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表 藥
?
第一節(jié)?發(fā)散風寒藥
?
麻 ??黃??Mahuang
【性能】 ?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jīng)。
【功效】 ?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
【用法用量】 ?煎服,2~9g。發(fā)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使用注意】 ?本品發(fā)汗宣肺力強,凡表虛自汗、陰虛盜汗及肺腎虛喘者均當慎用。
桂 ?枝??Guizhi
【性能】 ?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jīng)。
【功效】 ?發(fā)汗解肌,溫通經(jīng)脈,助陽化氣。
【用法用量】 ?煎服,3~9g。
【使用注意】 ?本品辛溫助熱,易傷陰動血,凡外感熱病、陰虛火旺、血熱妄行等證,均當忌用。孕婦及月經(jīng)過多者慎用。
紫 ?蘇??Zisu
【性能】 ?辛,溫。歸肺、脾經(jīng)。
【功效】 ?解表散寒,行氣寬中。
【用法用量】 ?煎服,5~9g,不宜久煎。
附藥 ?紫蘇梗
為紫蘇的莖。性味辛、甘,微溫。歸肺、脾、胃經(jīng)。功能寬胸利膈,順氣安胎。適用于胸腹氣滯、痞悶作脹及胎動不安、胸脅脹痛等癥。
生 ?姜??Shengjiang
【性能】 ?辛,溫。歸肺、脾、胃經(jīng)。
【功效】 ?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溫肺止咳。
【用法用量】 ?煎服,3~9g,或搗汁服。
【使用注意】 ?本品助火傷陰,故熱盛及陰虛內(nèi)熱者忌服。
香 ?薷??Xiangru
【性能】 ?辛,微溫。歸肺、脾、胃經(jīng)。
【功效】 ?發(fā)汗解表,化濕和中,利水消腫。
【用法用量】 ?煎服,3~9g。用于發(fā)表,量不宜過大,且不宜久煎;用于利水消腫,量宜稍大,且須濃煎。
【使用注意】 ?本品辛溫發(fā)汗之力較強,表虛有汗及暑熱證當忌用。
荊 ?芥??Jingjie
【性能】 ?辛,微溫。歸肺、肝經(jīng)。
【功效】 ?祛風解表,透疹消瘡,止血。
【用法用量】 ?煎服,4.5~9g,不宜久煎。發(fā)表透疹消瘡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荊芥穗更長于祛風。
防 ?風??Fangfeng
【性能】 ?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jīng)。
【功效】 ?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
【用法用量】 ?煎服,4.5~9g。
【使用注意】 ?本品藥性偏溫,陰血虧虛、熱病動風者不宜使用。
【鑒別用藥】 ?荊芥與防風均味辛性微溫,溫而不燥,長于發(fā)表散風,對于外感表證,無論是風寒感冒,惡寒發(fā)熱、頭痛無汗,還是風熱感冒,發(fā)熱、微惡風寒、頭痛、咽痛等,兩者均可使用。同時,兩者也都可用于風疹瘙癢。但荊芥質(zhì)輕透散,發(fā)汗之力較防風為強,風寒感冒、風熱感冒均常選用;又能透疹、消瘡、止血。防風質(zhì)松而潤,祛風之力較強,為“風藥之潤劑”、“治風之通用藥”,又能勝濕、止痛、止痙,又可用于外感風濕,頭痛如裹、身重肢痛等證。
羌 ?活??Qianghuo
【性能】 ?辛、苦,溫。歸膀胱、腎經(jīng)。
【功效】 ?解表散寒,祛風勝濕,止痛。
【用法用量】 ?煎服,3~9g。
【使用注意】 ?本品辛香溫燥之性較烈,故陰血虧虛者慎用。用量過多,易致嘔吐,脾胃虛弱者不宜服。
白 ?芷??Baizhi
【性能】 ?辛,溫。歸肺、胃、大腸經(jīng)。
【功效】 ?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鼻竅,燥濕止帶,消腫排膿。
【用法用量】 ?煎服,3~9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 ?本品辛香溫燥,陰虛血熱者忌服。
細???辛??Xixin
【性能】 ?辛,溫。有小毒。歸肺、腎、心經(jīng)。
【功效】 ?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竅,溫肺化飲。 ???
【用法用量】 ?煎服,1~3g;散劑每次服0.5~1g。
【使用注意】 ?陰虛陽亢頭痛,肺燥傷陰干咳者忌用。不宜與藜蘆同用。
【鑒別用藥】 ?細辛、麻黃、桂枝皆為辛溫解表、發(fā)散風寒常用藥,均可用治風寒感冒。然麻黃發(fā)汗作用較強,主治風寒感冒重證;桂枝發(fā)汗解表作用較為和緩,凡風寒感冒,無論表實無汗,表虛有汗均可用之;細辛辛溫走竄,達表入里,發(fā)汗之力不如麻黃、桂枝,但散寒力勝,適當配伍還常用治寒犯少陰之陽虛外感。
藁 ?本??Gaoben
【性能】 ?辛,溫。歸膀胱經(jīng)。
【功效】 ?祛風散寒,除濕止痛。
【用法用量】煎服,3~9g。
【使用注意】 ?本品辛溫香燥,凡陰血虧虛、肝陽上亢、火熱內(nèi)盛之頭痛者忌服。
?
