鐮倉幕府滅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鐮倉幕府是源賴朝于建久三年(1192年)七月建立了日本歷史上的第一個幕府政權,所謂幕府政權就是由武士階級的首領征夷大將軍開設的幕府實際執(zhí)掌日本的政治運作,而天皇僅僅只作為名義上國家的最高統(tǒng)治者存在的統(tǒng)治模式。
公元1199年鐮倉幕府的創(chuàng)始人源賴朝去世,他年僅十八歲的兒子源賴家繼任新一代幕府將軍。源賴家對弓馬之術頗為精通,不過個人武藝高超的他卻缺乏其父的政治謀略和權威。更重要的是其母即源賴朝的妻子北條政子(1156~1225)當時四十四歲,正當虎狼勇武之年,況且這位北條政子打小就是當?shù)爻雒呐疂h子,在源賴朝創(chuàng)業(yè)的過程中她也是鞍前馬后立有軍功。



初掌政權的源賴家試圖通過重用其岳父比企能員的勢力來擺脫母系家族對自己的控制,北條家族作為應對之策:由家臣們推出十三人合議制,抑制賴家專政獨斷。賴家希望嫡子一幡成為下任將軍,而北條氏則支持其弟千幡(源實朝)繼任。建仁3年(1203年)賴家急病命危,比企氏與北條氏的沖突爆發(fā)。比企氏組織討伐北條氏的計劃失敗,謀逆的比企氏一族被滅(比企能員之變),一幡也同樣被害。賴家痊愈后聽聞妻兒慘狀,大為震怒,但當時北條時政已經大權在握,賴家被剝奪將軍之職,流放到伊豆修禪寺(靜岡縣伊豆市)中幽禁。翌年被北條氏派遣刺客暗殺,法名法華院殿金吾大禪合。源賴家的長子一幡在比企能員之變中被北條氏殺害,三子榮實死于暴亂,四子禪曉被北條氏刺客殺害,次子公曉起初歸隱出家,1219年他20歲時由于刺殺其叔父實朝而被定罪處死。女兒竹御所在32歲時難產,母子具亡。由于同母弟源實朝沒有子女,竹御所去世后源賴朝的血脈完全斷絕。
至此鐮倉幕府政權盡管名號尚存,但其實實際掌權者已不是源氏后裔。由于正統(tǒng)的源氏血脈已斷絕,此后掌握了政治實權的北條家族先后從京都迎接貴族藤原氏甚至是皇子出任征夷大將軍,但實權一直掌握在擔任幕府執(zhí)權的北條家族手中。此后北條家族的嫡系得宗家就和北條分家以及鐮倉幕府內的其他世家豪族之間不斷展開權力爭奪戰(zhàn),就在各路政治勢力相持不下之際發(fā)生了一件令全日本震驚的亙古未有之事:文永十一年(1274年)和弘安四年(1281年)元世祖忽必烈兩次東征日本,這是有史以來日本第一次遭受一個強大的大陸國家的攻擊。盡管最終日本武士在以北條得宗家為首的鐮倉幕府統(tǒng)率下成功抵御了東征的蒙元大軍,不過對當時實際統(tǒng)治日本的鐮倉幕府而言也很難稱之為這場戰(zhàn)爭的勝利者,因為鐮倉幕府滅亡的種子正是在和元帝國的戰(zhàn)爭中種下的。雖然在鐮倉幕府的領導下日本武士戰(zhàn)勝了當時席卷歐亞的蒙古帝國,但鐮倉幕府自身卻從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那么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當時日本幕府的統(tǒng)治模式是因為手中握著槍桿子才得以架空天皇而成為日本實際上的統(tǒng)治者,不過全日本的武士可不是一家——當時的日本實際處于諸侯割據(jù)的狀態(tài):各地分布著大大小小的莊園領主,這些領主在日本被稱為名主,其中占有土地較多、較大的就是大名主,簡稱大名。大名為了保護自家的莊園地產而雇傭家丁、打手看家護院——這就是日本武士的最初來源。后來源、平兩家崛起成為日本最大的武士集團,再后來源氏的源賴朝在戰(zhàn)勝平氏和源氏內部的反對勢力后建立了鐮倉幕府。鐮倉幕府將直接臣屬于自己的武士稱之為御家人,以與臣屬于各地大名領主的武士區(qū)別,說白了鐮倉幕府也不過是一介諸侯大名,只是由于是諸侯大名中勢力最強大的,所以才得以實際執(zhí)掌日本政權。理論上各地大名領主及其帳下的武士也都是鐮倉幕府的臣屬,然而實際上武士們效忠的自家主公,對非御家人而言:鐮倉幕府不過是名義上的主公而已,談不上有任何忠誠度。
隨著北條家族在鐮倉幕府內部日益擴張自家權勢,乃至最終架空了幕府將軍。如此一來天皇和幕府將軍都成為了提線木偶,日本的實際統(tǒng)治者成為了世襲鐮倉幕府執(zhí)權之位的北條家族。北條家盡管掌握實權,到底名不正言不順,難以獲得全日本武士的心理認同。在這樣的情況下北條家就需要施恩于地方大名領主及其帳下武士以換取他們對自家政權的支持,而在那個以小農經濟為主的年代恩賞的物資不外乎土地和人口,所以幕府在歷次打擊政敵的戰(zhàn)爭中取勝后都會沒收對方的莊園領地用來論功行賞。
