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晉城古青蓮寺唐代彩塑考析
山西晉城古青蓮寺唐代彩塑考析
《榮寶齋》 2014年01期 魏小杰
隋唐時期,宗教在帝王顯貴的極力推崇下,達到丁鼎盛時期,唐高宗積極扶持佛教,高宗,中宗,睿宗都倡導佛教,女皇武則天則是把佛教推上了新的高度,與之相應,佛教藝術在統(tǒng)治者的扶持下飛速發(fā)展,輝煌送現(xiàn),尤其彩塑藝術更是取得丁絢爛輝煌的成就。
根據(jù)唐代段成式所寫《寺塔記》、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三中《兩京外州寺觀壁畫》,朱景玄《唐朝名畫錄》三書中的記載,當時唐代長安城兒乎每個坊曲都有佛寺道觀,達些寺觀不但建筑宏麗,而且均有理像壁畫,盛況空前,據(jù)統(tǒng)計全國諸州寺院衛(wèi)達五千三百五十八所之客,招提,若當云萬余所,但由于唐武宗會昌五軍(八四五),武宗出于政治原因,下個盡要全國寺院四千六百余所,喬招提、老學國萬余所,錦像懇鍛,僧尼還俗二十萬六千五百人,盡而給佛教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所以留在下來的唐代寺院屆指可數(shù),現(xiàn)唐代的泥質彩塑造存最多的是在敦煌,保存也最為完整,在數(shù)煌石窟四百九十二窟中,唐代開鑿的石窟魷占一半以上,麥積山、炳靈寺也都遺存一些泥質的唐代彩塑。
山西寺觀彩塑眾多,但屬唐代彩塑的目前儀見三處,第一處則是位于晉南的晉城市東南十七公里的古青蓮寺,古青蓮寺暫無確切年代,一般認為后殿望像年代大致不晚于唐威通八年(八六七)是中晚唐時期的作品,現(xiàn)有塑像六尊,保存完好。
第二處是位于五臺山縣城西二十二公里處,陽白鄉(xiāng)李家莊村的南禪寺,南禪寺有明確的紀年,唐德宗建中三年(七八二),屬于中唐初期,有平梁下保存的墨書題記為證,『因舊名,時大唐建中三年,歲次王皮,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日,癸未時,重修殿,法顯等謹志,一會昌滅佛時,由于此地地處偏遠,才得以保全,殿內彩塑原有十七尊,現(xiàn)存十四尊,缺三尊,加上佛座束腰部分的四草力士,目前共計十八尊,塑像雖經(jīng)歷代裝鑾仍存唐塑原理,整個彩塑主次分明,尊卑有別,動靜結合,塑像比例適度,驅體豐滿,衣飾簡潔,手法概括,與敦煌彩塑風格。定蓋第三處是位于五臺山縣城東北三十二公里處豆村附近的佛光寺,會昌滅佛時被毀,唐宣宗即位后恢復佛法,寺內東大殿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八五七)又獲重建,屬晚唐中期,殿內有同期各類唐代塑像三十四尊,加上原諒禪師像及女弟子宇公遇兩尊真人肖像,佛座束腰處力士像二尊,共計三十八尊,造像里經(jīng)過近代重妝,但唐代彩塑的基本造型風格與祥式仍存。
比較這三處的唐代彩塑造像風格,從總體而言它們造型優(yōu)美、比例協(xié)調、衣飾流暢、服飾簡潔,星經(jīng)后代重妝,但依然保持丁唐時之風貌,其中晉南的古青蓮寺唐代彩塑在整體隋唐祥式的大時代背景下,還是存在者比較明顯的獨特面貌與祥式特征。
青蓮寺地處晉城市澤州縣東南十七公里處的硤石山腰,分上、下兩寺,又稱上院、下院、它是我國佛教蘇勒凈土宗最早的寺院之一,由北齊名僧慧遠禪師創(chuàng)建于北齊天保年間(五五O-五五九),初名『陜石寺』、至唐太和二年(八二),創(chuàng)建上院即今青蓮寺。咸通八年(八六七),救賜青蓮1為額。北宋太平興國三年(九八七),上院被賜名為福巖禪院,下院仍稱古青蓮寺,至此兩寺分古青蓮寺規(guī)模較小,僅存前殿、后殿與挨屋,古青蓮寺現(xiàn)存唐代塑像六尊、宋代塑像十二尊,另有唐代慧峰禪師塔和明代喇嘛塔留存。青蓮寺規(guī)模較大,三進院落,中軸線從前至后排列有天王殿、鐘鼓二樓、藏經(jīng)閣、大堆寶殿和演法堂、大雄寶殿前兩側的觀音閣、地藏閣迎南相對,寺廟其他用房列布其間,青蓮寺現(xiàn)存宋塑三十五尊。
