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下半年NanoTemper國內(nèi)用戶重磅文獻精選!
2022年下半年,使用Monolith以及Prometheus 發(fā)表的國內(nèi)文獻近百余篇,下面小編按照應用方向,帶您回顧幾篇國內(nèi)用戶下半年發(fā)表的文獻。
以下精選涉及藥物研發(fā)、癌癥研究、結構生物學、植物科學等領域的案例,希望對大家的實驗項目有所啟發(fā)和幫助。
藥物研發(fā)
?NO.1??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岑山研究團隊
新型冠狀病毒3CLpro蛋白酶抑制劑篩選
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2型(SARS-CoV-2)是導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爆發(fā)的病原體。SARS-CoV-2的3CLpro蛋白酶在病毒復制中起關鍵作用,已成為抗病毒藥物設計的理想靶點。2022年9月23日,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岑山研究團隊在Antiviral Research在線發(fā)表了研究成果“Repurposing of HIV/HCV protease inhibitors against SARS-CoV-2?3CLpro”。
在這項工作中,作者先篩選了SARS-CoV-2 3CLpro抑制劑,然后應用MST技術檢測HIV/HCV蛋白酶抑制劑的結合活力。作者發(fā)現(xiàn)26種蛋白酶抑制劑中的9種以劑量依賴的方式有效地抑制SARS-CoV-2 3CLpro的活性,其中四種化合物在體外表現(xiàn)出與3CLpro結合的能力。
為了測試SARS-CoV-2 3CLpro是否是這些靶點的直接靶點,作者進行了微量熱泳動(MST)分析,以評估這些靶點在體外與SARS-CoV-2 3CLpro的結合能力,以探索靶點對SARS-CoV-13CLpro的可能作用機制。如圖所示,9種化合物中的4種顯示出與SARS-CoV-2 3CLpro結合的濃度響應曲線。其中Simeprevir對SARS-CoV-2 3CLpro的結合親和力最強,Kd值為2.10μM。Bevirimat顯示出與SARS-CoV-2 3CLpro的中等結合,Kd值為10.50μM。Nelfinavir和Telaprevir與SARS-CoV-2 3CL pro的結合較弱,Kd分別為91.62μM和62.95μM。

綜上,微量熱泳動技術(MST)是一項非常好的可以檢測蛋白與小分子間親和力的技術。不基于質(zhì)量改變的原理,可以很好的勝任不同分子量大小差異的互作,而且無需固定化操作,完全在溶液中進行檢測。
https://doi.org/10.1016/j.antiviral.2022.105419
?NO.2??
上海奕拓醫(yī)藥及上海中國科學院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
靶向雄激素受體液-液相分離的藥物開發(fā)
前列腺癌是全球男性最常見的癌癥之一。早期、低級別的癌癥可以通過手術或放射成功治療。對于患有前列腺以外的高級別腫瘤的患者,標準治療與雄激素治療相結合。雄激素消融阻斷前列腺腫瘤賴以生長和存活的男性激素,最初是有效的;然而,在沒有雄激素的情況下,前列腺癌會再次生長,并發(fā)展為更具侵襲性的形式,稱為去勢抵抗型前列腺癌(CRPC)。
抗去勢前列腺癌患者不可避免地會對抗雄激素療法產(chǎn)生耐藥性,部分原因是雄激素受體(AR)突變或剪接變體能夠恢復AR信號。2022年10月13日,上海奕拓醫(yī)藥及上海中國科學院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在線發(fā)表了研究成果“Targeting androgen receptor phase separation to overcome antiandrogen resistance”。
作者篩選到ET516小分子可以很好的抑制該復合體形成,達到治療效果。在這項研究中,來自于NanoTemper的微量熱泳動MST互作技術以及nanoDSF蛋白穩(wěn)定性技術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分別從Kd與TSA兩個方面確定了ET516小分子與蛋白的親和。

