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西北過年-童年趣事

????????轉眼又到過年了,人到中年覺得日子過得特別的快,小的時候都是數(shù)著一天天的過,后來長大了都是數(shù)著一周周的過,再后來就是一個月一個月的過,現(xiàn)在總覺得一年的時間竟然轉瞬即逝。
????????我的老家是在魯西北的農村,那里一馬平川,在上大學之前山都沒有見過,冬天站在荒野上四周望去,一片片的麥苗連綿不絕,不斷延伸直到一頭扎進村莊。童年的時候,進了臘月門,就開始準備過年了,到了臘月二十以后更是熱鬧非凡,前幾天刷好晾干的缸子被抬出來,被裝入一篦子篦子的長長饅頭。在后面的幾天里,在年集買好魚、肉、藕等,就開始炸藕合、紅薯合子、各種丸子、帶魚,晾好了也裝入不同的缸子里,上面蓋上蓋墊,蓋墊是用高粱桿縫制的,每家田間地頭總要種那么一些高粱,主要就是等秋天的時候再縫制那么幾個蓋墊。
????????頭上包上毛巾或戴上個帽子,身上穿上個就衣服,就開始打掃房子,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總要是有這么一個過程,求個除舊迎新的好兆頭。農歷里面有的時候有三十有的時候就沒有,沒有二十九也就是三十了,這一天請祖先,帶好一包香,點火之物,一掛鞭炮,到爺爺奶奶的安息地,點一掛鞭,磕個頭,點燃香,嘴里念叨著“爺爺奶奶回家過年了”,拿著燃燒的香回到家,順手把一個木棍橫放在門口,正對門口的大桌子上已經放好折子,折子上寫著能夠記起來的諸位祖先的名諱,桌面上擺著貢品,根據(jù)自己情況簡繁隨心。盛放貢品的碗也好,貢品也好都要是單數(shù)。在拿回來的香中拿出三根,插到香爐中,再磕個頭,請祖先的事基本就差不多了,桌子兩旁各放好一把椅子,這個椅子一般就不允許再做人了,尤其是到了別人家里串門,你要是做了,別人心里就得覺得你這人不懂事了。請回來的這幾天每天吃飯前,記得要在桌前燒紙,做出來的飯菜也要先在桌前恭敬一下。至于這幾天做什么吃的,和每家的傳統(tǒng)講究少于不同。二十九、三十就開始包好的餃子早早的準備好了,大年三十晚上自然就是熱鬧非凡,外面裝上的路燈照的胡爛道里通明瓦亮,一群群的小孩,拿著一根根點燃的香,口袋里裝著一根根的鞭炮,是不是得傳來鞭響。又或者玩捉迷藏的游戲,是不是傳來一陣陣的歡笑聲。要是吃飯吃得早,出了大門外面沒多少人也沒關系,在外面一邊跑一邊喊“東胡爛道西胡爛道,大孩小孩都出來玩”,就這么喊幾圈,從各家門口就鉆出來一個個的小孩。要是沒吃完飯的小孩聽到了這個喊聲,一推碗,顧不得大人在后面的召喚,一溜煙的就跑出去了。

????????熬了半宿,也跑了大半天,等到凌晨已過十二點,四周的鞭炮聲就像是瀑布激流而下,你放我放你爭我搶。實在困得不行的小孩們一個個地鉆進被窩里,初一早上早早的就被叫起來,穿上新衣服,放一掛鞭,院子里鋪滿了三十晚上鞭炮的碎屑,紅紅火火。按照習俗,今天不要掃院子,太陽出來之前也不要去壓水。熱騰騰的餃子,大人們囑咐小孩們碗里留幾個,討個年年有余的好兆頭,有的還在餃子里放個硬幣,看看今年誰最有福氣,這個也成為接下來幾天大家喜歡聊的話題。吃好了餃子,大家三五成群的在老宅子匯集,人都到齊了,就開始拜年了,我們院是村里最大的家族,幾十號人大人小孩,按照往年的順序一家家一戶戶,跨過門口放置的木棍,院子里已經鋪好了幾個雞皮袋子或布包,不過對于人數(shù)來說顯得有些不夠用,家里的老人也早出屋門迎著,“別磕了,別磕了”,“這個誰都這么大了”“那個誰嘛時候回來的”一邊和大家招呼,拿出香煙、糖果,一邊讓大家屋里坐。“不連,不連,還嘚轉轉”,就這樣差不多到中午的時候正好轉完,路上總是能遇上其他家族的,相熟的打著招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