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茲中國》摘錄5-第四章:西方與東方,或者是東方與西方

《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
葛兆光著,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2月1版? 2013年7月5印

第四章
西方與東方,或者是東方與西方
——清代中葉朝鮮與日本對中國的觀感
一? ? 誰是“東方”,何謂“中華”?17世紀中葉漸行漸遠的中日韓三國
所謂“東方”,在17世紀中葉以后,在文化上已經(jīng)不是一個“中華”,在政治上已然是一個“國際”,而在經(jīng)濟上,“朝貢體制”雖還維持著,但是日本、朝鮮與中國實際上已是“貿(mào)易關系”,東亞內(nèi)部原有的同一性基礎已經(jīng)瓦解,而彼此之間的文化認同更已經(jīng)全盤崩潰,這使得各自面對西方時,有了后來歷史的巨大差異。
二? ? 明以后無中華:朝鮮人的觀感
乾隆、嘉慶年間,朝鮮人仍流露對明帝國的依戀,和對無奈之下朝覲胡人皇帝的怨懟之意,他們把清帝國叫做“夷虜”,把清皇帝叫做“胡皇”。他們到燕都來不是朝覲天子,只是出差,使者們的旅行記名稱大多由“朝天”改成了“燕行”。
朝鮮有“后明朝”或“小中華”。朝鮮人對自己仍堅持穿著明朝衣冠特別感到自豪,對清帝國人改易服色順從蠻夷衣冠相當蔑視。他們在心理上對滿清人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
程朱理學本應是堅定的信仰,現(xiàn)在在學術領域卻成了表面的文飾。朝鮮人發(fā)現(xiàn),這是因為這個帝國的當權者對于原屬于漢族文化正宗的思想學說,多少有這疑慮和畏懼,因此一方面采取了占用真理制高點的方法,搶先接過朱子學說以堵住漢族士人的嘴,一方面采取鉗制的高壓手段,以文字獄來威嚇讀書人。
他們把這種文化史的變遷歸咎于國家統(tǒng)治者的種族變化。
三? ? 誰是中華文化血脈:日本人與漂流唐船船員的筆談
清代中葉,鎖國使日本與中國在政治和文化上交往漸稀,但法定開埠的長崎卻商船往來相當頻繁,《華夷變態(tài)》中就有很多對到長崎的中國人進行詢問的記錄,負責詢問的日本官員不只關心船只中有無夾帶“天主教邪書”,更多的問題集中在中國政治和軍事的情報上。
信夫清三郎:清朝的出現(xiàn),喚起了日本人對當年元寇的回憶,所以打心眼里對滿清有一種敵意。
日本人不信清朝廷樂曲是古樂。
連山水風光的議論,也成了一種競技。
四? ? 分道揚鑣:17世紀以后的東亞還有認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