山西省文物局在國家級文保單位介紹中認為正股『殿內方形佛壇上塑有釋迦、阿難、迦葉、文殊、普賢、供養(yǎng)人六尊山墻下尚存殘缺的宋代及院期彩塑十二尊二、柴澤俊在《山題,學界依然無法達成一致意見,認為正服是唐塑的有,彩塑,唐風猶存了,南殿『殿內佛壇宋代所筑,佛壇及兩關于晉城古青蓮寺彩塑的正殿是唐塑還是南殿的問
西古代彩塑》一書中也是以正殿唐塑、南殿宋塑作分析研究,并與南禪寺、佛光寺遺存的唐塑作比較后,認為古青蓮寺、『此寺后殿彩塑應是隋末武唐初作品,堪稱山西現(xiàn)存寺觀彩塑中最古之物。一0王永先在張希舜、程臘生主編的《山西文物精品典藏·寺觀彩塑卷》的《山西寺觀彩塑藝術》一文中也是將古青楚寺六尊彩塑以唐塑來分析,@楊秋穎在《晉東南地區(qū)古代彩繪泥塑制作特點分析》一文中不但認為正殿是唐塑,而且還肯定地說,『蘇翰坐佛為我國現(xiàn)存唐代彩塑中唯一的一尊垂腿式蘇勒佛,一③認為正殿是宋塑、南殿是唐塑的有金維諾在《中國美術分類全集——中國寺觀雕塑全集早期寺觀造像》中始續(xù)將正殿彩塑作為宋塑來分析介紹,把南殿作為唐塑來對待評述,李松在《中國美術分類全集——中國寺觀雕塑全集·五代宋寺觀造像》中也將正殿彩塑歸為宋塑來評價,筆者根據(jù)自己四次現(xiàn)場實地考察與圖像資料比較分析后,認同前者觀點,因此,在本論文中把正殿作為晉南唐塑的典型作品來分析,把南殿作為具有唐代風格特點的宋代彩塑來分析研究。古青蓮寺正殿現(xiàn)存塑像七尊,其中唐代彩塑六尊,即主尊釋迦牟尼、兩弟子阿雄和迪葉、兩菩薩文殊和普賢、一供養(yǎng)菩薩,另有一尊天王不知從何處穆來,在此后分析中此尊塑像
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釋、道壁畫、被后世尊為「畫圣」,他不但在繪畫史上有著重要的影響,而且在釋、道雕塑創(chuàng)作上砸影響深遠,他不但自已參與雕塑的創(chuàng)作,而且其第子張愛兒『學吳畫不成,便為擺塑,玄宗御筆改名仙喬一閱等均為當時著名的塑工,所以對后世畫風塑風的轉變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此殿的弟子菩薩塑像,整體比例適度,形體豐滿圓潤,姿態(tài)優(yōu)美動人,面部虔誠可親,衣紋簡潔灑脫,風格上更接近吳道子的『吳家祥』、尤其注重對各種人物內心及性格的刻畫,注重精神氣質的追求,因此塑造的形象更大氣、更感人、與南禪寺、佛光寺相比較更真大唐盛世之氣度。從某種程度來講此處的菩薩造型兼有周昉周家樣一的影子,周昉是中唐時期的畫家,貴公子出身,擅長于貴族仕女題材畫與肖像畫,畫風喜豐肥柔麗,當時的雕塑也效仿他的畫風,被稱之為「周家樣」、并且、他本人擅長佛畫,所創(chuàng)「水月觀音」對后世的雕塑影響極大、總之此殿的二位菩薩姿態(tài)均為半結咖啡,外表柔美慈祥,曲眉豐頰、形體豐肥、手足柔軟、衣飾雅歌、若宮廷貴婦模樣,讓觀者見之心生歡喜,屬于典型的唐風作品,尤其『文殊菩薩二、體態(tài)優(yōu)美,面容效好,衣飾簡潔流暢,隨形飄轉,塑造的猶如絲綢般滑潤。盡管有受后世彩塑重妝的影響,但整體神韻保持較好。
