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北郊一號工程III區(qū)13號墓發(fā)掘簡報
西安北郊一號工程III區(qū)13號墓發(fā)掘簡報
《考古與文物》 2002年01期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
西安北郊一號工程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北郊的崗寨村西北500米處.占地38畝.此地地處龍首墀,屬于西安北郊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這里多為漢代的墓葬群(圖一)。1994年以來.由于該開發(fā)區(qū)的大規(guī)模建設,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在此配合建設單位進行了大面積地鉆探和發(fā)掘.共清理戰(zhàn)國至兩漢的墓葬千余座。這次配合北郊一號廣廈工程的建設.共清理兩漢墓葬12。座,其中區(qū)M13出土遺物形態(tài)特殊.經(jīng)初步研究該墓當屬匈奴墓.現(xiàn)簡要介紹如下。
一、墓葬形制
M13為長方形豎穴墓道土洞墓,方向170度,南北向。墓道位于墓室的南端.長2.4、寬1.2米-墓室平面為梯形.長3.0、南寬1.2、北寬0.84米。墓底距地表深5.4米.墓道底部被M10(東漢墓)的洞室打破,墓道與墓室之間有兩道約30厘米厚的磚封門.封門為18層磚.高1.4米。墓主頭南足北,葬式為側(cè)身屈肢,面朝西,骨架腐朽嚴重,初步觀察為青年女性。從殘存遺跡看有木棺痕跡.為單棺,棺長約2.0、南寬。.96、北寬0.55米。隨葬品置于墓主頭頂棺外及靠近封門處.靠東壁依次擺放有陶罐、銅釜、陶罐、鹿頭、羊頭骨及肢骨散落在墓主頭頂棺外.棺內(nèi)墓主頭頂有一些斷殘的青銅頭飾,右臂戴有兩件金手鐲,左臂戴有兩件銀手鐲,盆骨的左側(cè)則放有一件鐵鏡(圖二):
二、隨葬器物
M13共出土器物8件(不含銅質(zhì)頭飾、獸骨),其中有陶器、銅器、金銀器等,介紹如下:銅釜1件。標本M13:1.斂口.尖圓唇.口沿上有直立內(nèi)收的半圓形雙耳,折肩,斜直腹,最大腹徑在腹中部偏上,平底。素面??趶?7.2、腹徑24、底徑11.2、通高21.2厘米(圖三,3)。
陶罐2件。標本M13:3.泥質(zhì)紅陶。侈口.方唇.圓肩肩上有對稱雙耳.已殘斷.鼓腹,腹最大徑在腹部偏上,底微凹。肩部有兩道凹弦紋.肩上似有一刻劃符號(圖三2)0 M13:2.泥質(zhì)灰陶=侈口,束頸.肩稍平,弧腹,腹最大徑在腹中部偏上.腹部有輪制的凹凸不平的凸棱數(shù)道,底微凹(圖三?1):
金手鐲2件:形制相同。標本M13:4.圓環(huán)形.斷面為圓角方形.直徑7.。厘米.斷面長、寬0.3厘米:重21.5克(圖三.4)。
銀手鐲2件:形制相同標本M13:5.圓環(huán)形,斷面為圓形,直徑約6.5厘米.斷面直徑0.25厘米,銹蝕嚴重(圖三5)
鐵鏡1件。標本M13:6,銹蝕嚴重,圖案不清。直徑約13厘米。
三、相關問題
西安北郊地區(qū)已發(fā)掘兩漢墓葬千余座,M13 出土遺物與漢墓迥然有別,而墓葬形制兩者基本一致,我們認為M13當為匈奴墓.時代為漢代。簡述如下∶
1.墓葬性質(zhì)
目前可以認定為匈奴遺存的主要有西溝畔墓地、呼魯斯泰匈奴墓、桃紅巴拉匈奴墓3、阿魯柴登匈奴墓「、玉隆太匈奴墓’、涼城縣毛慶溝匈奴墓"、東勝縣補洞溝匈奴墓L上述匈奴墓葬的基本特點為:1.墓室里隨葬馬、牛、羊、鹿等是非常流行的葬俗并且晚期的匈奴墓比早期的匈奴墓隨葬的數(shù)量要少2.隨葬品中多小口、細頸帶雙耳的夾砂紅褐陶雄.且器物肩部怖刻劃弦紋、波浪紋是匈奴陶器十分流行的作風’如內(nèi)蒙古涼城崢縣窯子伊金霍洛旗"等匈奴墓均岀土這種帶雙耳和肩部刻劃弦紋及波浪紋的陶器。雙耳便于攜帶適應草原游牧生活需要。M13出土的銅釜的形制與內(nèi)蒙古東勝補洞溝式鐵銀(M5:2)、以及陜北神木'出土的銅釜、鐵釜較接近唯前者校矮胖.而與陜西隴縣’、寶雞"出土和收集的銅釜形制非常相似。直立雙耳的銅釜是匈奴墓中典型的隨葬器物.銅釜不易破碎便于攜帶適應游牧生活需要。陶罐M13:3.與內(nèi)蒙古東勝補洞溝岀土的陶罐較相似.只是前者較胖。3.內(nèi)蒙古、遼寧地區(qū)匈奴墓經(jīng)常伴出有金銀器.M13也出土有金、銀手鐲.從一個側(cè)面也說明M13與前者性質(zhì)相同-綜上所述.M13應為匈奴墓。
2.墓葬年代從墓葬的形制看.
長方形豎穴墓道洞室墓是西安地區(qū)漢代小型墓最常見的形制,從層位上看,東漢時期的M10打破M13,說明M13的年代下限不晚于東漢,上限不早于西漢。從隨葬品來看,M13的銅釜與《洛陽燒溝漢墓/東漢晚期墓中岀土的鐵釜,除無雙耳外,幾乎完全相同,器形矮胖,鼓腹,下腹斜收。另據(jù)《鄂爾多斯式青銅器》對鐵釜的研究,其形制從早到晚是由筒狀腹向鼓腹、球形腹發(fā)展,東勝補洞溝的鐵釜的年代是西漢晩期到東漢早期,鐵釜的形狀為深腹,無肩,腹斜收較緩,而M13墓所出銅釜較上述鐵釜矮胖腹較淺,下腹斜收較急,年代應晚于補洞溝墓葬的年代。M13:2這件陶罐與《洛陽燒溝漢墓》M146同類型器基本相同,同為小口、平折肩、大平底,整體形態(tài)較矮胖,M146的年代屬于東漢中期,故西安北郊一號廣廈工程m區(qū)的M13的年代大約在東漢中晚期。
同時也應指出,西安北郊M13與內(nèi)蒙古東勝補洞溝匈奴墓也有差別,兩者的墓葬形制不同,前者為洞室墓,后者為土坑豎穴墓,這或許是西安地區(qū)盛行洞室墓?M13受其影響所致c
據(jù)史料記載,漢武帝北征匈奴后,匈奴分為南北二部,到了公元一世紀南匈奴入住中原,與漢人雜居,西安北郊一號工程M13所發(fā)現(xiàn)的匈奴墓與其歷史背景在年代上是吻合的。
M13是繼西安客省莊之后又一次發(fā)現(xiàn)的匈奴遺存.不但增添了新的資料,而且對于研究漢代中原地區(qū)多民族的物質(zhì)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執(zhí)筆:孫秉君 宋遠茹 張旳
繪圖:程蕊萍 齊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