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義》:你所歷經(jīng)的那些苦難,終會成為你生命的意義

自從柏拉圖向著蒼茫大地,向著茫茫黑夜發(fā)出了終極三問: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之后,人類對于自身生命的意義的探索和追尋就從未停止過。生命的意義是什么?個人活在世上究竟有何意義?可惜答案一直沒有得到。
唯一得到確定答案的只有人生在世的苦難。一個人直到生命盡頭為止,幸福的時刻實在是太少,多的是數(shù)不清的苦難和不幸。
從20世紀開始,虛無主義成了集體人類精神的真實體現(xiàn)。一切都是虛無的,一切都是無意義的。既然一切都沒有意義,為何我們還要去忍受那么多的苦難和折磨呢?苦難對于我們而言意味著什么?
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中,作者以一個普通人在極端殘酷的環(huán)境——奧斯維辛集中營中所歷經(jīng)的苦難和感悟,為我們做出了他自己的回答。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關于集中營的回憶,第二部分講述他對此提出的意義療法。

集中營經(jīng)歷
弗蘭克作為猶太人,在二戰(zhàn)中毫無幸免地被關押進了以殘暴著稱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幸運的是他憑借意志和運氣活下來了。下面是他有關在集中營的經(jīng)歷。
根據(jù)弗蘭克的記述,囚徒對集中營的精神反應分為三個階段:收容階段、適應階段、釋放與解放階段。
收容階段
剛到集中營的囚犯首先表現(xiàn)出驚恐。在來集中營的路上其實也早早表現(xiàn)出驚恐。因為來到這里就意味著死亡。毒氣室、焚燒爐、大屠殺,是奧斯維辛集中營的代名詞。
他們被剃光頭、穿上囚服、抹去名字刻上囚號;幾千人擠在一個小屋里;一天只有一塊面包;超負荷的重力勞動。還面臨隨時被分撥到進焚燒室的那一撥。
對死亡的驚恐到了極端就會否定自己。否定自己之前的所有成果。如果看到自己還活著會表示驚訝和好奇,好奇自己還能活多久。偶爾還開個冷酷的玩笑。因為所有的希望都幻滅了。現(xiàn)在只是在等待死亡,這時有人還會想到自殺。

適應階段
驚恐、驚訝、好奇之后,他們已經(jīng)到了絕望的處境,就不會再懼怕死亡。冷漠、遲鈍、對任何事都漠不關心是囚犯們第二階段的精神表現(xiàn)。
每天還活著屬實不易??墒腔钪囊惶煲彩强嵝毯拓摵芍鼗顗褐囊惶臁?词夭荒们舴競儺斎丝矗脤Υ齽游锏姆绞较蚯舴競冋惺秩邮^。這種被侮辱是對囚犯們精神的最深的傷害。
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弗蘭克第一次領悟到愛才是人類終生追求的最高目標。人與動物最大的區(qū)別是感情,是愛與被愛的能力。他真正領悟那些永恒的詩和思想的美好。如果一個人有可以思念的人即使是片刻,他就會明白幸福的真諦。
釋放與解放階段。
當幸運地活到走出集中營,他將不再是囚犯,而是一個自由人了。在這一階段,已經(jīng)自由的囚犯們卻并不都可以開始新的生活。因為長期承受的壓力突然沒了,他的精神和道德就可能遭受損害。
也許回到家沒有等著的親人,期待和希望落空了;也許會因為自身的冷酷遭受會進行社會報復,也變成一個殘忍冷酷的人,他的道德此時出軌了。
也有人會因為遭受的苦難領悟到生命的美好,變得不再懼怕任何苦難。對他來說他領悟了生命的意義,一切對他來說才剛開始。
弗蘭克便是其中一個,歷經(jīng)苦難和殘酷他領悟到:生命在任何條件下都有意義,即便是在最為惡劣的情形下。他還以此經(jīng)歷作為研究材料,創(chuàng)立了意義分析法。

意義療法
我這么說當然是過于簡單化的一種表述,但意義療法的確讓患者直面并重新認識生命的意義。讓他意識到這一意義會大大增強他克服神經(jīng)官能癥的能力。
這是他對意義療法的通俗定義。
苦難之意義
人類總是在追求生命的意義,當遭受挫折時便可能遭受神經(jīng)官能癥。人在追求意義時內(nèi)心總會產(chǎn)生不平衡和緊張。弗蘭克認為人自身需要的不是沒有緊張的狀態(tài),而是對意義和價值的追求,是尋找某個潛在意義的召喚。
所以透過苦難可以看到潛在的意義;跨過苦難會到達意義,所以到達的潛在意義的苦難也就有了意義;不是避免苦難和獲得快樂,而是通過苦難到達了生命的意義,所以準備去忍受苦難有了意義。
生命之意義
在弗蘭克看來生命的意義與以往不同,不應該再把生命的意義看作整體籠統(tǒng)的普遍意義。個人的每一天、每一時刻都是不同的,生命的意義也應該是個人在特定時刻的特定意義。
生命中每一天,每一時刻對個人來說都是一種挑戰(zhàn)。人不應去問生命它的意義是什么。而應該反過來對生命提出的問題作出回答。因為是生命在向人提出挑戰(zhàn)和疑問,人需要回答的是生命提出的問題,而不是向生命提出問題和意義。
這樣,個人的生命的意義每時每刻都是有意義的。并且是個人獨特的意義,也是對個人的負責。

存在之本質
從20世紀開始,人類走向了虛無主義。人原本的信仰和賴以生存的根基喪失了。不知道自己想做和應該什么,要么就是隨波逐流。人人都渴望尋找個人存在。
通過創(chuàng)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yè);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tài)度。這是弗蘭克利根據(jù)他的意義療法提出的可以尋找個人存在和生命潛在的意義的三種方式。
其中第一種是成就或成功。第二種是關于愛某個人體驗真善美和愛與被愛,在此中可以看到他人和自己的靈魂。你愛人的潛能會激發(fā)自己的潛能,探求到自己的潛在意義。找到生命之意義的第三種方法就是忍受苦難。即苦難之意義。

悲劇性的樂觀主義
生命是短暫的。還有人生命的痛苦和死亡。從結果上來說生命是悲劇性??墒巧虝翰⒉皇巧鼰o意義的理由。生命的意義正是潛藏在其短暫和死亡中。愛過,做過,忍受過痛苦了而且會為歷史所留下,這樣的生命便是有意義的。
而人向往的幸福,也是在個人通過追求潛在意義來實現(xiàn)向往的幸福的。
也許人的生命總是要忍受苦難。但是終有一天你所歷經(jīng)的那些苦難,終會成為你生命的意義。關鍵在于你對于苦難的態(tài)度和選擇。正如弗蘭克所說:
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閱讀,尋找一處人生的避難所。歡迎關注@阿雯的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