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西安北郊青門漢墓發(fā)掘簡報

2021-11-04 07:21 作者:考古快遞  | 我要投稿

西安北郊青門漢墓發(fā)掘簡報

《文博》 1998年04期 西安市文物保護(hù)考古所

青門漢墓位于西安北郊棗園南嶺南坡的青門村北側(cè)。1993年3月,西安市市政開發(fā)公司在青門小區(qū)基建時,發(fā)現(xiàn)漢代墓葬群,西安市文物保護(hù)考古所對其進(jìn)行了搶救性清理發(fā)掘,共清理漢墓10座,現(xiàn)簡報如下。

一、墓葬形制

10座漢墓按其形制可分成兩大類。

第一類,豎穴墓道洞室墓,共7座,按其形制分為二型。

A型,墓道和墓室等寬,有Mi和M7

兩座。分為二式。

AI式,墓室一側(cè)帶一小龕。例Ml,墓道位于墓室之東,方向90度。墓道長2.50、寬0.96,深5.60米。墓室為土洞、弧預(yù),長3.20、寬0.96、高0.92米,墓室南壁、封門內(nèi)側(cè)有一小龕,寬1.40、進(jìn)深0.20、高0.80米。長條磚鋪底,磚長0.37、寬0.18、厚0.08米。磚坯封門,上部已塌毀,磚坯長0.38、寬0.20、厚0.09米。隨葬品出土有陶罐4、陶灶1、陶甑1、小陶盆1、鐵劍1、銅鏡1、五銖51。(圖一)

All式,墓道寬等于墓室。例M7,墓道位于墓室之西,方向265度。墓道長2.40、寬0.80、深6米。墓室為土洞、弧頂,長3.60、寬0.80、高0.88米,長條磚錯縫平鋪底,封門內(nèi)側(cè)有一排磚券,用長條磚砌壁,子母磚-起券,條磚長0.36、寬0.18、厚0.075米,子母磚長0.30、寬0.24、厚0.06米。條磚錯縫平砌磚封門,因盜洞破壞,多已塌毀。該墓早年被盜,僅在墓室內(nèi)出土有五銖4枚,盜洞內(nèi)出土口含1。(圖二)

B型,墓道寬小于墓室,包括M3、Ml、M5、Mg、M10五座,分三式。

BI式,墓葬平面呈“凸”字形,有M3、M5.Mg三座。例地,墓道位于墓室之南,方向185度。墓道長2.30、寬0.96、深6.10米。墓室為土洞、弧頂,長3.40、寬1.30、高1.40米。封門不詳。隨葬品出土有陶鼎(僅有蓋)1、陶盆1、陶壺4、陶罐3、直領(lǐng)罐1、小陶罐2、陶熏爐1、小陶盆1、陶甑1、銅鋪首2、銅柿蒂形飾10。(圖三)

BII式,墓葬平面略呈“刀”形,墓室一側(cè)帶一小龕,僅虬一座。M4,墓道位于墓室之北,方向5度。墓道長2.50、寬0.95、深6米。墓室為土洞、弧頂,長3.12、寬1.80、高1.50米。墓室西壁靠近封門處有一小龕,寬1.08、進(jìn)深0.60、高0.60米。磚坯錯縫平砌封門,封門寬0.95、高2米,磚坯長0.38、寬0.18、厚0.09米。隨葬品出土有陶罐8、陶灶1、小陶盆1、陶甑1、陶釜1、銅刷1、銅億1、玉鳥1、銅鏡1、五銖40。(圖四)

BIII式,墓道一壁與墓室一壁成曲折線,墓葬平面呈偏“凸”字形,僅M10—座。M10,墓道位于墓室之南,方向190度。墓道長2.56、寬0.82—0.84、深5米。墓室為土洞,弧頂,長2.64、寬1.32—1.45、高1.48米。磚坯錯縫平砌封門,封門寬0.82、殘高1.28米,磚坯長0.38、寬0.20、厚0.09米。隨葬品出土有鼻塞2、骨蟬1、銅鏡1、大泉五十28。(圖五)