此殿的『阿難像』身被袈裟,側身而立,溫文爾雅,態(tài)度謙恭,其神態(tài)樣式與敦煌石窟的第四十五篇陸樹難造型鳳格|脈相承,「題葉像」我要嚴重,現(xiàn)半邊身軀骨架稻草棵露在外,倒是清晰可見當車塑像內部所用剝開,潮像比起該殿其他幾草神顯延色,但也是比例適當,衣紋酒脫,人物內心性格特征明顯看到這滿堂精彩的唐塑,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在這話離都城之地看似偏遠的寺廟會有如此高水平的彩塑呢”究其原因是古青蓮寺的創(chuàng)始人慧遠禪師為一代高僧,北齊天寶年聞(五五0-五五九)由他在此建立道場,初以山命名,曰硤石山寺,寺內所奉以彌勒佛為主。隋文帝對慧遠尤為賞識,即位后請慧遠主持全國的佛事,慧遠園寂后,朝廷還要朝三日,以示祭奠。唐代宗(七六六七七九)時期,神墨禪師在此修行,貞元元年(七八五)八0四)有智通禪師在此作《被羅密疏》,太和元年(八二七)有慧幢禪師從汾并(今太原)至此,廣集佛徒,開辟法華道場,名僧接踵而至,青蓮寺在隋、唐時代為名滿天下的著名佛寺,因此有高水平的唐代塑像也就一點不奇怪了。
三 具有多重造像風格的塑像如何匯成
地域特點鮮明的唐鳳塑樣
(一)形制方面
該殿形制應為一鋪七尊,即一佛,二凈二醇糯二米米養(yǎng)菩薩,現(xiàn)一尊供養(yǎng)菩薩缺失,為六尊,與教煌同時代唐塑形制完全相同。唐代的形制一般為一鋪五尊,星二號黑一筆一扇薩”一鋪七尊即一佛、二第子、二菩薩、二天王武二供養(yǎng)菩薩。一鋪九尊即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形制比較規(guī)范,如教煌第四十五窟就是一鋪九尊即一佛、二第子、二菩薩、
二天王、二萬士,石劉造像中龍門石窟的幸先寺也是一鋪九尊,因而是典型的唐代樣式。雙腳下垂之造像樣式在隋唐時期較為普遍,具有典型性,另左膝上,雙腳下垂,表現(xiàn)的是蘇勒佛下凡說法度眾生的姿勢,主尊蘇勒佛善踟獄(又稱倚塵),右手結說法印,左手置(二)坐委方面外整體塑像形體均高大,主尊彌勒佛像高三點九米,文殊菩薩高二點八三米、普賢菩薩高二點九八米,而阿南、迪葉二位第子均高二點六米以上,主尊身技袈裟,粗胸露臂,坐于長方形束腰長座之上,衣紋柔軟緊貼軀體,流暢清晰,若「曹衣出水」,明顯有受「曹家樣」樣式影響的影子。
(三)唐風塑樣
如前所達,佛、弟子、菩薩造型均具唐風,既有『曹衣出水二之形,又有「吳帶當風」之勢,菩薩還兼具「周家樣一之美,這一切都承襲了唐代穩(wěn)定緩慢的時代樣式與審美時尚,當然所塑形象技藝高超,無論是釋迦佛、還是弟子、菩薩均比例適當、形體舒展、造型俊美、服飾華麗且質感很強,顯示出其塑工精湛的技藝與高超的水平。正如柴澤俊所言,『其造型豐潤健美,技藝純熟洗練,手法細膩精妙,堪稱我國唐宋彩塑中的精品、一元其在晉南這樣一個相對獨立的區(qū)域空間更是一枝獨秀,并且與晉中的南禪寺、佛光寺的唐塑相比較更顯古樸、簡潔與大氣,理當是同時代高水平塑工之所為。雖然我們目前還無相關材料支撐肯定塑工一定是當?shù)厍山?,但以常理分析此處非京師、非要地,那么本地態(tài)出塑工塑造的可能性極大,并且其古青蓮寺的宋代塑像與青蓮寺的宋代塑像之風格明顯有受其影響之痕跡,因而,古青蓮寺的唐塑成為晉南唐宋元寺觀彩塑樣式之源頭與杰出代表則是當之無愧的。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藝術樣式的產(chǎn)生與流傳并不都是單一化的,它完全可能是多種樣式的組合與吸收,并且在流傳過程中,時代風貌、地域特色、藝術家的風格及創(chuàng)作群體的努力共同交織在一起,最終形成一種豐富而又獨特的藝術樣式及風格面貌。
(本文作者系鄭州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貴編 ?陳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