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輸出的巔峰?18世紀歐洲掀起的瘋狂中國潮
? ?
? ? ? ?在1637年,荷蘭東印度公司董事會發(fā)函指示巴達? 維亞今后只購買帶有中國圖案的瓷器,因為歐洲的貴族富豪們喜歡中國的裝飾風格。

1、中國潮的風靡
? ? ?這一年英國東印度公司也派了四艘船由威德爾船長率領前往廣州,采購瓷器、絲織品,并試圖與中國締結直接貿易的協(xié)約。差不多從1650年開始,遙遠的中國開始進入西方人的生活。荷蘭、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船隊,開赴遠東,主要貿易項目是茶葉、瓷器、紡織品、漆器。第二年船隊返回阿姆斯特丹或倫敦,一艘商船就可能裝載250000件瓷器、5000件紡織品、600件漆器、6000磅茶葉,利潤率在100%以上。茶葉、瓷器已出現(xiàn)在阿姆斯特丹、倫敦、巴黎、柏林的王宮與市場。
王宮里開始陳列中國瓷器與漆器,上流社會也開始將茶葉當作包治百病的藥喝。

? ? ?幾乎同一時間,荷蘭聯(lián)合省執(zhí)政弗雷德萊克·亨利的女兒嫁給德國勃蘭登堡選帝侯,嫁妝是一大批中國瓷器。英國查理二世與葡萄牙王室聯(lián)姻,葡萄牙公主不僅帶來了瓷器作嫁妝,還帶來了茶葉與喝茶的癖好。法國王宮里的貴婦紛紛搖起了中國式的扇子,巴黎街頭出現(xiàn)了中國轎子,法國人稱之為“Chaise a porter”,意思是“抬椅”,相當于中國人稱轎子為“肩輿”。
? ? 莫里哀的劇作《可笑的女才子》中,還提到過這種封閉的中國式大轎。
? ? ? 中國潮表現(xiàn)在“中國貨”與“中國風格”兩個層次上,實際上是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崇尚異國情調的物質生活與審美生活趣味的表現(xiàn)。
2、中國貨的暢銷
? ? ? ? 法國人喜歡味道濃重的咖啡、色彩濃重的彩瓷,法國絲織品印上“中國制造”幾乎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英國人與荷蘭人偏好清苦的茶與素雅的青花瓷器,兩國的東印度公司大量販運茶葉與瓷器。
? ? ?德國薩克森選帝侯、波蘭國王“強大的奧古斯都”愛好瓷器,曾花10萬銀幣購買東印度公司的中國瓷器,并動用了一個團的薩克森龍騎兵去搶普魯士國王的48個瓷瓶,同時請煉金術士為他“煉瓷”,終于燒出沒有光澤的潔白的硬胎瓷器。從此歐洲不僅有東印度公司從中國運來的華瓷,還有了歐洲土產的邁仙(Meissen)瓷器。
? ? ? ? ? 1714年萊比錫博覽會上就展出了這些歐洲瓷器。維也納畫家希羅德還為這些瓷瓶繪制彩畫。中國貨源源不斷地輸入荷蘭、英國、法國、德國的港口、城市。隨著這些充滿異國情調的貨物出現(xiàn)的,還有一種向往異國情調的時尚。
? ? ? ?華絲大量進口,仍無法滿足時尚的需求,里昂、都爾等城市都出產絲織品,絲繡或印花的圖案都是中國風格,絲綢畫師手里都有一本《中國圖譜》,印花絲袍上可能出現(xiàn)一條張牙舞爪的龍或者繪著怪模怪樣的山水花鳥人物。
? ? ? ?歐洲出產的絲綢不僅繪上中國圖案,而且注明“中國制造”(A La China),因為歐洲土產的絲綢不如中國進口的好銷中國貨引發(fā)了中國風格。
? ? ? ?1700年前后的倫敦與巴黎,人們可以在街頭不同的商店里挑選廣東的絲綢、南京的瓷器、福建的茶,還有中國風格的壁紙,日本漆板。
? ? ?東印度公司的船主們從中國帶回色彩清麗的中國墻紙,將它們裝裱在家中或辦公室。中國式輕倩明麗的風景,花枝溪水,亭臺飛燕,使四壁生春。
? ? 人們競相仿效,喜歡把自己的房屋裝潢得像畫廊一樣,壁紙、天花板、屏風,繡帷繪著鮮艷的圖畫,畫中的中國人總是手持鮮花節(jié)杖坐在葵樹下花團簇擁的高壇上,朦朧飄渺的中國風景像仙境一樣。