第二節(jié) ???發(fā)散風熱藥
薄 ?荷??Bohe
【性能】 ?辛,涼。歸肺、肝經(jīng)。
【功效】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
【用法用量】 ?煎服,3~6g;宜后下。薄荷葉長于發(fā)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氣和中。
【使用注意】 ?本品芳香辛散,發(fā)汗耗氣,故體虛多汗者不宜使用。
牛 ?蒡 ?子??Niubangzi
【性能】 ?辛、苦,寒。歸肺、胃經(jīng)。
【功效】 ?疏散風熱,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腫。
【用法用量】 ?煎服,6~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腸之性略減。
【使用注意】 ?本品性寒,滑腸通便,氣虛便溏者慎用。
蟬 ?蛻??Chantui
【性能】 ?甘,寒。歸肺、肝經(jīng)。
【功效】 ?疏散風熱,利咽開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風止痙。
【用法用量】 ?煎服,3~10g,或單味研末沖服。一般病證用量宜??;止痙則需大量。
【使用注意】 ?《名醫(yī)別錄》有“主婦人生子不下”的記載,故孕婦當慎用。
【鑒別用藥】 ?薄荷、牛蒡子與蟬蛻三藥皆能疏散風熱、透疹、利咽,均可用于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發(fā)熱、微惡風寒、頭痛;麻疹初起,透發(fā)不暢;風疹瘙癢;風熱上攻,咽喉腫痛等證。但薄荷辛涼芳香,清輕涼散,發(fā)汗之力較強,故外感風熱、發(fā)熱無汗者薄荷首選。且薄荷又能清利頭目、疏肝行氣。牛蒡子辛散苦泄,性寒滑利,兼能宣肺祛痰,故外感風熱、發(fā)熱、咳嗽、咯痰不暢者,牛蒡子尤為適宜。同時,牛蒡子外散風熱,內(nèi)解熱毒,有清熱解毒散腫之功。蟬蛻甘寒質(zhì)輕,既能疏散肺經(jīng)風熱而利咽、透疹、止癢,又長于疏散肝經(jīng)風熱而明目退翳,涼肝息風止痙。
桑 ?葉??Sangye
【性能】 ?甘、苦,寒。歸肺、肝經(jīng)。
【功效】 ?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平抑肝陽,清肝明目。
【用法用量】 ?煎服,5~9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眼。桑葉蜜制能增強潤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葉。
菊 ?花??Juhua
【性能】 ?辛、甘、苦,微寒。歸肺、肝經(jīng)。
【功效】 ?疏散風熱,平抑肝陽,清肝明目,清熱解毒。
【用法用量】 ?煎服,5~9g。疏散風熱宜用黃菊花,平肝、清肝明目宜用白菊花。
【鑒別用藥】 ?桑葉與菊花皆能疏散風熱,平抑肝陽,清肝明目,同可用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發(fā)熱、微惡風寒、頭痛;肝陽上亢,頭痛眩暈;風熱上攻或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以及肝腎精血不足,目暗昏花等證。但桑葉疏散風熱之力較強,又能清肺潤燥,涼血止血。菊花平肝、清肝明目之力較強,又能清熱解毒。
柴 ?胡??Chaihu
【性能】 ?苦、辛,微寒。歸肝、膽經(jīng)。
【功效】 ?解表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
【用法用量】 ?煎服,3~9g。解表退熱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疏肝解郁宜醋炙,升陽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稍輕。
【使用注意】 ?柴胡其性升散,古人有“柴胡劫肝陰”之說,陰虛陽亢,肝風內(nèi)動,陰虛火旺及氣機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升 ?麻??Shengma
【性能】 ?辛、微甘,微寒。歸肺、脾、胃、大腸經(jīng)。
【功效】 ?解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
【用法用量】 ?煎服,3~9g。發(fā)表透疹、清熱解毒宣生用,升陽舉陷宜炙用。
【使用注意】 ?麻疹已透,陰虛火旺,以及陰虛陽亢者,均當忌用。
葛 ?根??Gegen
【性能】 ?甘、辛,涼。歸脾、胃經(jīng)。
【功效】 ?解肌退熱,透疹,生津止渴,升陽止瀉。
【用法用量】 ?煎服,9~15g。解肌退熱、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陽止瀉宜煨用。
【鑒別用藥】 ?柴胡、升麻、葛根三者皆能發(fā)表、升陽,均可用治風熱感冒、發(fā)熱、頭痛,以及清陽不升等證。其中:柴胡、升麻兩者均能升陽舉陷,用治氣虛下陷,食少便溏、久瀉脫肛、胃下垂、腎下垂、子宮脫垂等臟器脫垂;升麻、葛根兩者又能透疹,常用治麻疹初起、透發(fā)不暢。但柴胡主升肝膽之氣,長于疏散少陽半表半里之邪、退熱,疏肝解郁,為治療少陽證的要藥。又常用于傷寒邪在少陽,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口苦咽干、目眩;感冒發(fā)熱;肝郁氣滯,胸脅脹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等證。升麻主升脾胃清陽之氣,其升提(升陽舉陷)之力較柴胡為強,并善于清熱解毒,又常用于多種熱毒病證。葛根主升脾胃清陽之氣而達到生津止渴、止瀉之功,常用于熱病煩渴,陰虛消渴;熱泄熱痢,脾虛泄瀉。同時,葛根解肌退熱,對于外感表證,發(fā)熱惡寒、頭痛無汗、項背強痛,無論風寒表證、風熱表證,均可使用。
附藥 ?葛花
為葛的未開放的花蕾。性味甘,平。功能解酒毒,醒脾和胃。主要用于飲酒過度,頭痛頭昏、煩渴、嘔吐、胸膈飽脹等癥。常用量3~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