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起名字的來歷和含義
臺灣取名字大師謝詠,臺灣起名字的來歷和含義
臺灣取名字的來歷和含義,臺灣取名字大師謝詠姓名學(xué)轉(zhuǎn)載,臺灣起名字的由來和演變,臺灣起名字的變化歷史,相信很多臺灣朋友都會對當?shù)氐钠鹈幕椭x詠老師姓名學(xué)感興趣,本文謝老師就來給大家來做個詳細介紹,當然你如果是在姓名之起名改名方面遇到困惑的朋友們,都可以找謝老師為你研究~
本文由周易起名老師謝詠轉(zhuǎn)載閱讀,謝老師祝大家身體健康,家庭幸福~
臺灣是名副其實的大陸島,不是孤懸海外的無主島,他是中國陸地大陸架上的附屬島嶼,所以,我們講臺灣是中國的固有領(lǐng)土,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在地理特征上有歷史依據(jù)的,不過那時的臺灣就像初生的嬰兒還沒有名字。

我們常講自古以來,這個“古”就是指有文字記載,關(guān)于臺灣何時進入古代中國歷史,可以追溯到大禹治水時期,他把天下分為“九州”,這是中國最早的行政區(qū)劃,先秦時期典籍《尚書?禹貢》中有文字記載,自戰(zhàn)國以來九州成為古代中國的代稱,九州中的“揚州”統(tǒng)轄東南一域,包括臺灣這個東海島嶼,臺灣最早的原鄉(xiāng)故土應(yīng)該是古代中國九州的“揚州”,盡管當時長江以南大部還是化外之地,但畢竟臺灣己經(jīng)不是一個沒娘的孩子!
01 謝詠老師:隋唐以前的海島夷州
臺灣最早出現(xiàn)在文獻中的名稱,可以追溯到《尚書?禹貢》的“島夷”時期。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夏朝和商朝時期,中原王朝的核心統(tǒng)治區(qū)域集中在黃河流域。周朝時期中原地區(qū)民族自稱華夏,把華夏周圍四方,分別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東夷泛指今天的山東、江蘇、浙江、安徽等部分地區(qū)。
《尚書?禹貢》記載:“島夷卉服。厥篚織貝,厥包橘柚,錫貢,沿于江海,達于淮泗。”其意為:東南海島上有夷人,穿著錦服,用竹器裝著綴有亮貝的布料,帶著橘柚特產(chǎn),受旨命前來進貢,他們沿著長江大海,到達淮水泗水。根據(jù)文獻記載和考古學(xué)家論證,這個“島夷”就是指臺灣,盡管名字聽起來不太雅致,但有個乳名總比沒有名字要順溜!
公元280年西晉人陳壽編寫的《三國志》,是歷代文獻中與臺灣相關(guān)的首部正史,臺灣開始有了一個叫“夷州”(亦作“夷洲”)的學(xué)名。書中記載:黃龍二年(230年)春,孫權(quán)遣將軍衛(wèi)溫、諸葛直,率甲士萬人浮海征夷州,得夷州數(shù)千人還。這是中國歷史上大陸漢人首次開辟臺灣的軍事行動,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

02 謝詠老師:隋唐至元為琉球
公元636年,唐代纂修的一部正史《隋書》問世,《隋書?流求國》和《隋書?陳稜傳》記載,隋朝大業(yè)三年(607年),隋煬帝令羽騎尉朱寬偕海師何蠻入海求訪異俗,到流求,言語不通,掠一人而返。
第二年,又令朱寬前往慰撫,流求人不從,取其布甲而返復(fù)命。
大業(yè)六年,隋煬帝再次派遣武賁郎將陳稜、朝請大夫張鎮(zhèn)州率兵萬余征伐,擄數(shù)千人而還。隋煬帝好大喜功,荒誕任性,在位時三次派兵征伐這個海上孤島都無功而返,無果而終。一個彈丸之地、蕞爾小島,一幫蠻匪流寇、烏合之眾,還稱得上叫什么“夷州”,太不認抬舉,算個什么球!干脆就封他個“流求”(亦作“琉球”)吧!
從隋朝始至元朝,歷朝官方都把臺灣稱作“流求”或“琉球”,也有稱“瑠求”或“留求”。不管這“球”那“求”,這幾個名字聽起來都是別扭,權(quán)且當作起了個外號吧!
唐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海外交往和海上貿(mào)易的鼎盛時期,但唐代《舊唐書》《新唐書》都沒有關(guān)于臺灣的任何記載,大概是大唐盛世繁華至極,八方朝貢,亦或大唐王朝就沒有正眼看上流求這個流散在外的荒蕪野島,亦或流求島上大小部落自感慚愧無奇貨可貢的自卑心理作祟。
總之,大唐王朝無臺灣。宋朝蒙古外族入侵,山河破碎,北宋王朝命懸一線、自顧不暇,南宋政府割據(jù)江南、偏安一隅。

