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伊斯蘭世界人名規(guī)則筆記心得(初稿)

為什么說是古代伊斯蘭世界而不是整個阿拉伯世界?因為我整理的這篇筆記心得目前來說只適應于古代伊斯蘭世界,故名。當然,我這篇文章也不過是整合了百度和知乎一些大神在這方面的文章回答而已,或許屬于自己的只是我舉的一些人名例子吧。這篇文章會視情況不斷補充直到完善為止。
參考了《穆斯林美名薈萃》
每個穆斯林的名字都可以擁有以下幾個要素:
本名(Ism)
即本人的真正名字。本名的數(shù)量較少,常見的有穆罕默德、哈桑、阿里、艾哈邁德、侯賽因等。而且我個人認為,其名字數(shù)量的總趨勢是越來越少。我舉一個例子:馬茲亞德(Mazyad),是以前阿拉伯人比較常用的名字,如今已經(jīng)幾乎沒人用了,這是我在網(wǎng)上認識的一位阿曼的老哥說的,他說這個名字現(xiàn)在在阿曼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地名,沒什么人取了;本名還能以“abd+真主的99個尊名”組成。如阿卜杜拉、阿卜杜·拉赫曼等。
昵稱(即庫尼耶,Kunya)
原意為“冠上兒子的名字來替代本名”,格式為“Abu+兒子的本名”。如Abu?Hasan即哈桑之父,類似于中國的“字”(只是類似)。昵稱可以取代本名位置。如烏茲別克汗國君主阿布海爾汗(Abu‘l-Khayr?Khan),他的名字就是阿布·海爾,汗是頭銜。
父名(Nasab)
以伊本/本(ibn/ibn/ben/b./bint)等為前綴,+父親的本名,意為“某人之子”,其作用相當于“姓”,如“ibn?hasan”即“哈桑之子”,這種方式可以上溯多代,如果家譜世系夠完整(或者也可以編),可以追溯至人類始祖阿丹(即亞當),這也是有時我們會看到某些人名會非常長,全是ibn、ibn的。不過我本人有個強迫癥,就是喜歡統(tǒng)一用ibn,為此已經(jīng)替換掉了無數(shù)個b.。無獨有偶,弗萊教授(frye,1920-2014)在《The History of Bukhara:Translated from a Persian Abridgement of the Arabic Origin by Narshakhi》的前言中也表示:
“……我還會將“abu”寫成小寫(minuscule)“ibn”,除了一些著名人物像阿布·穆斯林(Abu Muslim)、伊本·西那(Ibn Sina),或者類似的人物……”
“研究阿拉伯語的學者們請注意,我強迫癥式(mechanically)地用ibn的地方可能大家更喜歡用bin或b.……”
別號(Laqab)
即描述個人外表或品行上的特征。類似于西歐的“綽號”,什么大鼻子、獨眼、紅頭發(fā)這種。不過伊斯蘭世界的Laqab一般是偏正面積極的,如阿拔斯哈里發(fā)哈倫·拉希德中的哈倫(Harun)、曼蘇爾(al-Mansur)等;Laqab還包括尊號、稱號,像道萊(al-Dawla)、丁(al-din)、蘇丹(Sultan)、謝赫(Shaykh)、埃米爾(Amir)等。laqab有時單獨使用,有時也和名字連用,放在名字前面。
族名(Nisba)
這是人名中比較有意思的一個部分。它被用來“描述個人所屬的祖籍、居住地、職業(yè)或血緣關系”。實際其中包羅萬象,由于阿拉伯人的名字一般十分相似,因此以Nisba區(qū)分同名的兩個人是最有用的方法。我個人認為類似于歐洲國家人名里以地方所取的姓氏類似,像博斯沃思(Bosworth),就是因為有個叫博斯沃思的地方(還爆發(fā)過一場博斯沃思之戰(zhàn));
有個特別注意的地方:昵稱、父名、別號、族名都可以成為稱呼某人的常用名字,甚至還會代替本名。
昵稱方面,除了剛才提到的阿布海爾汗以外還有阿拔斯王朝的開國元勛阿布·穆斯林;
父名方面,后人一般會挑其人宗譜世系里比較顯赫或特別的名字作為其稱呼,如賢哲伊本·西那(Ibn Sina)、地理學家伊本·豪卡爾(Ibn Hauqal)、歷史學家伊本·赫勒敦(Ibn Khaldun)、旅行家伊本·白圖泰(Ibn Battuta)等;《塔巴里斯坦史》作者伊本·伊斯凡迪亞爾的全名為Muhammad?ibn?Al-Hasan?ibn?Isfandiyar,他的本名叫穆罕默德,父名是伊本·哈桑,但是其常用名字卻是爺爺伊本·伊斯凡迪亞爾的名字;