第二類,斜坡墓道洞室墓,包括地、Mg、Mu三座,分二型。

A型,墓葬平面呈曲尺形,有虬、虬二座。例峋,墓道位于墓室之東,方向95度。墓道上口長10.40、寬0.86—0.90、底坡長12.20、深6米。墓室為土洞,長4.36—4.45、寬1.40—1.56米,高塌陷不詳。在封門內(nèi)側(cè)發(fā)現(xiàn)有箱狀物木灰痕跡,可辯認(rèn)出長1.35、寬0.88米,高不詳,箱內(nèi)發(fā)現(xiàn)有紅漆皮。土坯封門,位于墓室口內(nèi)側(cè),距墓室□0.28米,已塌毀。隨葬品有陶鼎1、陶盒2、陶舫1、陶壺2、陶灶1、小陶罐1、小陶盆I、銅馬銜撫2、銅柿蒂形棺飾32、五銖28。(圖六)

B型,墓葬平面呈“甲”字形,僅M2一座。M2,墓道位于墓室之東,.方向90度。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墓道上口長9.80、寬0.90、坡長11.48、深6米。甬道位于墓道與墓室之間,長0.90、寬0.85、高1.80米,南北兩壁用條磚不錯縫平砌,從第22排起用條磚起券。墓室為磚室,長3.40、寬1.80、高2米,南、北、西三壁用條磚錯縫平砌,從第22排起用條磚起券。條磚長0.30、寬0.12、厚0.05米。甬道、基室均用條磚鋪底。條磚橫砌磚封門,寬0.85、高1.50米。隨葬品被盜擾、出土有陶倉1、陶罐9、陶灶1、陶井1、五銖7、方磚墓志1。(圖七)

葬具,均為木棺,已朽,僅見棺灰及鐵棺釘。在 M封門內(nèi)有頭箱,長1.35、寬0.88米。

葬式,均為仰身直肢葬。合葬墓可確認(rèn)的有Mm、二座,均合葬二人,推斷為夫婦合葬。

二、隨葬器物

隨葬器物有:陶器、銅器、鐵器、玉器、骨器、銅鏡、貨幣及方磚墓志等。

陶器按質(zhì)分為泥質(zhì)陶和夾砂陶兩種,以泥質(zhì)陶為主。陶色有灰陶、彩繪陶、釉陶,其中釉陶有綠、褐、黃、紅色四色,以綠釉為主。

鼎,7件,其中4件為夾砂紅陶,3件為泥質(zhì)灰陶,除M3出土的3件完整外,其余均殘或僅剩蓋。斂口,子母口沿,雙附耳外折,缽形蓋,上飾三乳,頂有銜環(huán),深腹圜底,腹部有一道折棱,三蹄形足。標(biāo)本M3:2,夾砂紅陶,綠褐釉。通高17、口徑15、腹深8.5厘米(圖八,2)。

盒,6件,其中1件為夾砂紅陶,綠釉,殘缺,其余均為泥質(zhì)灰陶。按其形制分為二型。

A型,3件,斂口,子母口沿,缽形蓋,有握手,深腹,平底或底內(nèi)凹。標(biāo)本P4:1,平底蓋與器身施紅彩,已脫落。通高15、口徑14、底徑10厘米(圖八,1)。

B型,2件,斂口,子母口沿,缽形蓋,頂為一圈足,深腹,矮圈足,蓋與器身施紅彩,已脫落。標(biāo)本Mg:9,通高15、口徑15、底徑10厘米(圖八,3)。

鈁,1件,泥質(zhì)灰陶。侈口,方唇,覆斗形蓋,高領(lǐng),束頸,腹外鼓,高圈足,蓋與器身施紅彩,已脫落。標(biāo)本虬:7,通高33、口徑8.4、腹徑18、圈足高3.5厘米(圖八,5)。

壺,10件,均為泥質(zhì)灰陶,通體施紅彩,均已脫落。按其形制分為二型。

A型,6件,敞口,方唇或圓唇,束頸,鼓腹,矮圈足。標(biāo)本風(fēng):8,器身用紅彩飾魚紋已脫落。通高25、口徑10、腹徑19、底徑9.5、圈足高1厘米(圖八,6)。

B型,4件,杯口,方唇,束頸,圓鼓腹矮假圈足。標(biāo)本虬:13,半球形蓋,腹部對應(yīng)獸首銜環(huán)。通高42、口徑16、腹徑29.6、底徑17.6、假圈足高5.6厘米(圖八,7)。

罐,39件,其中釉陶罐5件,按其形制不同分為五型,還有大口小平底罐、直領(lǐng)罐、桶腹罐、小陶罐等。

A型,17件,除5件為夾砂紅陶黃釉外,余均為泥質(zhì)灰陶。侈口、雙唇、束頸、圓肩、鼓腹、平底,肩部飾二組或三組凹弦紋。分為三式。

AI式,1件,肩部飾三組各三道均等的凹弦紋,腹最大徑在二分之一處。標(biāo)本虬:14,泥質(zhì)灰陶。通髙14.4,口徑7.2、腹徑14.4、底徑7.6厘米(圖八,4)。