對于無序蛋白,因為其蛋白的無序性的特性,其他常規(guī)方法難以進行檢測。在這篇工作中,通過MST技術及nanoDSF技術,很好的篩選到目的分子。對于分子互作親和力的檢測,Monolith系列儀器不依賴于分子量的改變,蛋白用量少,對于蛋白聚集耐受度高,可以輕松表征不同類型的分子間相互作用。Prometheus系列儀器,以nanoDSF技術為核心,通過檢測蛋白內(nèi)源熒光監(jiān)測蛋白的穩(wěn)定性,該技術檢測蛋白濃度寬泛,低濃度也可輕松表征,媲美DSC的高精準檢測結果,快速高通量的檢測速度,在小分子篩選上具有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
https://doi.org/10.1038/s41589-022-01151-y
癌癥研究
?NO.3??
中科院過程所馬光輝院士/魏煒研究員
靶向乳酸代謝的工程仿生納米顆粒治療膠質(zhì)瘤
乳酸代謝異常在腫瘤發(fā)生發(fā)展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因此乳酸代謝調(diào)控擁有巨大的抗癌治療潛力。中科院過程所魏煒/馬光輝團隊與合作單位針對膠質(zhì)母細胞瘤 (GBM) 中乳酸水平隨腫瘤惡性程度逐步升高,開發(fā)出新型仿生納米顆粒,探索GBM協(xié)同治療新策略。相關工作于2022年7月21日以“Engineered biomimetic nanoparticles achieve targeted delivery and efficient metabolism-based synergistic therapy against glioblastoma”為題,發(fā)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研究人員利用GBM中乳酸水平升高,選擇血紅蛋白(Hb)和乳酸氧化酶(LOX)作為代謝治療工具,抑制GBM細胞增殖。另一方面,乳酸代謝產(chǎn)物過氧化氫(H2O2)可進一步用于針對GBM的化學激發(fā)光動力學治療(PDT),治療工具為化學發(fā)光劑CPPO和光敏劑Ce6。
研究人員通過微量熱泳動(MST)實驗檢測到Hb和LOX蛋白均可以直接結合CPPO(見下圖)。因此,Hb,LOX,CPPO和Ce6可一步自組裝并封裝進膜材料中,形成仿生納米顆粒。

進一步實驗顯示,該仿生納米顆粒可穿透血腦屏障,實現(xiàn)GBM的靶向遞送。而在GBM小鼠模型中,仿生納米顆粒表現(xiàn)出顯著的抗癌作用,展示了靶向乳酸代謝的治療策略在GBM中良好的臨床應用前景。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2-31799-y
?NO.4??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第七醫(yī)院和廣東醫(yī)科大學研究團隊
胃癌基因治療新靶點CPEB3作用機制研究
胃癌是世界范圍內(nèi)第五大常見惡性腫瘤,且國內(nèi)患者總體生存率較低。2022年9月6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楊東杰教授、附屬第七醫(yī)院何裕隆教授及合作團隊以“CPEB3 suppresses gastric cancer progression by inhibiting ADAR1-mediated RNA editing via localizing ADAR1 mRNA to P bodies”為題在Oncogene雜志發(fā)表研究論文,報道了胞漿聚腺苷酸化元件結合蛋白3 (CPEB3) 通過抑制ADAR1介導的RNA編輯,進而抑制胃癌惡性進展的研究; 并揭示了CPEB3可作為胃癌治療的潛在新靶點。
本研究通過轉(zhuǎn)錄組等分析發(fā)現(xiàn)了胃癌中一個可能的治療靶點—RNA結合蛋白CPEB3,并證明了CPEB3對胃癌的惡性進展有抑制效果。在分子機制層面,作者發(fā)現(xiàn)了CPEB3在胃癌中的新作用靶點—RNA腺苷脫氨酶1 (ADAR1): CPEB3將ADAR1 mRNA轉(zhuǎn)移到P小體,從而抑制ADAR1 mRNA翻譯,造成ADAR1介導的RNA編輯受阻。
其中, 研究人員通過微量熱泳動 (MST) 實驗證明了CPEB3與P小體主要組成蛋白GW182可以直接發(fā)生相互作用。進一步以GW182的不同結構域分別與CPEB3 (440-698AA) 進行互作檢測,還確認了GW182的serine-rich結構域 (403-860AA) 是CPEB3結合位點。

