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北郊永濟(jì)電機(jī)廠秦漢墓發(fā)掘簡(jiǎn)報(bào)
西安北郊永濟(jì)電機(jī)廠秦漢墓發(fā)掘簡(jiǎn)報(bào)
《文博》 2001年05期 孫鐵山
位于西安北郊經(jīng)濟(jì)技術(shù)開發(fā)區(qū)內(nèi)文景路東側(cè)的永濟(jì)電機(jī)廠是西安新千年的招商引資項(xiàng)目。它在龍首原北、漢代長(zhǎng)安城東北。此次共發(fā)掘墓葬12座,現(xiàn)簡(jiǎn)報(bào)如下:
一、墓葬型制
12座墓按其型制可分三類,第一類為豎穴墓道洞室墓,10座,第二類為豎穴土坊墓一座,第三類為斜坡墓道洞室墓。一座,現(xiàn)分類敘述。
1、豎穴墓道洞室墓:10座、M1、M2、M4、M5、M6、M7、M8、M9、M10、M12。這種類型墓是在中國(guó)歷史上最普遍,流行時(shí)間最長(zhǎng)的一種。10座墓除M9外,墓道長(zhǎng),寬均大于墓室。墓道均為口大底小。墓室都是拱頂土洞。
Ml,墓向?yàn)闁|西向,基道在東,長(zhǎng)4.2、寬3.2,開口距地表深1.0米。墓道南側(cè)有一生土二層臺(tái),長(zhǎng)3.8、寬1.4、高1.5米。墓道深3.8米。墓室在西,木封門,木質(zhì)已朽成灰,僅在底部及墓門兩側(cè)留有木灰遺跡,可知封門為立式橫向排列。墓室長(zhǎng)3.1、寬0.9、高1.1米。室內(nèi)殘存人骨粉沫。M2,墓為南北向,墓道在南,長(zhǎng)3.4、寬3.2,開口距地表深1.5米。墓道東側(cè)有一生土二層臺(tái),長(zhǎng)3.0、寬0.9、高1.4,墓道深2.8米,墓室在北,長(zhǎng)2.8、寬1.2、高1.2米,室內(nèi)殘存人骨及棺木的粉沫。M4,墓向?yàn)闁|西向,墓道在西,上部長(zhǎng)4.0、寬3.25、底部長(zhǎng)2.65、寬1.65米,開口距地表深1.7、摹道深2.8米。墓室在東,長(zhǎng)2.7、寬1.05、高1.2米。墓室北壁有一小龕,龕寬0.9,進(jìn)深0.5、高0.5米,內(nèi)放一陶缶。墓室內(nèi)有骨架一副,保存較差,僅知葬式為仰身直肢,頭向?yàn)槲飨颉9羌芤褋y,骨架下有棺木痕跡。M5,墓向東西向,墓道在西,上口長(zhǎng)4.2、寬2.8、底部長(zhǎng)3.8、寬1.8,開口距地表1.8,墓道深2.8米。墓道兩端打破相鄰的M3,同時(shí)又被一近代條形坑打破。墓室在東、長(zhǎng)2.8、寬1.2、高1.3米,墓室內(nèi)僅存部分骨渣。M6,墓向南北向,墓道在南,平面呈梯形,上口長(zhǎng)4.0、南寬33、北寬2.9,底部長(zhǎng)3.2、南寬2.25、北寬2.0、開口距地表深1.7,墓道深3.0米。墓室在北并略向東北傾斜。長(zhǎng)3.0、寬1.2、高1.2米,上部被一現(xiàn)代擾坑擾亂,M7,墓向東西向,墓道在西,上口長(zhǎng)3.5、寬2.4、底部長(zhǎng)3.3、寬1.8,開口距地表深1.9,墓道深2.6米。墓室在東,墓室前有封門,封門為土坯封門。土坯立放橫排,現(xiàn)僅存一層,因遭水浸蝕無(wú)法提取。墓室長(zhǎng)3.0、寬1.0、高1.2米。M8墓向南北向,墓道在南,上口長(zhǎng)4.4、寬3.2,底部長(zhǎng)4.0、寬2.4,開口距地表深1.7,墓道深3.6米。