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經濟學名詞解釋》65、馬爾薩斯“人口論”
【本文轉載自《政治經濟學名詞解釋》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徐禾主編】
【如有錯漏或其它問題,歡迎指正】
65、馬爾薩斯“人口論”
? 相對人口過剩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可避免的產物。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存在,是無產階級遭受失業(yè)、貧困和饑餓的根本原因。資產階級的御用經濟學家為了替資本主義制度辯護,捏造了各式各樣的反動“理論”,說什么勞動者貧困、失業(yè),完全是由自然的原因造成的,根本與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無關,等等。這些反動“理論”的代表作之一,就是臭名遠揚的英國牧師、庸俗經濟學家馬爾薩斯所寫的《論人口原理》。
? 馬爾薩斯的《論人口原理》,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是對前人言論的“改頭換面的剽竊,其中沒有包含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命題。”[i]它的主要內容是這樣的:人類同其他一切生物一樣,具有一種迅速繁殖的傾向,而為了維持日益增多的人類的生存,就需要有日益增多的生活資料,但這兩者的增加卻是不平衡的。人口是按照幾何級數即按1,2,4,8,······的等比級數增加的;而生活資料的增加卻十分緩慢,它是按照算術級數即按1,2,3,4,······的等差級數增加的。這樣,人口的增加遠遠超過生活資料的增加,所以社會上就不可避免地要產生饑餓、貧困和失業(yè)的現(xiàn)象。馬爾薩斯又認為,要解決人口增加的和生活資料增加不相適應的“矛盾”,必須限制人口數量;其“消極”辦法就是用節(jié)育、晚婚、不婚和墮胎來限制人口的增長,而其“積極”辦法是通過戰(zhàn)爭、瘟疫和饑荒來大量消滅人口。馬爾薩斯最后得出結論說,貧困是對窮人的一種懲罰,因為他們生兒育女,使人口繁殖的太快、太多,所以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者的貧困和失業(yè)應由他們自己負責,而同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無關。從這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馬爾薩斯“人口論”是一種露骨地反對工人階級和極端仇視人類的反動“理論”。
? 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在理論上是根本不能成立的。馬克思主義認為,在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人是社會生產力中的決定性因素。人首先是生產者,其次才是消費者。而且,人類能夠控制人口的增長,做到有計劃的生育。至于失業(yè)、貧困等等是與一定社會制度相聯(lián)系的現(xiàn)象,主要不決定于人口的多少。
? 現(xiàn)實生活中的無數事實,也證明馬爾薩斯的“人口論”是毫無根據的。例如,法國從1760年到1840年的80年中,人口僅增長了60%,而食物數量卻增長了兩倍;德國在十九世紀的100年內人口增長了兩倍,而生活資料卻增長了三倍,至于今天的社會主義國家,由于社會制度發(fā)生了根本的變革,盡管人口的增長速度比舊社會要快得多,但生活資料的增長速度仍然顯著超過人口增長的速度。例如,我國建國以來的二十多年中,人口由五億左右增加到近八億,增長近60%,而同一時期內,糧食生產卻從1.1億噸增加到2.5億噸以上,增長了一倍多。布匹和其他工業(yè)品,則增長了幾倍甚至幾十倍。這些鐵一般的事實,徹底地推翻了馬爾薩斯的“人口論”。
[i]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677頁,注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