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聽風入夢來”——品鑒《風聲》,感受歷史的份量

【照例的開圖必須有點新意】

在讀完《風聲》原著后,重新審視電影版的《風聲》,我想,或許,將它們視為兩部獨立的作品更好,都是《風聲》,都有同名人物,都有相似的情節(jié),卻是不一樣的開頭,風格迥異的劇情起伏,從而讓人嘆出百味的惆悵。

我們還是先聊聊電影吧!作為1部上映十年的“老”電影,恐怕我對它的剖析也不會跳離如下幾個方面:

老戲骨們演技在線、飆戲酣暢淋漓;鏡頭運用精妙絕倫,長鏡頭那是一個舒爽、短鏡頭切換動人心魄;
畫面色彩渲染到位,不同場面下的色調(diào)烘托得當,明暗對比堪稱教科書級別;

音樂往往畫龍點睛,時而飄渺游離,讓人在閃爍的謎情中心跳加速,時而激昂振奮,讓人在絕望的黑暗里看到了希望的光明;
劇本老道有嚼勁兒,初品像茶,清香撲鼻,啜之順溜,不說都知道是上品(但并非沒有雜質(zhì));
回味起來,又像陳釀,原來香氣里的后勁兒要到最后才上來,之前全是鋪陳,點到為止后,自然讓人期待“再來三碗”,只是興致才起,酒壺早已空了,自然多了奈何,少了可惜。

從2009年到2019年,大陸好像再沒有出現(xiàn)過能與《風聲》比肩的諜戰(zhàn)電影,細細盤來,或許說幾乎沒有諜戰(zhàn)電影更對。電影,就是講故事,沒有好的諜戰(zhàn)類故事,自然沒法改成一個好劇本,沒有劇本,電影自然無從談起。

這時候,我們就要聊聊小說了。
很慚愧,麥家的小說,我只看過《風聲》。就我個人的見解,嚴格來說,電影《風聲》只把小說《風聲》中三分之一的篇幅拍了出來,而就是這三分之一,其實還至少有50%的劇情(設定)進行了調(diào)整。
可能還沒看過小說的觀眾會疑惑,這樣的修改要如何評論?是好還是壞?

不管是小說還是電影,都出現(xiàn)了如下人物,吳志國、金生火、李寧玉、顧小夢(電影中改成了顧曉夢)、白小年、王田香、日本軍官等。
電影的劇情大概是這樣的,武田軍官與王田香以【假情報】為圈套,誘騙吳志國、金生火、李寧玉、顧曉夢、白小年等五人來到裘莊,白小年因為筆跡“身份敗露”,被嚴刑拷打致死,金生火在高壓下自殺,最后,地下黨顧曉夢以犧牲自己為代價,保住了真正的“老鬼”——同為地下黨的吳志國,最后,武田在返回日本的港口被喬裝的吳志國割喉。

而小說原著中,日本軍官名為【龍川肥原】,他與王田香是以【真情報】為誘餌設下圈套,實際遭到懷疑的只有吳志國、金生火、李寧玉、顧小夢四人,白小年只是一位書記官。事實上,只有李寧玉是真正的地下黨,顧小夢的身份是國民黨軍統(tǒng)安插在偽政府的臥底。吳志國因李寧玉的智謀而被列為懷疑對象,被酷刑致死。
由于李寧玉的自我犧牲,重要情報被傳遞了出去,但“老鬼”的身份始終沒有被暴露,抱著“寧可錯殺千人也不能放走一人”的態(tài)度,龍川肥原處決了除顧小夢和王田香以外的所有人,之后,龍川肥原則被顧小夢派來的刺客暗殺,王田香則在解放后被處決。
對比《風聲》原著,為了讓群戲更飽滿豐富,電影《風聲》增加次要角色的戲份甚至改動人物的基礎設定,并不是不能接受,但任何的改動必然會引發(fā)聯(lián)動效應。

在電影中,有幾個我不太能釋懷的點。
第一,【李寧玉】與【顧小夢】的身份互轉(zhuǎn),電影中的【李寧玉】成為了純粹的偽政府情報人員——偽軍軍機處譯電科科長。而【顧小夢】成為了【李寧玉】。如果沒讀過原著,可能感覺不到這種落差。但讀過原著,【李寧玉】這種原來的【絕對純粹·善】變成了【混沌·善】,而原來【顧小夢】的【混沌·善】變成了【絕對·善】,在接受方面會顯得有點遲疑。
主要原因是,地下黨【李寧玉】的自我犧牲,在原著中是通過后人的講述才揭開謎底,這種“反轉(zhuǎn)”帶來的震撼,讓一位共產(chǎn)黨員在極端環(huán)境下的舍生取義顯得更加【珍貴】、【偉大】。