別號方面,像單提xx道萊這種一般指第一個取得這個別號、尊號的人,如白益王朝君主艾哈邁德·本·布益,因其Laqab為穆儀茲·道萊(Muizz al-Dawla),導致后世只知穆儀茲·道萊,不知他的真名(痛失真名);哈姆丹君主阿布·哈?!ぐ⒗铩け尽ず<樱ˋbu Hasan Ali ibn Abi‘l-Hayjā Abdallāh),這個名字很難記,因為名字基本都是那幾個,沒什么特色,但提起他的尊號賽弗·道萊(Sayf al-Dawla)那可謂是大名鼎鼎——抗擊拜占庭的急先鋒(同痛失真名);塞爾柱帝國宰相阿布·阿里·哈桑·本·阿里·圖西(Abu Ali Hasan ibn Ali Tusi?,1018- 1092),因被賜予尼扎姆·穆勒克(Nizam al-Mulk,意為王國之紀綱)的頭銜,而替代了真名成為后人常稱呼的名字(畢竟叫阿里、哈桑的街上一抓一大把);薩拉爾王朝的君主穆罕默德·本·穆薩菲爾(Muhammad ibn Musafir)綽號為薩拉爾(sallar,波斯語中意為“領導者”);阿拔斯時期中亞的起義領袖穆坎納(al-Muqanna)原名為Hashim,穆坎納意為“蒙面者”,因其整日以白紗蒙面得名。
族名方面,可講的就有很多了。如職業(yè)方面,薩法爾君主雅庫布·本·萊斯,因其崛起前曾為銅匠(阿拉伯語為saffar),故綽號為薩法爾,有時也會稱薩法爾王朝的君主為薩法里(al-Saffari),意思就是薩法爾家族的人;薩曼王朝君主伊斯瑪儀·本·艾哈邁德也被稱為伊斯瑪儀·薩曼/薩曼尼(Ismā’īl al-Samani),因為出身于薩曼家族,加之與后世的薩法維王朝君主伊斯瑪儀一世做區(qū)分。大部分阿拉伯人會以其部落名作為nisba,還是以哈姆丹王朝做例子,賽弗·道萊的爺爺名為哈姆丹·本·哈姆敦·臺格里比(Hamdān ibn Hamdūn al-Taghlibī),al-Taghlibī便是由其部落名臺格里卜部(al-Taghlib)變化而來的nisba;歐蓋勒王朝(Uqaylids,約990-1169)先祖阿布·扎萬德·穆罕默德·本·穆薩亞布·歐蓋里(Abu ’l-Dhawwād Muhammad ibn al-Musayyab al-‘Uqaylī)的名字中,al-‘Uqaylī表示他是阿拉伯部落歐蓋勒部(al-‘Uqayl)的人;馬爾萬王朝(Marwanids,983-1085)的先祖名為巴德·庫爾迪(Bādh al-Kurdī),kuldi表明他是一名庫爾德人。至于地名方面,文人墨客使用作為nisba的較多。如著名波斯詩人、《薔薇園》作者薩迪·設拉茲(Saadi Shīrāzī,約1210-1291)名字中的Shīrāzī是因為他出生于法爾斯地區(qū)首府設拉子(Shiraz);布哈拉史作者的nisba為納爾沙喜(al-Narshakhi),因為他來自布哈拉城附近的納爾沙赫村(Narshakh);《選史》的作者韓都剌·可疾云尼(Hamdallah Qazvini)即因他是加茲溫人(Qazvin,可疾云是蒙元史中的另一種譯法,我覺得很有特色意境)。
代替本名的情況,我找到了一例:《納昔兒史話》的作者朱里章尼(Minhaj al-Siraj Juzjani,1193-?),全名叫Abu Osman Minhaj-ud-din bin Siraj-ud-din,其中Minhaj-ud-din和Siraj-ud-din明顯是laqab,但都代替的本名直接進入名字譜系之中
因此總結出一位古代伊斯蘭世界的穆斯林的格式應當是:
Laqab +Kunya+ Ism+ Nasab + Nisba
下面進行實戰(zhàn),上名字:(不過五個要素都具備的名字還是比較難找的)
1.布哈拉史作者Abu Bakr Muhammad ibn Ja'far ibn Zakariya ibn Khattab ibn Sharik al-Narshakhi
Abu Bakr——Kunya
Muhammad——Ism
ibn Ja'far ibn Zakariya ibn Khattab ibn Sharik——一串Nasab
al-Narshakhi——Nisba
2. 哈姆丹王朝君主Nāsir al-Dawla Abū Muhammad al-Hasan ibn Abi ‘l-Hayjā Abdallāh al-Hamdani
Nāsir al-Dawla——Laqab
Abū Muhammad——Kunya
al-Hasan——Ism
ibn Abi ‘l-Hayjā Abdallāh——Nasab
al-Hamdani——Nisba,意為哈姆丹家族的人
3.11世紀中波斯地區(qū)小國哈桑納維王朝君主Nā?ir al-Dīn Abu‘l-Najm Badr ibn ?asanawayh al-Barzīkānī
Nā?ir al-Dīn——Laqab
Abu‘l-Najm——Kunya
Badr——Ism
ibn ?asanawayh——Nasab
al-Barzīkānī——Nisba,他是庫爾德人al-Barzīkānī部落的人
補充:al-的意義
據(jù)我了解,al-在阿拉伯語起定冠詞作用,相當于英語的“the”,沒有實際意義,發(fā)不發(fā)音就不太清楚(翻譯就不用把它翻譯出來)
?
