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人一個愛你的理由
人世間有太多的抱怨。學生怨老師不通人情味。老師抱怨孩子不懂事。老板抱怨員工不愛崗敬業(yè),員工抱怨老板狡詐奸滑。老百姓抱怨政府,政府頭疼百姓。丈夫抱怨妻子不具備賢淑婦德,妻子抱怨丈夫不近人情。婆媽抱怨媳婦不懂人情道理,媳婦厭惡婆婆老眼昏花。
總而言之,一片怨聲載道。
還記得孩子小學三年級之前的時候,回來從不說老師如何,到家之后就埋頭在如山的作業(yè)里,臉上難見笑容,有的時候心疼孩子,就說,要不先不寫吧,睡覺吧。孩子哭嘰嘰急道,你想讓我寫不完作業(yè)挨老師打啊。甚至說,媽媽我要是有病了該多好,就不用上學了。有一天中午,我讓孩子睡會,孩子不干怕上學晚,我說沒事的,到時候媽叫你,孩子聽話睡覺了,我躺在孩子身邊也睡著了,這一下,睡出錯了,醒了之后已過了上學時間,校門鎖了,孩子當時就哭了,不敢去學校。晚上放學的時候我?guī)Ш⒆尤W校往回拿孩子書包,也想去跟老師解釋下孩子下午沒上課的原因,想當面跟老師道道歉。當我滿臉歉意地向老師走去的時候,老師鼻子不是鼻子臉不是臉沖我嚷,你家孩子。。。。。。等等一大堆孩子如何不成器的事由。我笑臉也陪不下去了,丟下這個老師,拿著孩子書包把孩子帶回家了。
作為家長,面對這樣的孩子這樣的老師,我不知如何是好。老師多留作業(yè),不是為咱孩子好嗎?老師嚴格管理孩子不是當家長希望的嗎?人家這不是對咱孩子負責嗎,咱能不知好歹么?可是我的心真的被難言的沉重堵得滿滿的,如果在孩子的心智成長最為重要的學齡階段,孩子一直在這樣的環(huán)境和心理狀態(tài)下過完小學六年的生活,得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啊!更難過的是自己又沒有能力改變這樣局面。
三年級之后,孩子換了一個班主任。從此,孩子變樣了,開朗起來了,臉上有笑模樣了,回到家之后總和我說,我們老師如何如何我們老師如何如何,學校要求的事,他積極去響應,回家跟我要各種工具往學校帶。天哪!我和孩子說,你去問問你老師,你們要不要媽媽啊?孩子笑著說,不要,我們有。我們老師說了,女同學就是她姑娘,男同學都是她兒子。
都說現(xiàn)在人情淡泊如紙,從同樣一個孩子對老師態(tài)度的變化上看,是不是老師沒有給孩子愛他的理由?(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喜歡一個人,一定會有喜歡的原因
秀兒開朗熱情又大方。
馬姐說,秀兒可真挺好。你看我們在一起這么多年了,大伙就沒有誰說不喜歡她的。
前幾天她還給我?guī)硪粋€架子,說,我看你家的菜擺得滿地都是,我從網(wǎng)上買一個架子,給你也帶了一個。我要給她錢,她說,不幾個錢要什么要,要是跟你要錢我就不給你買了。她又幫我把架子組裝起來,把菜擺在上面。
我們這幾個人常在一起玩的人誰跟誰也真是不見外,到了誰家,見到好吃的也不客氣就吃了。誰家有了什么事,都上前伸手幫忙。說完她又跟我擠著眼睛說,連老吳頭都喜歡她。有的時候喝點小酒就拍著秀兒的肩膀,秀啊秀的。
我和馬姐相視大笑。
就像秀兒這樣活到被人接納被人喜歡有什么不好呢?何必活得讓人討厭?
我朋友說她姐姐最近和兒子和媳婦別扭的挺歷害,問其原來,是因為房產(chǎn)證更名過戶的事。姐家是老房子,想要翻修重建,重建時兒子和媳婦想把房產(chǎn)證直接過戶成他們的名字,以后也省去很多麻煩。可是姐姐想不開,她想把房子過戶成她名字,不就是想把她爸媽接來嗎?我還沒等死呢,就要來搶我房子了。
家庭瑣事從來都是一本算不清的亂帳,誰能說這里的事是姐姐的不對還是兒子和媳婦的不對?我看著朋友憔悴的面容,不知用什么話來安慰她。一個局外的妹妹尚且如此,生活在為了房子而糾纏不休的一家人之中,那日子可怎么過呢?
其實過戶一下名字也不一定是搶房子吧?
但是,卻也真是不敢給姐姐亂出主意。房子撒手之后,老人露宿街頭的事例不是沒有過啊。然而一家人互敬互愛的事例不是更多么?
現(xiàn)在很流行的一句話是,我喜歡美女,可你得是美女啊!如果你只不過性別女,叫我怎么喜歡得起來你呢?
要想被奉若珍寶,就一定要給人一個喜歡你的理由。
給人一個喜歡你的理由,所過之處如春風拂面,即快樂自己,也快樂他人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
一個編輯,總是不厭其煩地給我的文字以鼓勵鼓勵再鼓勵,說我敏感細膩可以寫詩,可是我真的都不懂什么是詩。但是,每一個喜歡擺弄點文字的人都一個德性,忍不住自己,有一天真就寫了幾個字送給她看,叫不叫詩?她說,那不已經(jīng)寫了嗎?這就是我寫詩的源頭,雖然那樣的文字實在不能稱之為詩。
后來又是小說,她說,你有生活,悟性也不差,寫小說肯定行。
我也不知道行不行,就把身邊的故事寫出來幾個給她看,她居然說,我寫小說感覺好,如行云流水。我說要是這樣就算小說,那我以后就接著寫。她說,你好好寫吧,大師在等著你。
看,你給我喜歡的理由,我怎能不感念如斯?相反如果我素念如蘭,你便愛我芬芳又怎會錯?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277762.cc/subject/3885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