墓室在北,長(zhǎng)3.0、寬1.2、高1.2米。M9,墓向南北向、墓道在北,上口長(zhǎng)2.4、寬1.6,底部長(zhǎng)2.0、寬1.2,開口距地表1.7,墓道深1.6米;墓室在南,長(zhǎng)2.6、寬0.9米、高0.9米、M10,墓向南北向、墓道在南,上口長(zhǎng)4.4、寬3.6、底部長(zhǎng)3.3、寬2.7,開口距地表深1.6,墓道深4.4米。墓室在北、長(zhǎng)3.2、寬1.2、高1.3米。
M12,墓向南北向,墓道在南,上口長(zhǎng)4.0,寬3.2,底部長(zhǎng)3.6、寬2.4,開口距地表深1.9,墓道深2.6米。墓室在北,長(zhǎng)3.0、寬1.2、高1.3米。
2、 豎穴土坊墓,僅一座,M3,墓為南北向,開口近似方形,長(zhǎng)2.5、寬2.5,開口距地表深1.6、墓深2.2米?;组L(zhǎng)2.4米,東側(cè)有一生土二層臺(tái),二層臺(tái)距開口深0.8米、長(zhǎng)2.5、寬1.1米。墓底寬1.2米,墓內(nèi)留有棺木遺痕,長(zhǎng)1.6,南寬0.7、北寬0.65。墓內(nèi)骨架保存較好,葬式為仰身直肢,頭朝南、面向西。從頭骨、盆骨判斷死者為一中年男子。M3的上層均被打破,最上層北端被一現(xiàn)代條形坑打破,東側(cè)被M5打破。
3、 斜坡墓道洞室墓,一座、Mil,墓為東西向,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罏殚L(zhǎng)斜坡,因墓道前端伸出基建的圍墻之外故未開挖?,F(xiàn)開挖長(zhǎng)3.3米,墓道平面應(yīng)呈梯形,東寬1.1、西寬1.2米,甬道,土洞拱頂,長(zhǎng)0.7、寬1.6、高1.7米。墓室亦為土洞拱頂,長(zhǎng)4.4、寬2.2,頂已塌落可見高2.0米,墓室內(nèi)有散亂木炭,此墓應(yīng)為一積炭墓。因盜擾嚴(yán)重,葬具葬式不明(圖一)。
二、隨葬器物
這批墓葬隨葬器物很少,大宗的為陶器,其他僅一銅鏡、一銅帶鉤和一料珠。
(一)陶器:均為隨葬明器,泥質(zhì)灰陶。
1、陶鼎:5件,可分三式。I式件(Ml:2)斂口、方唇、圜底、立耳貼肩,獸蹄足,有蓋,蓋上有三個(gè)乳釘狀捉手,上繪紅白相間的三角形紋飾。通高15.3、足高4.5,□徑13.2厘米。(圖二?3)。II式:1件(M6:3)斂口、方唇、圜底,立耳附肩外斜。耳有條形孔。獸蹄足,蓋上有三個(gè)扁條捉手。通高15、足高6、口徑15厘米。(圖二匕)。m式:3件(Mll:2)算口、圜底、深腹,附耳外張,獸蹄足,蓋上有三乳釘捉手。中心為一橋形鈕。鈕上帶環(huán)。通高20.4,足高7.8,口徑16.8厘米(圖二,1)
2、陶盒:5件,可分兩式,I式:1件(M6:4)算口,深腹,假圈足,蓋為斂口,方唇,淺腹圈足捉手。腹飾弦紋。通高14.4,底徑?,口徑15厘米。(圖二?4)。R式:4件(Mll:7)算口、深腹、圈足、蓋、斂口、方唇、淺腹、圈足捉手,體似球狀,上飾紅白相間的三角紋及幾何形相套的渦紋。通高16.2、底徑9.6、口徑17.4厘米。(圖二,5)
3、陶壺:7件,可分3式,I式:1件(M6:2)斂口、方唇、長(zhǎng)頸、折肩、鼓腹,腹下斜收。平底。頸、肩飾有弦紋。通高21.6、腹徑19.5、底徑9.6、口徑3.9厘米。(圖二,6)。.H式1件(Mll:l)侈口、尖唇、長(zhǎng)頸、鼓腹在下,假圈足,平底。腹飾鋪首銜環(huán)。通高26.5,底徑12.5,口徑11,腹徑24厘米。(圖三?5)。JI式;5件(M1L5),直口微斂,方唇,長(zhǎng)頸,鼓腹在下,假圈足、平底、弧形蓋,蓋內(nèi)有子母扣與壺口相扣。頸飾紅色三角形紋飾。通高21.6,底徑9,口徑6,腹徑15.3厘米(圖二,7)