AII式,4件,肩部飾二組各二道均等的凹弦紋,腹最大徑較AI式上移。標(biāo)本Mi:4,泥質(zhì)灰陶,通高15.2、口徑7.6、%徑16、底徑7.6厘米(圖九,1)。

AIII式,12件,肩部飾二組各二道均等的凹弦紋,腹最大徑較AU式上移。標(biāo)本M3:17,夾砂紅陶,黃釉,通高14.8、口徑7.2、腹徑15.6、底徑7.6厘米(圖九,2)。

B型,5件,均為泥質(zhì)灰陶,侈口,平沿,外斜,束頸,圓肩或留肩,鼓腹,平底或底內(nèi)凹,肩及腹部飾數(shù)道凹弦紋或繩紋。分二式。

BI式,3件,肩及腹部飾數(shù)道凹弦紋,平底。標(biāo)本昭:2,通高26、口徑9、腹徑18、底徑7厘米(圖九,3)。

BII式,2件,唇上有凹槽,肩及腹部飾繩紋,底內(nèi)凹。標(biāo)本M2:11,通高37.2、口徑12.8、腹徑30.4、底徑13.6厘米(圖九,6)。

C型,9件,均為泥質(zhì)灰陶,侈口,圓唇或斜方唇,束頸,圓肩,鼓腹,平底或底內(nèi)凹。分二式。

CI式,4件,圓唇,平底,腹最大徑在二分之一處,標(biāo)本Mg:2,肩部飾三道、恩部飾一道凹弦紋。通高18、口徑10、腹店19.5、底徑10厘米(圖九,4)。

CII式,5件,斜方唇,肩及腹部飾繩紋,腹最大徑較CI式上移在三分之二處,底內(nèi)凹。標(biāo)本M2:4,通高18、口徑12、腹徑22、底徑11.5厘米(圖九,5)。

D型,1件,泥質(zhì)'灰陶,斂口,圓唇,矮領(lǐng),圓肩,鼓腹,平底,通體素面。標(biāo)本M8:1,通高35、口徑22、腹徑44、底徑23厘米(圖九,7)。

E型,1件,泥質(zhì)灰陶,侈口,平沿,方唇,束頸,圓肩,鼓腹,底內(nèi)凹。肩部飾指甲紋。標(biāo)本M2:5,通高18.5、口徑8、腹徑21.5、底徑17.5厘米(圖九,10)。

桶腹罐,1件,侈口,尖圓唇,束頸,留肩,桶狀腹下斜略內(nèi)收,底內(nèi)凹,通體素面。標(biāo)本M4:1,通高30、口徑12、腹徑27、底徑21厘米(圖九,11)。

大口小平底罐,1件,泥質(zhì)灰陶,斂口,圓唇,矮領(lǐng),圓肩,鼓腹,腹部飾一道凹弦紋,底內(nèi)凹。標(biāo)本M2:10,通高11.5、口徑13.5、腹徑17、底徑9厘米(圖九,8)。

直領(lǐng)罐,1件,泥質(zhì)灰陶,侈口,方唇,直領(lǐng),圓鼓腹,底內(nèi)凹,通體素面。標(biāo)本Mg:15,通髙24.6、口徑10、腹徑30、底徑18.6厘米(圖九,9)。

小陶罐,3件,均為泥質(zhì)灰陶,分二型。

A型,1件,直口,圓唇,矮領(lǐng),圓鼓腹,腹部飾一道凸弦紋,矮圈足。標(biāo)本虬:13,通高8、口徑4.8、腹徑9.6、圈足高4厘米。(圖一O,4)。

B型,2件,侈口,圓唇,束頸,圓肩、鼓腹、平底、肩部飾數(shù)道凹弦紋。標(biāo)本M9:90通高7、口徑3.2、腹徑8、底徑3.6厘米(圖一。,8)。

倉,13件,其中釉陶倉7件。分三型。

A型,5件,其中2件為夾砂紅陶,施釉,3件為泥質(zhì)灰陶,施紅彩,已脫落。缽形蓋,,塔形頂,倉體略呈內(nèi)弧形,飾三組均等的二道凸弦紋,三蹄形足。標(biāo)本Mg:5,泥質(zhì)灰陶,通高29.4、口徑6、底徑16.8'厘米(圖一O,3)。

