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漫哲學|從哲學視角賞析《天氣之子》:感受多重解釋的魅力(每日哲學 #207)

這篇專欄是視頻 AV75056202?的文字版。


去年十一月初,新海誠執(zhí)導的動畫電影《天氣之子》在大陸上映,引起了廣泛而熱烈的討論。電影講述的是一位離家出走的中學生,和另一位與弟弟相依為命的中學生,一起在東京利用超能力為生活打拼,并因此而遭遇了一場冒險的故事。原本天馬行空的中學生,被生活拋入追逐實利的成年人世界,故事的戲劇張力正來源于此。
不過,影片最引人注目的設(shè)定是晴和雨——在作品中,東京的降水量超越世界雨極乞拉朋齊,成了一座日日夜夜暴雨連綿的雨都,而女主碰巧具有名為「晴女」的體質(zhì),只要向天祈禱就能讓雨天放晴,而代價是身體會逐漸變得透明。在這樣一個雨世界里,女主的超能力自然十分值錢,于是男主把女主包裝成「100%晴女」,接單幫人操縱天氣。但就像臨時抱佛腳的人未必真信佛一樣,那些委托人也并不是真心相信女主是晴女。
在作品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對女主作為晴女的信心的連續(xù)統(tǒng):
女主自己從故事一開始就確信自己是晴女;
男主最初對超自然事物不以為然,只想到可以靠這個新聞賺錢,但跟女主邂逅之后也很快接受了她晴女身份;
作為委托人的一般市民并不完全相信晴女,但也樂于接受女主的勞動成果并愿意付錢;
至于要抓捕男女主角的警察則根本不相信什么晴女。
在這信與不信的背后,分歧在于我們?nèi)绾谓忉層赀^天晴這一現(xiàn)象。一方面,對于相信晴女的角色,以及我們觀眾而言,雨過天晴是因為作為晴女的女主角的祈禱:
晴女祈禱會導致天氣放晴;
女主角是晴女;
女主角進行了祈禱;
結(jié)果,天氣放晴。
另一方面,對于決不相信晴女的自然主義者來說,雨過天晴是自然過程,是天氣變化的自然結(jié)果:
天氣變化會讓雨天放晴;
天在下雨;
天氣變化;
結(jié)果,天氣放晴。
晴女和自然分別決定了雨過天晴現(xiàn)象的發(fā)生,如果我們同時接受這兩套解釋的話,就會導致一種名為「過度決定」的不利狀況,理智會要求我們在兩種解釋中選擇其一,接受晴女解釋就不能接受自然解釋,接受自然解釋就不能接受晴女解釋。這就是為什么在故事中,警察徹底不相信男女主角的中二發(fā)言,同時男女主角也完全不信服警察的說辭和處理方式。于是雙方的矛盾愈演愈烈,逐漸走向難以收拾的局面。

當然,作為觀眾的我們自然是站在男女主角一邊的,相信是晴女導致了雨過天晴。因為作品就是這么呈現(xiàn)給我們的,所以我們十分有信心。然而,如果我們把目光轉(zhuǎn)移到作品的另一項更重要的設(shè)定——雨世界——事情就變得有趣起來:為什么東京總是下暴雨?為什么這是一個雨世界?
在觀影過程中,一種非常強烈的直覺告訴我:男主就是雨男,暴雨是男主角帶來的。甚至標題中的「天氣之子」,我最初還以為指的是男主角。如果要細細梳理的話,認為男主角帶來了暴雨有三個理由:理由一,男主到哪兒哪兒下雨。離家出走到東京,東京的雨就下個沒完,直到最后被水淹沒,不知所措。這在求職這一段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男主求職的時候天天淋雨,一天要洗好幾次頭。在另一段情節(jié)中,男主曾經(jīng)在雨天騎車追逐過一片不下雨的區(qū)域,可是這片區(qū)域逃也似的狂奔入海了,反過來可見男主走到哪里都下雨。
理由二,男主似乎喜歡淋雨。郵輪遭遇暴雨的時候,甲板上所有人都往船艙里跑,唯獨男主專門從船艙走出甲板淋雨,還險些因為天雨路滑掉進海里,多虧大叔救了一命。與之相對應,晴女女主有一個伸手向太陽的動作,對比十分明顯。晴女喜晴,雨男好雨,這很科學。
理由三,作品有一個情節(jié),在介紹稻荷神系的招晴之人的同時,還介紹了龍神系的招雨之人。我們知道,這個招晴之人指的就是女主角晴女,但是與之對應的招雨之人卻沒有明示給觀眾。從創(chuàng)作心理的角度猜測,這多半不是編劇為了炫耀自己學識淵博而故意加入的橋段,那就意味著與女主角對應的男主角很可能就是與晴女對應的雨男。
這三個理由忽悠得我自己都信了,不過,如果up主沒有看漏眼的話,男主的雨男身份自始至終都沒有實錘。