4、 蒜頭壺:2件。(ML1)壺口為蒜頭狀,直口、方唇、寬沿、細(xì)頸、折肩、鼓腹、腹下斜收、平底。腹似缶形,上飾弦紋及劃紋。通高20.4、底徑6.3、腹徑16.2厘米。(圖二,9)。(M10<4)壺口為蒜頭狀。直口、方唇、細(xì)長(zhǎng)頸、折肩鼓腹,腹下斜收。平底,腹飾弦紋及劃紋。通高20.7、腹徑17.8、底徑8.7厘米(圖二,8)
5、 陶缶:7件??煞謨墒?,I式:3件(M4:1)侈口、寬沿、尖唇、束頸,廣折肩,腹下斜紋,平底,腹飾劃線弦紋。通高33.6、口徑8.4、底徑15.6,腹徑39.6厘米。(圖三?4)。U式4件(M2:l)侈口、平沿、細(xì)頸、折肩、鼓腹,腹有一寬帶。腹下斜收。平底,肩飾弦紋,腹飾劃線弦紋。通高25.2、口徑8、底徑12、腹徑27.6厘米。(圖三,3)
6、 陶罐:4件,各不相同。(M4:2)出自M4擾土層內(nèi)。侈口、圓唇外觀,鼓腹,平底稍凹、肩有四道劃線弦紋。通高12、口徑7.2、底徑7.2,腹徑15厘米。(圖二,12)0(M8:l)出自M8擾土層,斂口、平沿、圓唇、折肩、鼓腹.、膻下斜收,平底。體飾弦紋,形似缶,又可麻缶形罐。通高16.2、口徑9、底徑9、腹徑21.6厘米。(圖二,11)。(M7:l)侈口、尖唇、束頸、鼓腹、腹下斜收、平底、肩飾槽狀劃線弦紋。此罐有蓋。蓋為一小平底碗,侈口、尖唇、淺腹、小平底,內(nèi)有一子母口與罐口相扣。通高16口徑8.8,底徑6.2,腹徑14厘米。(圖三,1)(M9:1)侈口、圓唇、束頸、折肩、鼓腹、腹下斜收,平底。腹飾二道劃線凹弦紋。有蓋,蓋為一平底碗、斂口、方唇、淺腹、平底。通高30.4、口徑10.4、底徑12、腹徑25.6厘米。(圖三,2)
7、 陶豆件(M3:l)出自M3擾土層中,侈口、平沿、圓唇、淺腹。倒喇叭狀捉手。內(nèi)空,捉手上有一劃線凹弦紋。高16、口徑10.8、底徑8.6厘米。(圖二,10)
8、 陶燈件(Mil:蹌直口、方唇.淺腹圓柱捉手,下部呈葫蘆狀。底為一淺盤,盤內(nèi)不平,盤外壁內(nèi)凹、平底。高11.4、口徑7.6、底徑11.2厘米。
二、銅器:銅鏡1枚、殘缺嚴(yán)重,銹蝕嚴(yán)重,似應(yīng)為內(nèi)向連弧紋,其余不清,直徑約13厘米。銅帶鉤1枚,帶鉤前端似蛇頭,尾端似船錨。長(zhǎng)4.3厘米。(圖三?6)。料珠:1枚、扁球體。中心一圓孔、直徑3、高2:孔徑1厘米。(圖三,7)
結(jié)語(yǔ)
在永濟(jì)電機(jī)廠這批墓葬中,Mil為斜坡墓道洞式墓,其器物組合是仿銅禮器鼎、盒、壺,器物本身帶有紅黑相間的幾何紋或渦紋的彩色紋飾,關(guān)中地區(qū),西漢中期以后斜坡墓道流行。因此,Mil應(yīng)是一座西漢中期的墓葬。其余十一座墓,即Ml—M10、M12,它們的型制為豎穴墓道洞式墓及豎穴土坊墓,且墓道長(zhǎng)、寬均大于墓室,與咸陽(yáng)塔爾坡秦墓型制相似,出土器物如缶、蒜頭壺、缶形儷等,具有典型的秦文化特征。所以,無(wú)論從墓葬形制還是出土器物上看,這十一座墓葬的時(shí)代都應(yīng)在秦統(tǒng)一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