的時機和事情讓百姓去做,又有誰會怨恨呢?想要仁就得到仁,又怎說是貪婪呢?君子不分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不敢怠慢,這不是安詳坦然而不驕橫嗎?君子端正其衣冠,重視其外表,莊重的外表讓人新生敬畏,這不是威而不猛嗎?”


子張說:“那什么叫四種惡習?”孔子說:“不教育,犯了錯誤就殺戮,這種行為叫作殘虐;不告誡而檢視其成功,這種行為叫作兇暴;不去監(jiān)督他,卻要求期限完成,這種行為叫作不正派;同樣給人東西,出手吝嗇,這種行為叫作小氣。”


【原文】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p>


【講解】孔子說:“不懂得天命,就不能成為君子,不懂得禮儀,就不能安身立命,不知道怎么判斷一個人的信用,便不能真正了解別人?!?/p>


從為政、為學、關系三個層面系統(tǒng)地講解了《論語》


幫助我們真正能夠理解所學知識,找到高情商的培養(yǎng)以及社會資本的搭建方法,突破現(xiàn)有瓶頸,學會人脈管理,高效提升社交價值。


END

《論語》國學精粹&《財富思維》思維體系,學習復盤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大厂| 金平| 哈巴河县| 金沙县| 海南省| 观塘区| 石泉县| 南开区| 肥东县| 清河县| 长乐市| 青海省| 丘北县| 长沙县| 海阳市| 黑河市| 屏东县| 广昌县| 武隆县| 永靖县| 梅州市| 亳州市| 西华县| 铜梁县| 宜黄县| 铅山县| 凤凰县| 毕节市| 于都县| 平乐县| 邹城市| 安阳市| 扬中市| 崇州市| 张家界市| 买车| 雷山县| 惠东县| 邛崃市| 赫章县| 子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