B型,7件,均為夾砂紅陶,通體施釉。分二式。

BI式,5件,通體施綠釉。頂呈傘狀,并有瓦棱,倉體略呈內(nèi)弧形,飾三組均等的三道凸弦紋,三獸形足。標(biāo)本M3:22,通高33.6、口徑7.2、底徑19.2厘米(圖一O,1)。

BII式,2件,通體施絳紅釉。頂呈傘狀,并有瓦棱,倉體自上而下稍收斂,上大下小,上飾三組均等的二道凸弦紋,三獸形足。標(biāo)本M5:6,通髙30、口徑8.4、底徑15.6厘米(圖一O,2)

C型,1件,泥質(zhì)灰陶。傘形頂,有瓦棱,倉體自上而下稍收斂,上大下小,上飾二組均等的二道凸弦紋,底內(nèi)凹。標(biāo)本M2:7,通高24、口徑8、底徑15厘米(圖一一,l)c

灶,4件,均為泥質(zhì)灰陶,分三型。

A型,1件,灶體平面呈馬蹄形,上有三穴各置一釜,與灶體連在一起,前有火門,直口方形,火門三方飾菱形幾何紋圖案。標(biāo)本Me:6,通高8、5、長17、前端寬15.5厘米(圖一O,7)。

B型,2件,分二式。

BI式,1件,灶體平面呈馬蹄形,上有二穴各置一釜,與灶體連在一起,后有柱狀煙突,前有火門,直口方形,火門三方飾菱形幾何紋圖案。標(biāo)本阻:3,通高8、長18、前端寬15.6厘米(圖一一,3)。

BII式,1件,形同BI式,較BI式窄長,灶體前端出遮檐。標(biāo)本Mi:1,通高10.4、長21.2、前端寬12.8厘米(圖一一,9)。

C型,1件,灶體平面呈馬蹄形,上有一穴,后有一小孔象征煙突。前端出遮檐,火門直口弧形,通體素面。標(biāo)本M2:2,通高8、長25、前端寬24.5厘米(圖——,2)。

小陶盆,8件,均為泥質(zhì)灰陶,分二型。

A型,6件,敞口,平沿,圓唇,折腹,平底或底內(nèi)凹。分二式。

AI式,3件,折腹在二分之一偏下,平底。標(biāo)本Mg:21,通高5.7、口徑12、腹徑10.5、底徑5.4厘米(圖一。,6)。

AII式,3件,折腹在二分之一處。標(biāo)本M3:15,平底。通高6、口徑12、腹徑10.5、底徑6厘米(圖一O,9)。

B型,2件,敞口,平沿,圓唇,淺腹,腹部有一道折棱,平底或底內(nèi)凹,通體素面。標(biāo)本虬:5,底內(nèi)凹。通高2.8、口徑6.8、腹徑5.6、底徑2厘米(圖一O,5)。

甑,4件,均為泥質(zhì)灰陶,分三型。

A型,2件,敞口,平沿,圓唇,深腹略鼓,平底,底有5個算孔。分二式。

AI式,1件,標(biāo)本虬:20,通體素面。通高10,口徑18,底徑8厘米(圖一一,6兒

AII式,1件,標(biāo)本Mi:6,沿下飾二道凹弦紋。通高7.8、口徑12、底徑5厘米(圖一-一,8)。

B型,1件,敞口,平沿,圓唇,折腹,平底,底有3個算孔,通體素面。標(biāo)本M9:17,通高3.2、口徑7.2、底徑2.4厘米(圖一一,5)。

C型,1件,敞口,平沿,圓唇,淺腹,腹部有一道折棱,平底,底有3個算孔,通體素面。標(biāo)本Mi:17,通高3,口徑7.2、底徑2厘米(圖一一,4)。

奩,2件,其中一件殘,均為夾砂紅陶,施釉。標(biāo)本M3:1,直口,圓唇,筒狀腹,平底,三獸形足。器表施綠釉。通高20、口徑21、底徑22.5厘米(圖一二,1)。

燈,1件,泥質(zhì)灰陶9淺盤,高柱柄,座呈盤形,通體素面。標(biāo)本Mg:10,通高20、盤徑10.5、座徑9厘米(圖一二,5)。

熏爐,1件,泥質(zhì)灰陶,缺博山形頂。器身碗形,,斂口,圓唇,子母口沿,腹微鼓,柱柄空心,座呈盆形。標(biāo)本的:10,通高14.5,座底經(jīng)12厘米(圖一二,3)。