03 謝詠老師:明清以后的臺灣
明清時期是西方列強海上稱霸、日本倭寇禍患頻繁時期,也是我們海疆防備弱化、海洋發(fā)展倒退時期,更是東南沿海多災(zāi)多難、臺澎地區(qū)戰(zhàn)火紛飛時期,大明王朝276年16位皇帝,有個祖?zhèn)鞯墓残悦【褪翘涡浴?/p>
明洪武開國之初,實施海禁政策,遷澎湖居民至漳、泉,廢巡檢而墟其地。臺澎地區(qū)海盜泛濫和倭寇猖獗,臺灣成為海上武裝集團的集結(jié)地和海外貿(mào)易的中轉(zhuǎn)站。明永樂年間鄭和七次出使西洋,航程最遠到達非洲東岸,國家財竭力盡,但一水之隔、近在咫尺的臺灣卻視若棄子,無人問津。
明萬歷帝在位40余年期間,東南沿海最強大的武裝力量不是明朝政府軍隊,而是海商海盜集團,給西方海上勢力東進擴疆殖民提供了可乘之機。
16世紀中期,葡萄牙探險船航行去日本時經(jīng)過臺灣海峽,葡萄牙人看見海面上一處高山峻嶺、綠林密布甚為壯觀,猶如仙島,驚呼“ Ilha Formosa”,葡萄牙語意思是“美麗島”,這是歐洲人給臺灣取了個洋名,稱為“福爾摩沙”。但美麗島進入世界之窗,帶來的不是美麗,而是災(zāi)難。
荷蘭人率先登島占據(jù)臺灣南部,西班牙人不甘示弱占據(jù)臺灣北方,后被荷蘭北伐驅(qū)離,自此荷蘭殖民統(tǒng)治臺灣38年,直至鄭成功收復(fù)臺灣。荷蘭人在臺灣大員筑城建堡,修建了熱蘭遮城(今臺南安平古堡),普羅汶蒂亞城(今臺南赤嵌樓)。此外西班牙人在北部建筑了圣薩爾瓦多城堡(今基隆和平島),在淡水河口修建了圣多明哥要塞,臺灣己經(jīng)是個歐洲化的臺灣。

“臺灣”首次見于明萬歷年間的《蓉州文稿》:“萬歷間,??茴佀箭R有其地,始稱臺灣。”這里所指的臺灣,就是指海盜盤踞的臺灣中部大員一帶,也是荷蘭人占據(jù)的政治和商業(yè)中心,不是明朝所指的全島名,荷蘭殖民時期,明朝廷稱臺灣為“東番”,泛指土著部落居住的地方,分為土番和野番,土番意為居住在平原的部落,野番意為居住在山地的部落。
“東番”這個名字明顯帶有矮化的意思,我大明王朝的各個“藩地”都是雄踞一方,富甲一地,你們西洋人搶占據(jù)守的都是山野土人居住的荒蕪“番地”,我不稀罕,不值一提,這一點也能反映明朝太任性的性格使然。
1662年鄭成功收復(fù)臺灣后,將荷蘭人普羅文蒂亞城改為東都明京,并設(shè)一府二縣,即承天府、天興縣、萬年縣。1664年其子鄭經(jīng)把東都改稱東寧,并撤縣改州。直至清朝初期,“臺灣”作為官方名稱開始使用。
1684年施瑯《陳臺灣棄留利害疏》:“竊照臺灣地方,北連吳會,南接粵嶠,延袤數(shù)千里。山川峻峭,港道紆回,乃江、浙、閩、粵四省之左護,隔離澎湖一大洋,水道三更余遙。……臺灣一地,原屬化外,土番雜處,未入版圖也。”
康熙帝諭旨曰:“臺灣棄取,所關(guān)甚大”“棄而不守,尤為不可”。下詔決定把臺灣并入大清版圖,并設(shè)立一府三縣,即臺灣府,所屬臺灣縣、鳳山縣、諸羅縣,隸屬福建省。大名鼎鼎的“臺灣”作為行政地區(qū)名稱,在康熙王朝一統(tǒng)江山的凱歌中走上中國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