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朝】紫禁城里的西洋科學家
【中國.清朝】紫禁城里的西洋科學家
16-17世紀伽利略開始用望遠鏡觀測月亮,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理論,哥倫布航海發(fā)現(xiàn)了美洲新大陸。在靠車馬和航船交通的時代,相同的科學理論和儀器也逐漸出現(xiàn)在了清代宮廷中,伽利略望遠鏡、演示日心說的七政儀、地平日晷、天文觀測儀,是誰把他們帶進紫禁城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湯若望——中西歷法之爭
從明朝萬歷年間開始,就有意大利人利瑪竇、德國人湯若望等西方傳教士來到了北京,他們一邊傳播教義一邊為宮廷服務。并帶來了三棱鏡、自鳴鐘、西洋琴等新鮮玩意兒,湯若望寫的《遠鏡說》還將伽利略的望遠鏡介紹到了中國宮廷。
一直到清代順治時期,湯若望等人仍在欽天監(jiān)(古代負責觀察天象、制定歷法的機構)工作,因為年代久遠,欽天監(jiān)一直使用的大統(tǒng)歷和回回歷已經(jīng)過時了。湯若望引入西洋科技儀器測算天文,制作了“新法地平式日晷儀”等諸多天文儀器,并重新編纂了一部新歷書《時憲歷》。
南懷仁——皇帝的科學老師
康熙皇帝其實對歷法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幾年后,雄心勃勃的少年康熙皇帝決定親自處理幾年前欽天監(jiān)的這樁舊案。這年冬天,康熙皇帝下令大學士們到觀象臺觀測天象,此時湯若望已過世,由他的學生比利時人南懷仁與楊光先對天文現(xiàn)象進行預測。
沒想到,觀測結果證實了南懷仁的推算,而楊光先的推算卻謬誤百出??滴趸实垡舱J識到了西方歷法的先進。
歷法之爭后,南懷仁被年輕的康熙皇帝召至內廷,以他所掌握的機械、天文、地理等西方科學知識為朝廷服務。他掌管欽天監(jiān)期間改建了觀象臺,鑄成六件大型天文儀器,安裝在北京觀象臺上。作為皇帝的老師給皇帝講授幾何學和天文學,將《幾何原本》譯成滿文,陪同皇帝出巡,沿途為皇帝觀天測地。
作為一國之君,康熙皇帝也將這些知識學以致用,將自己所學到的自然科學付諸實踐。在學習了天文學知識后,經(jīng)常利用數(shù)學推算,并能準確地計算出某日某時,日晷表上所顯示的日影的位置,指出欽天監(jiān)在天文推算中的錯誤。
郎世寧——身兼數(shù)職的御用畫師
到了乾隆時期,皇帝不再對數(shù)理化抱有濃厚興趣,但仍然有意大利傳教士郎世寧等人在如意館擔任畫師,他們將西洋繪畫的寫實技巧帶入宮廷并為皇帝記錄下了許多歷史的高光時刻。
同時郎世寧還通曉西洋建筑學,和法國傳教士蔣友仁、王致誠等人參與了紫禁城和圓明園等皇家建筑園林的設計和裝飾工作。歐洲的透視畫法被應用到墻面和屋頂?shù)馁N落裝飾中,和室內真實場景巧妙融合,令人虛實難辨,被稱為通景畫,深受宮廷喜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