第二,是劇本中的(2+1)VS4,變成了2VS5,原著中的白小年就是1位很純粹的書記官,在電影中也成為了“五人團”中的一員。而且,作為第1位慘遭酷刑致死的角色,他的出局并沒有讓“解謎”變得更復雜,而是更簡單。
同樣,金生火在高強度壓力下的自殺,并沒有對劇情起到推波之力。自殺前,金生火就已經(jīng)被剔除出嫌疑,這樣的死沒有造成劇情反轉(zhuǎn),反而多出了一個bug——金生火是對著太陽穴開槍自殺的,但倒地后,鏡頭顯示的,是后腦勺上有個很大的傷口。好吧,這就是《通緝令》中那種會轉(zhuǎn)彎的子彈!

第三,是【吳志國】的身份轉(zhuǎn)換,原著中的這位真·偽軍高官,更像是位被【李寧玉】用計謀“套路”的工具人。而電影中,【吳志國】也是一位地下黨,由于白小年與金生火的提前“出局”,三個人中揪出“老鬼”的難度就大大降低了。
此外,【吳志國】在酷刑后瀕死還能(用唱戲)傳遞情報,有點過于失真(其實是魔幻)。假定唱戲本身能傳遞情報,瘸子收拾的時候,吳志國借酒勁兒哼哼哈哈來上一段,也就解決了。

第四,是電影中對“酷刑”的過度演繹。誠然,對吳志國、李寧玉、顧小夢等采用不同的酷刑,有增加視覺效果的用意,同時,一想到曾經(jīng)的革命先烈也遭遇過類似酷刑,沒有他們的犧牲就沒有今天的美好生活,亦是能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問題是,武田要量李寧玉的身子就能說明她不是臥底,這是為什么?究竟是為了展現(xiàn)武田饞李寧玉身子的淫(那個)欲?還是暗示我們以武田為代表的侵華日軍是變態(tài)?又或者是電影里必然要有些“類十八禁”的元素才能刺激票房?

其實《風聲》全片經(jīng)不起推敲的細節(jié)很多,作為一部2009年的電影,這部電影的槽點早就被火眼金睛的人民群眾翻了個底朝天,我也不必拾人牙慧來標榜自己慧眼獨具——有興趣的各位可以自行搜索“風聲 bug”。
正如上文提及的,電影更優(yōu)秀的地方在于諸位老戲骨的演技——李冰冰就曾憑此片獲得第46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我認為是實至名歸的,像她與周迅最后的那場對手戲,將人物內(nèi)心的驚訝、糾結、無奈、不惑、決絕刻畫得入木三分。

再如王志文,電影中真的宛如一位諂媚的老狐貍附身。對比他在《天道》(原著《遙遠的救世主》)中那個“七分正三分邪”,這種“九分邪一分媚”不得不讓人心生贊許——對味兒!
總的來說,電影中(對原著)的諸多調(diào)整情有可原,注意到影片公映于2009年,逢“9”的這類題材,那就多少涉及“政#治#”——大概可以理解為愛國主義教育。

“我輩只能奮不顧身,挽救于萬一”,這不僅僅是臺詞,更是那個特殊年代無數(shù)英雄豪杰和蕓蕓眾生真正“拋頭顱、灑熱血”的犧牲的信念。
好的,既然“電影是電影,小說是小說”,我們再來聊聊《風聲》原著。

麥家的《風聲》分為三部分,上部、東風+下部、西風+外部、靜風——電影基于上部內(nèi)容改編。三部分圍繞的都是同一個故事,只不過故事的講述者不同。
《東風》的“講述者”是潘教授(第一間接親歷者),潘教授的父親潘老是李寧玉的親哥哥,李寧玉是他的姑姑。這部分的篇末強調(diào)——版本A,李寧玉用自己的【死】傳遞出了重要情報(利用最后的遺書和畫作),避免了組織的重大損失。

《西風》的“講述者”是當年有幸逃出生天的顧小夢(第一直接親歷者),她對原事件的結局給出了另一個版本的解釋——版本B。即,狡猾的敵人并沒有讓李寧玉的任何遺物出裘莊,在沒有把任何可能傳遞消息的東西送出去的情況下,機要情報其實是由【顧小夢】本人冒著生命危險親自傳達給組織的。
《靜風》的“講述者”是“我”,有人告訴“我”,潘老與顧小夢是夫妻,潘教授則是他們的孩子,事實上,這地下黨潘老與國民黨顧小夢的婚姻其實也是一場“間諜戰(zhàn)”。