對于暴雨,影片中另一個強烈暗示著的解釋,是時常會出現(xiàn)的像是水做的透明飛魚。至少有兩個鏡頭幾乎是在明示暴雨與飛魚有關(guān)。第一個鏡頭是故事開始時郵輪遭遇的暴雨:一條巨型飛魚從船上空越過,化作巨浪拍打在甲板上。第二個鏡頭是兩名學生特意追蹤飛魚,并發(fā)現(xiàn)飛魚化作局部地區(qū)暴雨的現(xiàn)象。
這兩個鏡頭幾乎就是在說,暴雨是飛魚造成的,然而,遺憾的是,直到故事結(jié)尾,飛魚和暴雨的關(guān)系仍然不甚明了。這導致整部作品的世界觀始終不清不楚,使得許多情節(jié)謎團重重,讓人出戲。如果要說缺點的話,我覺得這就是《天氣之子》最大的缺點了。
也許有小伙伴提出:你懂個錘子,這是留白。這種看法十分有見地,但我覺得事情不是這樣。因為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么影片對透明飛魚一句話也不說,這是最好的。然而,作品為這些飛魚提供了非常具體的說明,說每一朵云的蓄水量堪比湖泊大海,透明飛魚或許就是這些生活在云中的生物。
這個說明是有現(xiàn)實參照的:我們知道地球上有水生生物,也有陸生生物,鳥類雖然飛在天上但不能離開大地生活,所以仍然屬于陸生生物。于是,一種頗為浪漫的猜想是,是否存在純粹的「空生生物」,它們永遠生活在天空中,而不需要依賴土地呢?這項猜測曾在各種科普讀物中流行一時,相信有不少小伙伴小時候都曾經(jīng)讀到過,甚至有資料宣稱空生生物的目擊證據(jù),說是一種從天而降的膠狀透明生物。
相信《天氣之子》在設(shè)計透明飛魚的時候就參考了這些猜想和流言,聽說過這些猜想和流言的觀眾一看到它馬上就會回想起來。所以我覺得飛魚的設(shè)定本就是豐富的,不像是刻意留白。也正因為如此,我觀影時的一大期待就是希望看到空生生物的完整生態(tài)圖景:它們?nèi)绾紊?,又為何與地上世界產(chǎn)生了交集,暴雨與它們有何關(guān)系,等等。
這項期待無情地落空了,并且更詭異的是,影片最后為東京的連綿暴雨給出的解釋,既不是男主的雨男體質(zhì),也不是透明飛魚,而竟然是氣候變化,并且是以一種詩意的口吻提出的:東京二百年前就是一片汪洋,而今世界不過是在恢復原本的模樣。這與雨過天晴的晴女解釋畫風截然相反,割裂感十分強烈:憑什么雨過天晴是出于超自然力量,而連綿暴雨卻是自然現(xiàn)象呢?瞧不起雨天是嗎?當時看到這里,我感覺頗為泄氣,但現(xiàn)在回想起來,或許誠哥是希望通過這種強烈的反差,來提醒我們觀眾更加注意到他所設(shè)計的對世界的不同視角和多重解釋吧。

把握到這一點之后,回過頭來重新審視女主的晴女身份,似乎也變得不那么確定了。在《天氣之子》中,我們可以識別出兩套截然不同的劇情解讀:一套是男女主角視角:作為晴女的女主角為了滿足男主角和其他人的愿望,企圖犧牲自己換取晴天,而男主經(jīng)過一番努力和波折,得以挽回,讓女主最終放棄了晴女的身份,重新回歸正常生活;另一套是警察視角:兩位因故離家在東京謀生的未成年人,出于某些機緣巧合,同時也是為了釋放生活艱難帶來的壓力,而陷入了某種自以為是的臆想,最終在民警同志的幫助下,重新回歸正常生活。這兩套劇情解讀都是對作品劇情的充分理解,但當我們同時把握住二者的時候,又出現(xiàn)了新的東西:那就是感受到多重解釋的魅力,它告訴我們,看待世界不只有一種角度,故事的意義也不是只有一種解讀。
這就是對故事劇情的多重詮釋。在《你的名字》里,也許瀧和三葉確實穿越了時空,改變了過去,也許發(fā)生在他們身上的不過是一場夢中的邂逅。同樣,在《天氣之子》中,也許確實是他改變了東京,也許不過是年少輕狂,一場中二大夢罷了。不過,這并不意味著少年時代的冒險僅僅落得一場空,他們所做的是將非凡的意義賦予平凡的生活。相信即便是成年后再度面對追逐實利的瑣碎日常,男女主角還是會從這場夢中汲取力量,而我們作為觀眾也從他們的故事中汲取勇氣。也許故事的寓意正在于此:人不是因平凡的生活而變得渺小,而是應在生活的平凡中尋求崇高和偉大。

總的來說我喜歡這部作品——但還是想知道關(guān)于透明飛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