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可以追封父親朱標為帝,嘉靖帝追封父親為何很多人反對?

在中國歷史上如果一個人飛黃騰達了,不只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就是自己的父輩也跟著沾光。像有些人成為皇帝以后,父親不是皇帝的話,往往會追封為皇帝。這種追封情況一般分為三種,一是開國開國皇帝追封父祖。二是太子早亡,兒子繼位后追封其為皇帝。三是藩王以小宗入大宗成為皇帝以后,追封父親為皇帝,當然像這種情況是比較少的。
那么今天貧道來說說有關明朝追封父親為皇帝的歷史,那便是為什么建文帝朱允炆追封父親朱標為皇帝,沒人反對。但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成為皇帝以后,為什么追封父親為皇帝,卻有很多人反對,甚至鬧出“大禮議”事件呢。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來源于父親懿文太子朱標,人家追封父親朱標是名正言順。
畢竟朱標在明太祖朱元璋還沒有開國時,就是吳王世子,開國以后就順理成章成為皇太子,可謂是儲君之位特別穩(wěn)固。
所以洪武二十五年朱標英年早逝以后,明太祖朱元璋因為朱標原因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這就說明朱允炆的帝位來源父親朱標。他這種情況屬于是太子早亡,兒子成為皇帝以后,所以追封其為皇帝,自然是無人反對。

當然這里再說一點,建文帝朱允炆在建文元年追尊父親朱標為孝康皇帝,廟號興宗。但燕王朱棣通過靖難之役登上皇位以后,不承認建文帝追封朱標的帝號,復稱朱標為懿文太子。
而相比于建文帝的情況,嘉靖帝很明顯屬于是第三種情況,他屬于是小宗入大宗。他的皇位來源于堂兄明武宗朱厚照絕嗣而死,又沒有親兄弟,所以只能從堂兄弟中選擇,因此最后是選擇了嘉靖帝朱厚熜這個堂弟。
當時面對明武宗無子死去,又沒有親兄弟的情況。內(nèi)閣首輔楊延和等大臣在得到皇太后的同意以后,以《皇明祖訓》中“兄終弟及”的規(guī)定,由明孝宗的弟弟興獻王之子朱厚熜,來繼承皇位。當時大臣們的意思是讓朱厚熜過繼到明孝宗一脈,按照傳統(tǒng)禮制是既“繼統(tǒng)”又“繼宗”,等于是朱厚熜的皇位來源于明孝宗一脈。
但當時15歲的嘉靖帝很聰明,不甘于受制于人,所以在繼位以后第五天,就令禮官集議他父親興獻王的典禮,想著通過尊崇父母的方式變相提高自己的地位。

但按照傳統(tǒng)禮制,禮部尚書毛澄自然是回應嘉靖帝應“以孝宗為考(父親),興獻王及妃為皇叔父母,祭告上箋稱侄”。意思是嘉靖帝要過繼為明孝宗兒子,不能稱自己的生父興獻王和生母興獻王妃為父母。
面對這樣的回應,嘉靖帝自然不會就此作罷,是不顧傳統(tǒng)禮制,堅持追封父親為皇帝,于是大臣紛紛反對,因此“大禮議”事件便開始了,持續(xù)到嘉靖三年才結束,嘉靖帝是如愿以償?shù)淖贩飧赣H為皇帝。
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將不聽話的大臣清理出朝廷,將聽話的大臣重用。等于是徹底掌握了大權,所以后來嘉靖帝在嘉靖十七年,更是得寸進尺的給自己的父親上了“睿宗”廟號。
最后總結來說,建文帝朱允炆屬于是第二種太子早亡,兒子登基以后追封父親為皇帝的情況。而嘉靖帝屬于是第三種情況,按照傳統(tǒng)禮制,是不能追封父親為皇帝的,他這種情況基本上很少有人可以成功追封自己父親為皇帝的。
像宋朝的宋英宗和清朝的光緒帝都是以小宗入大宗,按照禮制就沒有追封自己生父為皇帝。只能說嘉靖帝的權謀之術太厲害,所以硬生生打破傳統(tǒng)禮制,追封父親為皇帝。而在這個過程中有著諸多大臣反對也是正常情況,沒人反對才是真的不正常了。

喜歡這篇文章的轉發(fā)和點個贊長按5秒給個三連,順便關注天天,關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壽百,年入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