? ? ? ?法國、德國、英國的商人從1610年左右就開始仿制中國壁紙,直到一個世紀以后英國的彩印壁紙才站穩(wěn)市場。法國的絲綢業(yè)發(fā)達,英國人最講究壁紙。老式的笨重粗糙的皮革飾物不見了,代之而起的是倩麗明快的中國式壁紙與真正意義上的“天花板”,畫師們按中國圖譜畫上怪模怪樣的中國人物與煙雨迷蒙的中國風景。中國風格的漆器也開始走紅,法國工匠就大量仿制花鳥圖案的漆器家具與日用品。
? ? 路易十五的情人蓬巴杜夫人最喜歡中國式的花鳥漆器,她在巴黎郊外的貝萊夫宮幾乎成為漆器博物館。
3、中國風格的流行
? ? “中國風格”是一個比較容易引起誤解的詞,一則在18世紀的西方,他不是指古代中國的藝術風格,它經常泛指東方風格,其中包括中國、日本、暹羅、印度,甚至波斯的工藝風格,由于中國的影響最大,就稱為中國風格:二則,中國風格實際上泛指一種異國情調,在某種意義上等同于一種怪誕風格,只要是怪誕的,就可能是中國風格的。
? ? 體現(xiàn)在絲綢瓷器漆器的工藝設計,房屋建筑與內外裝潢,園林藝術上的帶有異國情調的、精雕細畫、繁復華麗,甚至怪誕離奇的風格,都可能是中國風格。更準確地說,中國風格就是歐洲的異國情調,蓬巴杜夫人就曾明確地表示過,她喜歡的不是中國瓷器,而是帶有華托式的中國風格的裝飾圖案的法國皇家瓷器廠的法國產品。
? ? ?異國情調本質上是一種距離美學。沒有比中國更遙遠的地方,也就沒有比中國更神秘更有吸引力的地方,包括他們的思想觀念、人與物產、生活方式。
? ? “中國風格”是歐洲的一種崇尚異國情調的趣味,表現(xiàn)在1718世紀西方社會物質與精神生活各個方面,其審美意義遠大于現(xiàn)實意義。
? ? 中國風格對歐洲影響最大的是實用美術,鑲嵌畫、絲繡、印花或手繪綢絹,瓷器漆器,壁紙畫與天花板彩繪。
? ? ?18世紀中葉法國的工藝美術學校,中國印版繪圖圖譜是不可缺少的教材,如《六百瓶譜》、《中國花卉翎毛圖匯》、《中國吉祥花瓶匯品》、《中國圖案入門》、《中國式燈罩縫紉法》、《中國裝飾新書》等。
? ? ? ? 巴羅克的富麗華貴風格隨著太陽王的逝世消失,精巧、繁復、秀美的洛可可式樣開始流行,中國瓷器那種誘人的夢幻般的色彩、奇異的花卉草木、飛禽走獸,穿著絲袍的中國官宦,肅穆的僧侶、佛像,懸在半空中頂著華蓋的龍座,亭閣式的寺廟…紛紛出現(xiàn)在法國洛可可藝術的代表人物華托、修耶特、布歌、派力門等人的作品中,很難說是中國風格誘發(fā)了洛可可藝術,還是中國風格助長了洛可可藝術。

總之,在洛可可思潮中,中國風格變得更有吸引力了。
有人認為,中國風格是洛可可藝術的一大特色,表現(xiàn)在戲劇、書籍、繪畫、雕塑、建筑上的那種華美精巧的裝飾風格。輕松優(yōu)雅、精巧細膩,甚至有些空幻頹廢的趣味,是洛可可藝術的美學與文化精神,也是西方的“中國風格”的精神。
4、不同國家對中國風的不同理解
? ? ?“中國風格”在法國開風氣之先,重在觀念與視覺藝術,在德國重在建筑,在英國重在園林,在意大利,最有特色的則是他們的節(jié)日慶典。荷蘭早就有了中國式的茶亭。
? ? 路易十四曾為他的情人修過一座“中國宮”,開風氣之先。剛從30年戰(zhàn)爭中騰出手來的德國貴族,發(fā)現(xiàn)唯一使自己高雅的方式就是模仿法國,法國宮廷是歐洲時尚文化的中心,流行“中國風格”。
? ? 舒恩堡選侯建了一間“中國室”,屋頂是巴羅克式的,墻壁是中國式的漆鑲板,雕刻著花卉與果實。
? ? ? ?另一位熱衷于中國潮的德國貴族是巴伐利亞選侯麥克斯·伊曼努爾,讓他的建筑師為他在紐芬堡修建一座“塔堡”(Pagodenburg),建筑外觀完全是西方古典式的,室內裝修卻是“中國風格”,除了瓷磚、鑲板等建筑裝修材料外,還包括瓷器、繡帷、彩繪屏風、漆木家具之類的擺設。
? ? ?柏林的霍亨倫博物館藏有本蒙彼茹宮的器物名冊,有關中國的項目林林總總,讓人眼花繚亂。英國人喜歡自然生活,威廉·坦普爾爵士稱贊中國的賢人政治,在英國沒有什么人理會,反倒是他提出的中國園林規(guī)則及其不規(guī)則不對稱之美,卻預示了一個世紀里風行英國甚至歐洲大陸的一種園林風格和一種新的審美趣味。
? ? ?英國皇家營造總監(jiān)張伯斯曾兩度遠游中國,最推崇中國園林,他為肯特公爵建造的丘園(KewGarden),一時成為歐洲“中國園林”的典范。

? ? ? ?園中有小橋流水、曲徑幽草、湖山怪石,尤其著名的是一座九層寶塔,高160英尺,檐角盤著80條釉彩鮮艷的龍。選帝侯約瑟夫四世與腓特烈大帝都讓手下仿造“中英花園”(Le Jardin Anglo-Chinois,法國人對英國人摹仿中式園林的稱呼)。
? ? 最令人驚慕的還是德國加薩爾地區(qū)的領主,他請張伯斯為他設計一座“中國村落”。最后是意大利人的中國式慶典。
? ? ?1716年,強大的奧古斯都訪問威尼斯,歡迎儀式中為他準備的那條船上,插滿了五顏六色的陽傘,船上的樂師、歌唱家與舞蹈家們,都穿著中國服裝。意大利將中國風格用在其節(jié)日慶典上,節(jié)日慶典是其民族傳統(tǒng)。
? ? 中國式的慶典最隆重的是1769年帕爾瑪公爵的婚禮。
? ? ? ?在精彩的哥特式的騎士比武與牧羊人歌唱之后,賓客們自由活動,婚禮舉行的廣場周圍,布置了許多小店鋪,門前掛著中國燈籠,青年男女扮作店員,都穿著中國服裝,每個柜臺前都盤腿坐著裝扮成菩薩的小孩,抽著長煙袋或搖著銅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