鑒于胃癌中CPEB3表達下調(diào)而ADAR1介導的RNA編輯異常,本研究最后使用小鼠腫瘤模型評估了靶向CPEB3的AAV基因治療效果,結果顯示出該策略極具阻斷胃癌進展的臨床應用前景。
https://doi.org/10.1038/s41388-022-02454-z
結構生物學
?NO.5??
復旦大學李繼喜課題組/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態(tài)研究所趙國屏院士團隊
延伸因子EF-Tu復合物在結核分枝桿菌蛋白翻譯中的結構學研究
結核病是由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引起的一類傳染性疾病,目前結核病的流行依然十分廣泛。伸長因子EF-Tu作為細菌內(nèi)含量最為豐富的一類蛋白,不僅在蛋白質(zhì)的翻譯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而且有新的證據(jù)表明,EF-Tu可能是治療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的一個重要靶點。2022年10月3日,復旦大學李繼喜教授課題組與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態(tài)研究所趙國屏院士團隊合作在Communications Biology在線發(fā)表了研究成果“Structural insights of the elongation factor EF-Tu complexes in protein translation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研究人員通過對Ef-Tu不同復合物的晶體學結構研究,發(fā)現(xiàn)結核桿菌來源的EF-Tu與EF-Ts之間具有不同的相互作用方式。接下來,研究人員通過nanoDSF技術對兩千多種小分子進行篩選,得到與EF-Tu特異性結合的抑菌分子Osimertinib,并用MST技術驗證了Osimertinib與EF-Tu的直接相互作用。同時,抑菌實驗證明Osimertinib具備結核分枝桿菌無毒株H37Ra的菌株抑制能力。這項研究為抗結核藥物的篩選提供了新的思路。


MST技術驗證藥物Osimertinib和Metoprolol tartrate與EF-Tu的相互作用
https://doi.org/10.1038/s42003-022-04019-y
?NO.6??
福建師范大學歐陽松應課題組/南方科技大學王培毅團隊
病原體效應因子AvrSr35激活抗病蛋白Sr35功能機制
NLR 是植物調(diào)節(jié)病原體效應者觸發(fā)免疫(ETI)的一類受體蛋白,可以直接或間接識別病原微生物效應蛋白,抵抗病原體的感染。NLR主要分為CNL 和TNL 兩大類。單粒小麥稈銹病是由稈銹真菌引起的,但單粒小麥的CNL蛋白Sr35能否直接或間接結合稈銹真菌效應蛋白AvrSr35,Sr35抗性小體的激活和組裝以及隨后的免疫的分子基礎都尚不清楚。
2022年9月9日,福建師范大學歐陽松應課題組與南方科技大學王培毅團隊合作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fā)表了題為“Pathogen effector AvrSr35 triggers Sr35 resistosome assembly via a direct recognition mechanism”的文章。文章報道了稈銹菌效應蛋白AvrSr35直接與小麥抗病蛋白相互作用,揭示了病原菌效應蛋白AvrSr35激活抗病蛋白Sr35的功能機制。
研究人員首先使用了MST技術驗證了Sr35與AvrSr35在體外的直接相互作用,然后通過冷凍電鏡技術解析了Sr35抗病小體整體結構,通過晶體學技術解析了AvrSr35的結構,并通過三維重建展示了Sr35-AvrSr35復合體。通過這一系列的工作,提出了AvrSr35誘導Sr35抗病小體的組裝模型,揭示了植物CNL的直接識別和激活機制。