由此來看,《西風》是對《東風》的“反轉(zhuǎn)”,而《靜風》是對《西風》和《東風》的“反轉(zhuǎn)”。但在小說最后,提及潘老已故,于是,版本A和版本B哪個才是“真相”,一切必然都是永遠不能破解的謎了。
以我之見,雖然說當代中國并沒有類似《白夜行》這樣的偵探小說,但卻有類似《風聲》這樣的諜戰(zhàn)小說——我們也可以理解為“類偵探小說”,諜戰(zhàn)小說可以將真實的歷史人物和史實揉進虛構的情節(jié)里,讓人在亦真亦假中流連忘返。

《風聲》作為當年小說界的明星作品,其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很值得我們學習。
第一,強調(diào)其人文情懷,比如李寧玉與顧小夢的情誼。分屬兩個陣營的女人間的感情,也許貌合神離,但涉及母性的溫柔,必然有同(通)感。謳歌人性底層的良善,注定能在“密室”這種小格局下寫出大故事。
不過,作為一直相互猜忌的李寧玉和顧小夢,絕非因為姐妹情深而赤誠相待,即使是最后的情報送出,也有利用人性的“殘酷手段”。李寧玉是知道顧小夢的真實身份,于是,借此【威脅】顧小夢,如果情報送不出,偽政府將會知道顧小夢其實是軍統(tǒng)臥底。

第二,降低讀者的思考成本。如果我們將《風聲》視為偵探小說,那么,它在設置懸念和解密中實則降低了難度,比起現(xiàn)在的偵探小說難免為了求新意而脫離現(xiàn)實,過分注重邏輯很容易讓人看的一頭霧水。

《風聲》的架構顯得巧妙,但這種巧妙并非是個高階的次元方程,需要你分拆某個部分才能窺探其奧秘。與其說是小說,倒不如說是“我”的訪談錄,讀者一直是與“我”站在同一個維度去了解去思考,而并非開啟上帝模式觀看蕓蕓眾生演繹世間百態(tài)。

雖然文似看山不喜平,但《風聲》本質(zhì)上一個“平淡”的故事,這種平淡就像溫熱的白開水,不同時刻的體驗不同,宛如裘莊所畔的西子湖,若無黑云壓城,常年必然是“濃妝淡抹總相宜”,其實,只需圍峰三疊浪,自然能高潮迭起。
可能你會好奇,這三疊浪來自何方?自然是這【東風】、【西風】和【靜風】,這就是所謂“一事三說”!據(jù)麥家自己的說法,這種“套路”并不是源自經(jīng)典的《羅生門》,而是來自更經(jīng)典的《圣經(jīng)》。

第三,盡可能貼近歷史和真實。諜戰(zhàn)類作品距離當代不足百年,在民國那個特殊的混亂歲月,有太多的野史趣聞等待有心人捕風捉影。只要能貼合歷史,想必作品更能讓讀者覺得有代入感。
另外,現(xiàn)代很多作品都會努力塑造我方的“完美”和敵方的“愚蠢”,這根本不現(xiàn)實。在那個特殊年代,地下黨除了自我犧牲,亦有各種算計——面對亡國滅種的危機,需要的不是被各種別有用心者締造的“圣母心”,而是干凈利落的心狠手辣,敵人惡,我們需要比敵人更惡;面對豺狼,我們必須提起柴刀拼個你死我活。


話說,第6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將年度小說頒給《風聲》,當時的授獎詞是這么寫的:
麥家的小說是敘事的迷宮,也是人類意志的悲歌;他的寫作既是在求證一種人性的可能性,也是在重溫一種英雄哲學?!讹L聲》,以從容的寫作耐心,強大的敘事說服力,為這個強悍有力、同時具有理想光芒的人格加冕”

我們可以聽見悲歌被吟唱的回響,是那么清晰。同時,在這個迷宮里,又有多少人體會過“靜風”的存在?恐怕,只有那些“經(jīng)歷過大孤獨,大絕望的人,會懂得《風聲》給你的大堅韌與大智慧。”
然而,我祝福此刻屏幕前的你,不用去親歷任何形式的大孤獨和大絕望,也能感受并學習到另一重境界的大堅韌與大智慧。

去讀書吧!文字會庇護你我擁有最恒久的堅韌與智慧!

如果覺得內(nèi)容比較有趣,你還可以通過下面的4個傳送門查看更多喲:? ??
【1】【圣痕故事】收藏夾鏈接:https://www.bilibili.com/medialist/detail/ml337285064? ?
【2】崩壞3圣痕故事全紀錄文集: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66580

【3】崩壞3圣痕故事(有聲故事)合集:https://www.bilibili.com/audio/am29265163?type=7
【4】雜文集合: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97797
(づ ̄3 ̄)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