釜,1件,泥質(zhì)灰陶。侈口,斜沿,方唇,束頸,圓鼓腹,圜底,通體素面。標(biāo)本M4:2,通高10、口徑10、腹徑14.4厘米(圖 ,7)。

井,1件,泥質(zhì)灰陶。井欄與井筒渾為—體。筒狀腹,飾二組各二道均等的凹弦紋,底內(nèi)凹。井架上有井亭,兩側(cè)有淺浮雕滑輪,亭頂為屋脊并有瓦棱。標(biāo)本M2:3,通高30、筒徑14.4—15.6厘米(圖一二,2)c

銅器有印、帶鉤、弩機、鋪首銜環(huán)、刷、蓋弓帽、銜撼、潭、柿蒂形棺飾等。

印,1件,方形座,瓦形鈕,印文左起右旋讀為:“荊奉世印”。標(biāo)本M5:1,高1.4、方1.3x1.3厘米(圖一二,7)。

帶鉤,1件,“S”形。標(biāo)本M5:2,長8厘米(圖一二,4)。

弩機,1件,僅有弩機摳。M3出土。

鋪首銜環(huán),2件,出土?xí)r鋪首與環(huán)連在一起。鋪首為獸面,背面有一穿。標(biāo)本昭:1,鋪首長6.9、寬7.2、環(huán)外徑7.2、壁厚0.9厘米(圖一二,6)。

刷,1件,器呈煙斗形。標(biāo)本虬:13,通長12.8厘米(圖一二,8)。

蓋弓帽,1件,圓筒形,中空,器中部向上翹起一鉤。標(biāo)本M3:9,通長1.7、徑0.5厘米(圖一二,9)。

銜撼,1件,銜為兩節(jié)連成,每節(jié)兩端成環(huán)形,互相咬住。鐮全身彎曲呈“S”形。標(biāo)本M6:12,銜長7.6、攜長7厘米(圖一二,10)。

鐐,1件,菱形。標(biāo)本以:16,長4.6厘米(圖一三,1)。

柿蒂形棺飾,多數(shù)殘,柿蒂中有一穿,出土?xí)r多與泡連在一起。標(biāo)本虬:11,外經(jīng)5.4、泡徑1.6厘米(圖一三,6)。

鐵器有釜、劍等。

釜,1件,斂口,方唇,矮領(lǐng),圓鼓腹,圜底。標(biāo)本的:19,通高10、口徑8、腹徑13.6厘米(圖一三,2)。

劍,1件,殘斷,雙刃,劍身有背:剖面呈菱形c標(biāo)本Mi:8,殘長52.5旗米(圖一三,7)。

玉器有鳥、鼻塞等。

鳥,1件,青玉薄片形,形狀為一鳥,有一穿。標(biāo)本虬:14,長2、寬1.3、厚0.5厘米(圖一三,8)c

鼻塞,4件,青玉圓柱形。標(biāo)本Mm:2,長2、徑0.6厘米(圖一三,3)。標(biāo)本M3:11,一端粗,一端細(xì),長1.8,徑0.4—0.7厘米(圖一三,4)。

骨器有骨含,3件,骨質(zhì)、蟬形,正面刻劃蟬紋。標(biāo)本Mm:3,長4.8、寬2.6、厚0.8厘米(圖一三,5)

銅鏡,5面,有四乳四虺紋鏡,日光鏡等。

四乳四虺紋鏡:1面,圓形,圓鈕,圓座,座外四乳間飾四虺,寬平素邊C標(biāo)本M,:12,直徑6.4、沿寬0.6、緣厚0.3厘米(圖一四,1)。

日光鏡,3面,圓形,圓鈕,圓座,座外飾八或十二內(nèi)向連弧紋,之外兩周射線紋之間有銘文帶,銘文右旋:“見日之光,天下大明。”字與字之間填以“?”或飾,寬平素邊或窄平素邊。標(biāo)本Mi:7,座外飾八內(nèi)向連弧紋,窄平素邊。直徑6.4厘米(圖一四,4)。標(biāo)本M5:3,座外飾八向連弧紋,寬平素邊。直徑6.7厘米(圖一四,3)。標(biāo)本Mio:1,座外飾十二內(nèi)向連弧紋,寬平素邊。直徑7.7厘米(圖一四,2)。

