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進當涂
二進當涂
錢朝鑄
2012年的春天,是一個特有意義的春天。在這個春光明媚、花團錦簇的美好季節(jié)里,我們和縣作協(xié)應當涂縣作協(xié)的邀請,特意組織了部分作家去了一趟江南水鄉(xiāng)當涂,既是回訪,又算采風,可謂一舉兩得。當涂作協(xié)的聯(lián)系人是太白第一中學的褚本慧老師,他是該縣作協(xié)秘書長,中文本科畢業(yè),省作協(xié)會員,《安徽文學》首屆高級研討班畢業(yè),曾在《姑孰風》和《江南文學》《安徽文學》《作家天地》等刊物上發(fā)表了數(shù)十篇中短篇小說,是一個很勤奮的作家。因褚老師在初春時節(jié)帶領當涂部分作家陪同馬鞍山市作協(xié)郭翠華主席等一同來過和縣與我們親密“對接”過,所以作為和縣作協(xié)分管對外聯(lián)系工作的我,自然成了他與和縣聯(lián)系的第一人。我多次在手機里聽到他那高亢熱情、充滿陽光的聲音,很感染人。直到他們跨過長江踏上和縣的土地,我們才得以見面。他比我年齡小,長得非常帥氣。對于他們的到來,我們的金主席很重視,對接待的細枝末節(jié)都作了詳細安排,我們不敢有絲毫馬虎懈怠。從馬和汽渡的接車到華星化工公司的采風,從考察歷陽古城的陋室到縣博物館的參觀,都嚴格按照既定的程序進行,深得當涂同仁好感。褚老師回去后在手機中告訴我,他們作協(xié)主席陶立群先生在聽完和縣之行的匯報后很感動,說和縣作家們太客氣,雖素昧平生,但在接待中充滿了親人般的真摯和熱情。他自己當時因公務纏身,故留下了“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遺憾。陶主席和褚老師很誠懇地向我們多次發(fā)出到當涂采風的邀請,金主席和我們幾個副主席都為之感動,終于在4月14日這天才得以成行。
我們和縣作協(xié)的同仁是乘著兩輛小車從蕪湖大橋繞道進入當涂的,當涂的陶主席竟然親自駕車率隊趕到寧蕪高速的當涂路口等著我們。這是我自1984年后的第二次進當涂。二十八年前,我是為了謀生而來,今天卻是為了加強文化交流、贊美生活、歌頌盛世而來。所以一踏上當涂大地,我就饞巴巴地舉目四望,想將這里的青山綠水、人文景觀都盡收眼底,以彌補當年因匆忙而留下的缺憾。
我們首先到了原屬于當涂的東梁山。這是我首次來,想不到多次在對江的西梁山上眺望的既小又矮的東梁山,身臨其境后,卻感到很高大很雄偉,登臨其上,山石陡峭,綠樹環(huán)抱,廟宇軒昂,梵音繚繞,藍天白云,江水浩淼,帆影點點,江鷗翩翩,沙白灘緩,游客陣陣,真有點世外桃源的味道,難怪當年的李白樂此不疲呢,也樂得我們紛紛拍照留影!
當涂作協(xié)有一個創(chuàng)作基地,建在太白生態(tài)園里。這里的“水云閣”真的是建在水上的一個古色古香建筑,四周遍植奇花異草,濃郁的芳香,隔著雕刻精美的窗欞撲鼻而來,在環(huán)境優(yōu)雅的地方潛心創(chuàng)作、把盞敘情、休閑娛樂,無不令人神往,特別是生態(tài)園李總那陳年老酒似的濃烈熱情,將兩縣作家的心緊緊連在了一起。(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下午,我們拜謁了位于青山腳下的李白墓園。它背靠蔥蘢的青山,抬眼望去,綠樹匝地,云霧繚繞。據(jù)載:南齊大詩人宣城太守謝脁因酷愛此地風景而筑室山南,李白一心想與其結為異代芳鄰,生前遂有“宅近青山同謝脁”的夙愿,他逝世后人們就將他葬于此。墓園入口處有座青灰色高大牌坊,上面自右至左鐫刻著“詩仙圣境”四個綠色大字,蒼勁有力,舒展大方。牌坊后即為李白墓園,穿過甬道,正前方便是李白浮雕照壁,照壁兩側各開一口,酷似畫框,框內亭臺樓閣、曲徑通幽、池水碧碧、楊柳依依。照壁右轉向南,有一小園林庭院,門額上有“太白碑林”四個大字,系我國現(xiàn)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所題。內有聞名海內外的著名書法大家墨寶碑刻,乃一道獨特風景。從碑林出來,繞過“青蓮池”向北,一尊李白舉杯邀明月的漢白玉塑像矗立于池邊,高大氣派,栩栩如生,使我們深切地感受到詩仙那“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浪漫豪情。
繼續(xù)向北便來到了莊嚴肅穆的太白祠。該祠被粉墻黛瓦所環(huán)衛(wèi),建筑格局與皖南宗族祠堂相近,前后兩進,青磚匍地,聳脊飛檐,畫梁彩棟,寬敞明亮。太白祠正庭門楣上懸有著名書法家、和縣人林散之先生題寫的“太白祠”橫匾,盡顯草圣風韻。廳內迎面聳立著一尊漢白玉李白塑像,側身而立,左手按劍,右手后垂,雙眸含慧,胡須飄逸,再現(xiàn)了詩人氣度非凡的形象。塑像背景是一幅墨綠色的巨型徽派版畫屏風,屏風內容以李白在當涂游蹤為寫意。版畫上方“李白高蹤”的匾額是由著名書法家舒同所寫;廳堂正中頂上方,還高懸著著名書法家司徒越書寫的“詩無敵”的匾額。兩側墻壁上鑲嵌著多塊石碑,雕刻著李白的畫像、詩文以及古今名人撰寫的碑文。穿過大廳向后去,便見一座由青石壘起的一米多高的墓圈,墓頂芳草萋萋,墓旁翠竹冬青,青翠欲滴。墓前有一塊高大的清代花紋石碑,上刻“唐名賢李太白之墓”,據(jù)傳是詩圣杜甫的手筆。為了表示敬仰,并想沾沾詩仙仙氣,我們兩縣的作家們在此拍了一張合影。