然而和元朝的兩次戰(zhàn)爭卻是在本國領土上進行的防御戰(zhàn)——既不是日本主動對外擴張,也不是在日本內部打擊幕府的政敵,盡管日本勉強戰(zhàn)勝了元帝國,但那時防御作戰(zhàn)的勝利,以日本的實力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占據(jù)元朝的領土,即使是對附屬于元的高麗而言日本也是毫無辦法的。這意味著鐮倉幕府無法獲得新的土地來源對屬下武士進行恩賞。由于御家人與幕府的緊密關系,還可以暫時通過授予一定的政治榮譽等方式來彌補土地恩賜的不足,但對那些為應對蒙古襲來而動員起來的跟幕府關系并不密切的地方勢力卻不可能滿足于這種口惠而實不至的虛文。即使是御家人也還有自己的利益圈子和仆從,御家人就只好通過侵占公地來恩賞自己的部下,而那些被侵占的公地不可能得到幕府的承認,日益成為獨立于幕府體系之外的新型利益體,這導致幕府對全國土地的控制了逐漸下降,在以農業(yè)生產為主的年代對土地的控制被削弱意味著幕府的經濟支柱開始瓦解,這將不可避免地導致鐮倉幕府對地方的政治統(tǒng)治力的削弱。
面對自身政治統(tǒng)治力的削弱,北條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試圖加強自己對地方的控制力度。然而由于土地問題這一關鍵的核心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北條家這些措施非但不能解決問題,更加劇了地方勢力對其的不滿。對幕府不滿的下層武士和莊民聯(lián)合起來組成“惡黨”反抗幕府統(tǒng)治。有些御家人甚至也和這些地方勢力聯(lián)合起來以表達對自己現(xiàn)實處境的不滿。
事實上在對抗元軍來襲的兩場戰(zhàn)爭中鐮倉幕府不僅沒獲得新的土地來源,連自己原來積攢的財務儲備也被消耗殆盡,戰(zhàn)后幕府不僅無力給有功御家人提供獎賞,甚至連御家人在戰(zhàn)爭中消耗的糧餉都無法報銷,御家人只好層層爽約——既然幕府沒錢給御家人,御家人自然也沒錢提供跟隨自己的中下級武士們,大批中下級武士因此破產。與此同時一批商人、莊園主在戰(zhàn)爭中膨脹、獲益:他們大量借債給御家人及各級貧困武士,從而成為獨立于幕府經濟系統(tǒng)之外的另一股力量。
領導日本抗元戰(zhàn)爭的北條時宗于公元1284年去世,年僅三十四歲。因為成功抵御了橫掃歐亞的蒙古軍團對日本的征伐,他被后世的日本人譽為一代明主。然而如果站在北條家后繼之人的立場上看:他留下的是一個爛攤子——北條時宗死后的次年11月就發(fā)生了所謂“霜月騷動”。
霜月騷動的根源在于代表外樣御家人的安達泰盛與代表北條得宗御內人的平賴綱之間的權力之爭:安達泰盛的家族世代和北條家聯(lián)姻,屬于不折不扣的外戚;平賴綱的妻子是北條時宗之子北條貞時的乳母,盡管出自平氏家族,不過在此之前平氏家族已在源平合戰(zhàn)中落敗,平賴綱早已淪為一介平民,在幕府內部素無根基背景。在北條時宗時代安達泰盛根本就不會正眼瞧身份卑微的平賴綱,這深深刺痛了平賴綱,于是他將安達泰盛對自己的蔑視一點一滴記在心里。北條貞時繼位后為削弱幕府內部權力過盛的老臣開始日益重用作為自己乳母的丈夫的平賴綱,相比作為外戚的安達泰盛而言平賴綱因為沒任何政治根基,只能選擇唯北條貞時馬首是瞻。
公元1285年11月平賴綱向執(zhí)權北條貞時直訴安達泰盛之子安達宗景有謀反的嫌疑,由此引發(fā)了幕府討伐安達家族的“霜月騷動”——盡管名為“騷動”,實則是一場大規(guī)模內戰(zhàn)。整個鐮倉都被卷入戰(zhàn)火,連幕府將軍的府邸也在戰(zhàn)爭中化為灰燼,鐮倉幕府的統(tǒng)治已是岌岌可危。
為挽回御家人的頹勢,改變各級武士的貧困狀態(tài),鐮倉幕府于公元1297年強行頒布《德政令》:禁止買賣、典當御家人的領地,非御家人已取得的御家人的土地必須無償歸還原主,并且此后不再受理有關向御家人貸款問題的訴訟?!兜抡睢氛f白了就是以幕府的政治強力公然鼓勵御家人賴賬,在其剛出臺時確實引起御家人的一片喝彩擁護之聲——借的錢不用還擱誰也高興啊。可很快御家人就發(fā)現(xiàn)不對勁了:此后御家人再出現(xiàn)手頭拮據(jù)的情況卻一直告貸無門,與此同時市面上物價飛漲,因為商人們也不是傻子——既然御家人在幕府支持下公然爽約,他們也有他們的方式維護自己的利益。如此一來全日本的經濟徹底陷于混亂狀態(tài)。終于在忽必烈東征日本五十年后的公元1333年最后一代鐮倉幕府執(zhí)權北條高時在各地豪族組成的反幕勢力逼迫下自殺,鐮倉幕府至此滅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