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珍惜你的憤怒
一個人最糟糕的輸法,不是失敗,而是不戰(zhàn)而敗。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很多人似乎變得越來越容易動怒了。尤其是在網(wǎng)絡上。稍不合意,便訴諸語言暴力,或是人身攻擊。
有人曾經(jīng)分析過,說這是因為網(wǎng)絡大數(shù)據(jù)在操控特定話題有意撩撥我們的情緒,只不過我們沉溺其中,并沒有意識到而已。
無論事實如何,借用網(wǎng)絡宣泄個人怒氣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兒。
憤怒本身當然也不是什么新鮮事兒。畢竟都是凡人,誰還沒有動怒的時候呢?
故而憤怒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憤怒背后的真相。
人為什么會感到憤怒?僅僅是因為對某些人、某些事感到生氣和不滿嗎?
其實這一切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因為有一種憤怒,本身的動機就十分可疑。
當代作家王小波曾經(jīng)說過: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于是反過來也就意味著:所謂“憤怒”,往往一方連接著痛苦,另一方卻也連接著自身的“無能”。尤其是動機可疑的那種。
而所謂“無能”,倒并不見得是真正的無能,而是更多地包含了“不能面對、不能坦然處理自己所遭遇的情勢和局面”這層意思。
之所以不能面對、不能坦然,恰恰是因為被戳中了弱點,卻又竭力掩飾自己的弱點——哪怕自己對此并沒有察覺。
舉個常見的例子吧。無論是在電視劇、網(wǎng)絡、還是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人一旦觸及“小三”這個字眼,便立刻像炸了毛的公雞,瞬間充滿了戰(zhàn)斗力。各種謾罵詛咒,憤怒值直接爆表。全然無暇理會事情的全貌或是真實的來龍去脈。
“小三”固然可惡,可為什么令“小三”成為“小三”的那個男人卻每每總能全身而退、成功躲過人們的“臭雞蛋”呢?
其實這里面往往蘊藏著一種比較隱秘的心理,那就是:“小三”喚起了人們的被掠奪感,喚起了他們之于被掠奪的痛苦和恐懼。
在他們眼里,“小三”自然是十惡不赦的掠奪者。而那個令“小三”成為“小三”的男人,此時在他們看來卻未必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而是象征著一種被掠奪的個人所有物,一種附屬物,又或者是——“個人財產”。
這正是男人能夠成功躲過“臭雞蛋”的“奧秘”。畢竟誰會對一個物件或者一份財產動怒呢?
要“怒”,自然也是“怒”那個掠奪者??!
這就好比小時候被別的小朋友搶了一顆糖,我們當然會對搶糖的小朋友生氣,而不是那顆糖,不是嗎?
而我們越是對“那顆糖”有需求、有憧憬,那么我們對搶糖的小朋友的憤怒自然就越是龐大、越是來勢洶洶。
問題在于,我們往往卻又羞于承認和面對自己的憧憬和需求,因為那會暴露我們內心的軟弱、無力或者恐懼,從而令我們感到極其難堪或者痛苦。
更重要的是,它會喚起一種致命的恐慌,那就是對于自我的批判和質疑。它會讓我們意識到,原來我們并沒有自己以為的那么完美、那么無懈可擊、那么富有能量和勇氣。而是隨時可能遭受各種風險和挑戰(zhàn),并且束手無策、毫無還擊之力。
對于這種無力控制局面的真相,我們深感痛苦和厭惡,卻又無力掙脫,于是只好采取“憤怒”這種方式進行各種掩蓋或者掩飾。
作家克里斯多?!っ显谒摹队H密關系》一文中就曾經(jīng)說過:
1.用憤怒來保護自己,永遠比面對痛苦要容易得多。
2.言語攻擊本身就是不合邏輯的,而只是用暴力來保護自己,所有反擊都是出于自衛(wèi)。
3.(憤怒的目的在于)將自己的行為合理化······如果你愿意,理直氣壯的怒氣可以讓你死到臨頭都保持無知的態(tài)度。
也就是說,“憤怒”的本質其實是對自我無力感的掙扎和抗拒。它在提醒和強化我們對自己“無能”的認同和感知,讓我們對自己更加失去信心及把控力。
越是無力掌控,就越是會遷怒他人。
從這個角度來說,憤怒的另一面,其實是在示弱。只不過采用的是一種強硬的方式。
它在強行掩飾我們內心的無力,強行拒絕我們需要面對的痛苦。
然而另一方面,人卻又是必須通過痛苦來實現(xiàn)成長的。拒絕痛苦,也就意味著拒絕成長。拒絕成長,那便如克里斯多?!っ纤f,只會“死到臨頭都保持無知的態(tài)度”。
這樣一來,我們就徹底輸了。
如果說萬念俱灰是最愚笨的輸法,那么歇斯底里一定是最狼狽的輸法。
因為我們在抗爭之前,就首先被內心的痛苦和無力嚇得丟盔棄甲、逃之夭夭。我們不戰(zhàn)而敗。
殊不知,無力感其實是每個人都與生俱來的一種東西。它不會因為我們的排斥、恐懼和掩飾而消失,而是會一直與我們共存。
所以克里斯多?!っ细嬖V我們:“不要把無力感當作敵人,而把它當作我們的一部分?!比ッ鎸λ?、感受它、接受它,找到正確的相處之道。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為自身的無力感、為自身以及他人的憤怒找到真正的出路。
所以——請務必珍惜你的憤怒。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