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們,能《不被大風吹倒》嗎?
奔涌吧,大風!

2020年的五四,何冰老師站在追光燈下,激昂澎湃地贊頌了一曲《后浪》;
2022年的五四,莫言老師坐在寫字臺前,娓娓道來地講述了一段《大風》。
一個主題,兩位大咖,三年光陰,四下張望。
時代的語境已然天翻地覆。

《后浪》
戴著面具的乘風者
關于《后浪》引起的巨大爭議,本質上源自選題立項,與何冰老師無關。
何冰老師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有著極強的可塑性,從市井小民到歷史偉人,他都能演繹的令人信服;
當年在《白鹿原》中的表演,更是在網絡上被譽為“投胎式”的演技。

而這種可塑性的背后,是何冰老師本人的復雜經歷,和對生活、人性細致入微的洞察。
《后浪》中,何冰老師憑著深厚的功底,近乎完美的完成了這一任務,聲音洪亮、抑揚頓挫、感情充沛。
可你有沒有覺得看成片的時候,在那精致的影像語言中,總感覺哪里···不對勁?
最大的問題在于,不論你是否了解何冰老師本人的經歷和作品,你都能感覺到,那些語言并不是何冰老師本人的表達;
更像是,一種多方資源合作的下,“拿人錢財給人辦事”式的任務。
誠然,何冰老師表現(xiàn)出的素養(yǎng)仍然是專業(yè)的,這種專業(yè),體現(xiàn)在對自己在整個項目中定位的清晰,體現(xiàn)在對合作方的負責、對邏輯重音的聲情誦讀、對燈光機位的精準契合···
而文案本身,是不是何冰老師本人真正想表達的,并不重要。
《后浪》對于何冰老師而言,不過是又一次完美的“投胎式表演”罷了。


《大風》
逆境之中的堅守者
《不被大風吹到》中,從莫言老師的眼鏡,到手寫信,都非常符合大家對莫言老師的印象;
一位樸素又睿智的老人,一雙洞察社會的銳利眼神,一枚簡單又鋒利的筆尖。
他曾在演講中,用和藹的外表和堅定的目光,鏗鏘有力地說出了“文學作品不應粉飾現(xiàn)實”;

而在2022年五四青年節(jié)的這個“命題作文”下,莫言老師仍然有著自己的堅持。
一方面是青年在精神上確實需要被鼓勵,一方面是青年在生活中確實有著諸多困境。
尤其是相比2020年,整個社會受疫情影響更深遠,所有青年都無法避開“困難”這一話題;
因此,莫言老師雖然謙虛地說“無法告訴你們一個適合所有人的標準答案”;
但是他卻講述了兩段適合所有人聽的故事。
莫言老師選擇了最普通、又最有力的表達——沒有人聽不懂、沒有人感受不到;
更重要的是,這兩個故事正是莫言老師本人經歷過、感悟過的。
《大風》之于莫言老師,不過是又一次平常的寫作罷了。

《后浪》們,能《不被大風吹倒》嗎?
在《后浪》考究的辭藻下,我們宛若看到了一幅絢爛又完美的盛世畫卷!
年輕人如那一朵朵后浪,都歡呼雀躍地乘著大風奔涌,跟在前浪的屁股后邊追著、攆著、跳著、笑著!
甚至好像后浪們已經不滿足于站在風口,而是拿出了改變大風、引領風向的氣勢!
多像小李子在剛登上泰坦尼克號的時候,對著未知的茫茫大海,也敢喊出:“我是世界之王”!

但更多的年輕人,躲在手機與電腦屏幕后邊,看到這么多的感嘆號,只感到了尷尬和難堪。
而在莫言老師的筆下,年輕人們都回到了各自兒時的故鄉(xiāng);
第一個關于字典的故事,大概是想告訴年輕人,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fā),保持努力的心;
而第二個關于大風的故事,更是在告訴當下的年輕人,在逆境中奮斗的方式。
我們眼睜睜看著那陣曾經被后浪騎來騎去的大風,刮到故鄉(xiāng)來,已然變成了黑柱一般的龍卷風;
年輕人們的抵抗已經不是那樣迎面而戰(zhàn)的英雄姿態(tài),而是選擇蹲著也好、趴著也罷、躺平也行···
總之,要扛過這一陣大風再說;
即使到最后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一無所有,車里只剩下一根稻草,手機里只剩下9.96元余額。
那個時候再想起莫言老師的拷問:我們到底是勝利者,還是失敗者?
只要不被大風吹成了空中飛人,就姑且當自己是勝利者吧。

文字/編輯/排版 - 大壯普拉斯
-END-

調查顯示國人較去年快樂。
——腰樂隊《硬漢》
? Copyright
【大壯普拉斯】原創(chuàng) | 分享是最好的贊賞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