李白墓園共分前中后三個景區(qū),前區(qū)有全青石牌坊、李白生平壁畫、太白碑林、眺青閣、青蓮湖等景點;中區(qū)是太白祠,內有李白漢白玉塑像及宋碑一塊;后區(qū)有攬勝亭、太白林、青蓮書院、十詠亭、盆景園等。在十詠亭內,我們聚精會神地聆聽了一段優(yōu)美的故事,相傳李白在此曾寫了十首歌詠當涂山川風物的詩歌,謂之《姑孰十詠》,鄉(xiāng)人曾在姑溪河畔建亭以志,由于年久失修,今人便在李白墓園重建了一座飛檐翹角、古樸典雅的“十詠亭”,亭中石碑上鐫刻著李白的《姑孰十詠》詩,為著名畫家黃葉村先生手書。由于憑吊李白是此次采風的“必修課”,所以大家格外重視,處處留意,認真聽講,受益匪淺。
傍晚時分,我們竟冒著毛毛細雨沿著崎嶇小道盤山而上,登臨了青山之巔,參觀了靜臥在蒼松翠柏之間的謝公祠,這無疑是一次拼毅力、拼虔誠的比賽,哈……大家都得了高分!
翌日上午,在陶主席等人熱情引導下,我們先后參觀了當涂著名的三座古塔,一是城北小黃山上的黃山塔。小黃山又名浮丘山,相傳浮丘公曾在此牧雞,山雖不高,卻因南朝宋武帝劉裕在山上筑有五角八層的黃山塔而有名,李白登臨此山曾吟出“送君登黃山,長嘯依天梯”的絕唱,我是同行中少數(shù)奮勇攀上塔頂者之一;二是離縣城有五華里的城西金柱關塔。它矗立在姑溪河入江口的南岸,六角七層,巍峨壯觀,確似一根擎天柱。塔前有一棵高大繁茂的泡桐樹,正盛開著一樹歡快的紫色花朵,有一根粗壯的枝干斜向江天一色的空中,遠看其造型極像黃山的迎客松,引得眾人紛紛拍照留念;三是城東的凌云塔。此塔為明代嘉靖年間所建,初為石塔,名曰文峰塔,后因塔基不牢而坍塌。到了明代萬歷四十年(1612年)才得以重建,命名凌云塔。當涂三塔“鼎峙三垣,形家謂作鎮(zhèn)乾方,為三邑之主星”,可惜的是凌云塔在宣統(tǒng)三年(1911年)六月毀于暴風雨,現(xiàn)已在原址重建了一座七層八角、高35。4米的新塔,登臨后可繞塔巡視,蔚為壯觀。我們接著還游玩了其他許多景點,留下了一幀幀激動人心的數(shù)碼照片,灑下了一路歡歌笑語……
此次采風,我們不僅接受了一次當涂縣人文景觀的深刻教育,欣賞到這座江南名鎮(zhèn)的萬種風情,還結識了很多才華橫溢的本土作家,尤其被為人謙和、幽默風趣、熱情好客的縣作協(xié)主席的陶立群先生所欽佩、所折服。陶主席系1957年9月生人,中等個頭,不胖不瘦,穿戴樸素,鄉(xiāng)音較重,兩眼不大,但特有神。他是省作協(xié)會員、全國百名小小說簽約作家、馬鞍山市作協(xié)副主席。在家里,他是一個好丈夫、好爸爸,在作協(xié),他是一個好哥哥、好長輩、好領頭雁。他曾插隊農村,先后做過農民、教師、士兵、商人、會計、秘書等。雖從1984年才開始發(fā)表作品,但一發(fā)而不可收,其作品先后被《小說選刊》、《小說月報》、《小小說選刊》和《微型小說選刊》等選載,部分作品還被收進《當代中國小小說精品庫》和《中國小小說精粹》等。他先后出版了微型小說集《多雪的冬天》、長篇小說《紅狐》、《陶立群精短小說集》和民間故事《姑孰傳奇》,并主編出版了《馬鞍山市公路志》和圖片集《走過六十年》,其中《多雪的冬天》獲1996年全國微型小說個人作品集“春蘭”杯提名獎,2011年還編輯出版了《姑孰文化典藏—我們的家鄉(xiāng)》系列叢書等??傊删纯捎H的陶主席給和我們留下了極其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在游覽當涂古老而又年輕、現(xiàn)代化氣息很濃的街市時,我猛然想起唐代詩人孟郊的《登科》來:“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毙睦锊唤可弦还梢洛\還鄉(xiāng)、苦盡甘來的興奮,那二十八年前的當涂之行,留在我腦海里的是生活的坎坷和汗水,是刻骨銘心的無助和辛酸,但我和大哥那血濃于水的感情永遠值得珍藏;此次二進當涂,留給我的記憶是勞動后那豐收的喜悅,是當涂人賜予的風和日麗、厚重歷史和青山綠水,是一江兩岸作家們純潔友誼的顯現(xiàn),更是一群“象牙塔人”那盡善盡美、至高至純的文學追求。
二〇一二年七月二十二日初稿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定稿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277762.cc/subject/552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