貨幣共178枚,有五銖、大泉五十兩種。

五銖,150枚,依其錢文書體可分為二型。

I型,直徑2.4—2.5厘米,除少部分直徑為2.4厘米外,絕大部分直徑為2.5厘米,郭寬0.1、郭厚0.15、肉厚0.1厘米、重3.4—3.5克。正方形穿,穿徑1—1.1厘米,穿之左右篆有“五銖”二字,“X”字中間兩筆交腹比較直,銖字的金字頭呈箭嵌狀,中間一筆較短,朱字頭方折,個別為穿上一橫或穿下一星。標(biāo)本NV 10,直徑2.5厘米,穿四周有“四出文”(圖一四,5)。標(biāo)本Mi:9,直徑2.4厘米,穿上一橫(圖一四,6)。

II型,直徑2.5—2.6厘米,以直徑2.5厘米為最多,郭寬0.1—0.15、郭厚0.15、肉厚0.1厘米,重3.5克左右。正方形穿,穿徑1—1.1厘米,以穿徑1.1厘米為最多,穿之左右篆有“五銖”二字,“X”字中間兩筆交腹彎曲,其與上下兩橫相接處呈垂直狀,銖字的金字頭呈箭鐮狀,中間一筆較I型略長,朱字頭方折,個別的為穿上一橫或穿下一星。標(biāo)本M4:15,直徑2.5厘米,穿上一橫(圖一四,7)。標(biāo)本峋:10,直徑2.5厘米,穿下一星(圖一四,8)。

大泉五十,28枚,Mio出土,直徑2.6—2.7厘米,穿徑0.9厘米,穿之上下左右篆有“大泉五十”四字(圖一四,9)。

方磚墓志,1方,M出土,方32×32、厚5.5厘米,上書朱文,字已脫落,無法辯認(rèn)。

結(jié)語

這10座漢墓除Ml、M3、M4未被盜擾外,其它各墓盜掘和破壞嚴(yán)重,隨葬品亦多破碎。各墓之間均無打破關(guān)系,根據(jù)隨葬品的特征及墓葬形制擬將其分為四期。

第一期,包括虬、Mg、虬三座,墓葬形制除M6為豎穴墓道土洞墓外,其余二座為斜坡墓道土洞墓,墓葬平面呈曲尺形,不見磚室墓,流行土坯封門。隨葬品組合為鼎、盒、紡、壺或鼎、盒、壺仿銅陶禮器,伴出有罐、灶、倉及車馬器等,流行彩繪陶,色彩單一,均為紅彩,銅錢同山東長清雙乳山一號漢墓所出的五銖①及洛陽燒溝漢墓的I型相類似②。其時代相當(dāng)于昭宣時期。

第二期,包括Mi、M3、也、M5、M7五座,墓葬形制為豎井墓道洞室墓,流行磚室墓,隨葬品以釉陶為特征,組合形式以罐、灶、盆;鼎、罐、奩、倉(釉);鼎、盒、奩、倉(釉)為主,罐類增多,銅鏡出有日光鏡和四乳四虺紋鏡,銅錢同燒溝漢墓的II型相類似③,其時代當(dāng)在元帝至平帝時期。

第三期,僅Mi。一座,墓葬形制為豎穴墓道土洞墓,磚坯封門,出土有日光鏡及大泉五十,其時代當(dāng)在新莽時期。

第四期,僅M2一座,墓葬形制為斜坡墓道帶甬道的磚室基,隨葬品組合為倉、罐、灶、井,雖出土有方磚墓志,但字已脫落,無法辯認(rèn),出土的五銖亦已殘碎。灶為單眼,倉體筒狀上大下小,無足,罐腹部飾繩紋,這些均具有東漢中期的特征,故時代應(yīng)在東漢中期。

西安北郊青門漢墓發(fā)掘簡報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宿松县| 正宁县| 聂荣县| 会泽县| 广东省| 嘉峪关市| 区。| 麟游县| 花莲县| 沂源县| 田东县| 萨迦县| 额尔古纳市| 怀安县| 清徐县| 阆中市| 洞口县| 庆元县| 漳平市| 阜康市| 息烽县| 泸西县| 怀安县| 枣庄市| 黄大仙区| 五大连池市| 海盐县| 泸溪县| 含山县| 徐州市| 三明市| 乐平市| 新绛县| 三亚市| 什邡市| 乌什县| 尼勒克县| 太和县| 秭归县| 工布江达县| 绍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