補充:王朝名字的特征
伊斯蘭世界的王朝政權,其形式基本以ids結尾。其名字的由來一般取決于以下幾種情況:
王朝創(chuàng)建者本人名字,這種情況較少,且大多是綽號,像杜拉夫王朝、帖木兒王朝、伊赫什德王朝、薩法爾王朝、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等
王朝創(chuàng)建者父祖名字,這種是主要情況,如薩曼王朝、塔希爾王朝、薩珊王朝、塞爾柱王朝等
王朝創(chuàng)建者所屬部落族群名字,如歐蓋勒王朝、法爾斯的薩魯爾王朝、摩洛哥的阿拉維王朝
以王朝創(chuàng)建所在的首都或地名命名,如伽色尼王朝、伊朗西北的希爾萬沙阿國等
其他名字,如馬穆魯克王朝、喀喇汗王朝等
那么,這些ids該怎么翻譯呢?目前國內(nèi)有兩種情況。舉例:薩曼王朝(Samanids),一種是薩曼王朝;一種是薩曼尼德王朝,屬于照著單詞直接音譯。這當然可以,但是我本人不提倡這樣翻譯。因為這無形中增加了兩個無效文字,薩曼王朝還能少寫兩個字。同理,在面對一些不算熟悉、相對冷門的王朝時,我提議去掉后綴ids來進行翻譯,因為這個王朝的名字本身就是根據(jù)某個名字的變化形式,我們只要翻譯其變化前的形式即可。如Hamdanids,有人會翻譯成哈姆丹尼王朝,讀是可以這么讀;我自然是選擇去掉后綴,只翻譯hamdan這個詞,取名為哈姆丹王朝;Shaddādids有人翻譯成沙達迪王朝,我選擇去掉ids取名為沙達德王朝,以此類推。當然,這是在與前輩權威著作中的譯名不沖突的前提下,這是我的原則之一。在前人制造了同一詞匯多個譯名時,我選擇其中先較為權威的譯名,沒有則取雅致不俗的譯名
07.17
Heracleitus兄曾問到有關庫尼耶的問題:
阿拉伯人名的Kunya不是阿布+長子名嗎,為什么北非的扎揚王朝(Zayyānids)這些君主的下一任的本名和上一任的kunya名都不一樣,是不是不實行長子繼承制,還是長子大多死的早?
我的回答是:
阿布+長子名是不全的說法。據(jù)我看《穆斯林美名薈萃》說,庫尼耶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出于對某一子女或某一親屬的特別喜愛而將自己稱為他/她的父親、母親、舅舅等”而??;第二種是尚未結婚的小伙子對日后結婚能生一個兒子,因其提前為兒子取好名字,變成自己的庫尼耶。因此庫尼耶不限于長子,而且我們一般很難知道父子沿襲情況下,繼位國君是否是上任國君的長子;而人的心思會變,可能取的時候和真的有兒子的時候心情又不一樣;至于扎揚王朝,我觀察到一個特例:君主同一個名字、庫尼耶的沿襲度比平常穆斯林政權較高,如穆罕默德和阿布·阿卜杜拉,我將其歸因于扎揚王朝位于北非、地中海沿岸,商路繁榮,與基督教國家多有往來,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基督教文化的影響(像西班牙一堆叫阿方索、斐迪南、桑喬的)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想法,具體規(guī)律還需進行一番考證
2022.01.10
添加辛華編撰《譯音表》中有關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譯音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