DOI: 10.1126/sciadv.abq5108
植物科學
?NO.7?
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劉坤祥團隊
植物硝酸鹽信號“開關”——NLP7蛋白
此前的很多研究都認為硝態(tài)氮是一種信號分子,但植物感受硝態(tài)氮機制一直未被闡明。2022年9月23日,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生命學院劉坤祥教授在Science在線發(fā)表了題為“NIN-like protein 7 transcription factor is a plant nitrate sensor”?的研究論文。
本研究發(fā)現(xiàn)所有擬南芥NIN樣蛋白(NLP)轉(zhuǎn)錄因子的突變都破壞了植物的初級硝酸鹽反應和發(fā)育程序。對NIN-NLP7嵌合體和硝酸鹽結合的分析表明,NLP7通過其氨基末端對硝酸鹽感知進行去表達。此外,開發(fā)的熒光硝酸鹽感受器實現(xiàn)了植物中單細胞硝酸鹽動力學的可視化,表明NLP7為主要的硝酸鹽傳感器。
為了證明NLP7可以直接結合硝酸鹽,作者使用MST來檢測NLP7和NO3-親和力(下圖A),為了進一步探究NO3-結合位點,研究人員表達了NLP7的N端,結果顯示,N-NLP7同樣可與NO3-結合,且親和力與完整NLP7蛋白一致。此外,MST結果顯示,NLP7不與NO3-類似的ClO3-結合。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d1104
?
NO.8??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梅課題組
淬滅抑制蛋白SOQ1調(diào)節(jié)qH的作用機制
為了適應自不斷變化的光強,植物進化出多種光保護機制,以耗散吸收的多余光能,稱為非光化學淬滅(NPQ),在擬南芥中新型組成型弛豫較慢的NPQ機制,命名為qH,質(zhì)體脂質(zhì)運載蛋白(LCNP)是qH產(chǎn)生的必需因子,位于類囊體膜上的淬滅抑制蛋白 1(SOQ1)通過作用于LCNP來負調(diào)控qH。SOQ1的詳細結構尚不清楚。
2022年7月7日,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梅課題組與合作者在Nature Plants雜志發(fā)表了題為“Structure of Arabidopsis SOQ1 lumenal region unveils C-terminal domain essential for negative regulation of photoprotective qH”的研究論文。
作者解析了 SOQ1 腔側結構域(SOQ1-LD)不同截短體和突變體的四個晶體結構及SOQ1-LD低分辨率的電鏡結構。在SOQ1的C端發(fā)現(xiàn)一個新的結構域CTD,CTD通過與Trx-like domain之間的二硫鍵交換而將電子傳遞給下游蛋白,并通過MST實驗,檢測到Trx-like domain 與CTD之間能夠相互作用,從而在qH的抑制中發(fā)揮重要作用,最終提出了SOQ1抑制qH的可能機制。

https://doi.org/10.1038/s41477-022-01177-z
參考文獻
[1] Ma L, Li Q, Xie Y, Jianyuan Zhao, Yi D, Guo S, Guo F, Wang J, Yang L, Cen S. Repurposing of HIV/HCV protease inhibitors against SARS-CoV-2 3CLpro. Antiviral Res. 2022 Nov;207:105419.
[2] Xie, J., He, H., Kong, W. et al. Targeting androgen receptor phase separation to overcome antiandrogen resistance. Nat Chem Biol 18, 1341–1350 (2022).
[3] Lu, G., Wang, X., Li, F. et al. Engineered biomimetic nanoparticles achieve targeted delivery and efficient metabolism-based synergistic therapy against glioblastoma. Nat Commun 13, 4214 (2022).
[4] Chen, J., Li, L., Liu, TY. et al. CPEB3 suppresses gastric cancer progression by inhibiting ADAR1-mediated RNA editing via localizing ADAR1 mRNA to P bodies. Oncogene 41, 4591–4605 (2022).
[5] Zhan, B., Gao, Y., Gao, W. et al. Structural insights of the elongation factor EF-Tu complexes in protein translation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ommun Biol 5, 1052 (2022).
[6]Zhao, Y., Liu M., Chen T. et al. Pathogen effector AvrSr35 triggers Sr35 resistosome assembly via a direct recognition mechanism. SCIENCE ADVANCES, Vol 8, Issue 36.
[7] Liu K., Liu M., Lin Z. et al. NIN-like protein 7 transcription factor is a plant nitrate sensor. SCIENCE, Vol 377, Issue 6613, pp. 1419-1425.
[8] Yu, G., Hao, J., Pan, X. et al. Structure of Arabidopsis SOQ1 lumenal region unveils C-terminal domain essential for negative regulation of photoprotective qH. Nat. Plants 8, 840–855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