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的推恩令號稱無解陽謀,到底難在哪里?
在漢武帝上臺之后,諸侯王基本不成氣候了。但是,前面說的兩個問題一直沒解決:一個是皇帝始終控制不住直接統(tǒng)治的沖動;一個是錢多不扎手,諸侯王雖然只收田租,卻也收了不少錢。
而這些錢本來應(yīng)該是皇帝的、朝廷的。因為力量變大的皇帝和朝堂肯定這么想。
所以,漢景帝未竟的事業(yè),漢武帝這個好兒子就一定要努力完成。那繼續(xù)硬削藩???交出封地、啥事沒有;不交封地、干死拉倒。但是,已經(jīng)沒必要了。被漢景帝一折騰,諸侯王,已經(jīng)由從前的大老虎變成了此時的乖乖貓。這時候的主要障礙,是情面和道理。
何謂推恩
在主父偃的建議下,漢武帝劉徹選擇了相對溫和的推恩式削藩。此舉與先前最大的不同就是改削為分——“我不要你家的地皮,你家的地皮永遠是你家的!但是,總不能只有老大吃肉,其他兄弟連湯都喝不著吧?這樣吧,你家老爺子死后,在他原來的地皮里給老大分塊比較好的地皮,剩下一些孬的其他兄弟幾個一起分了!”
如此一來,只需幾代,原本疆域遼闊的劉姓諸侯國就會被分得四分五裂、地盤越來越小……沒了地盤、就沒了稅收,手里沒有錢,還有誰會去給這些諸侯王們賣命?他們對漢廷的威脅也就消弭于無形了。
推恩令到底是什么陽謀
所謂陽謀,說白了就是明知是個坑,你還不得不往里跳,甚至搶著往里跳!推恩令一出,諸侯王們原來連湯都喝不著的兒子們都能分一大塊地皮,誰不愿意?除了老大之外,沒有誰會反對,他們求之不得!如果老大不同意,不用漢廷出兵,他的弟弟們就會要了他的命,不是嗎?即便要不了他的命,只要漢廷在背后扇陰風(fēng)、點鬼火,讓這些諸侯國陷入內(nèi)亂是非常簡單的事實。如此一來,他們內(nèi)斗都自顧不暇,哪里還能威脅到漢廷和皇帝的權(quán)力?
用劉武的梁國舉例,來看看推恩令推行前后的變化。(備注:劉武的梁國在漢景帝時期就被“瓜分”了,此處只是以他舉例)
推恩令推行前:劉武共有五個兒子,其中劉買為長子,劉武去世之后劉買繼承梁國,成為梁王,其他兒子成為新任梁王的下屬,可能會封侯爵,但是不會得到土地;
推恩令推行后:劉買仍然是梁王,可是其他四個兄弟不分長幼,不分嫡庶,全部封王,梁國一份為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封地,相互之間獨立,只不過劉買分得比較大而已。
試問,對于劉買五兄弟來說,“推恩令”是好還是壞呢?對于劉買,必定是壞,但是對于其他四兄弟來說,他們得到的比原本能得到多得多,必定會擁護這項政策,如果有人阻止,那就是和他們過不去必定群起而攻之,這就是人性使然。
所以“推恩令”的施行,必定會得到劉買四個弟弟以及一大批人的擁護,這就是分化敵人內(nèi)部,正大光明的陽謀,縱使以劉買為代表的嫡子有所反抗,也會被其他人一起裹挾著進入歷史洪流。
諸侯王肯定不傻,這么推下去,肯定要把封國推沒了。于是,淮南王和衡山王直接造反,造反的原因很簡單,就是不同意推恩令,要為后代子孫留塊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