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閱讀整理計劃5(《論語注疏》南宋蜀刊本)

識句讀之趣,賞古籍之美!

版本:《論語注疏》十卷,三國魏,何晏注;唐,陸德明釋;宋,邢昺疏;南宋時期蜀刊本。PDF.

因水平淺陋,難免疏漏錯誤,煩請指出,不勝感激!

子曰:道千乘之國,
馬曰:道謂為之政教?!端抉R法》:六尺為步,步百為畝,畝百為夫,夫三為屋,屋三為井,井十為通,通十為成。成出革車一乘,然則千乘之賦,其地千成,居地方三百一十六里,有畸雄公侯之封乃能容之,雖大國之賦,亦不是過焉。
包曰:道,治也。千乘之國者,百里之國也。古者井田,方里為井,十井為乘,百里之國適千乘也。
融依周禮,包依王制,孟子義疑,故兩存焉。
釋:道,音導(dǎo),本或作導(dǎo),注及下同。
乘,繩證反,注同。
《司馬法》。齊景公時,有司馬田穰苴善用兵。周禮司馬掌征伐。六國時,齊威王使大夫追論古者兵法,附穰苴于其中,凡一百五十篇,號曰《司馬法》。
畸,居宜反,田之殘也。
封,甫用反,又如字。
雖大國之賦,一本或云雖大賦,包依王制。孟子、王制及孔子皆以百里為大國。
敬事而信,
包曰:為國者,舉事必敬慎,與民必誠信。
節(jié)用而愛人,
包曰:節(jié)用,不奢侈,國以民為本,故愛養(yǎng)之。
釋:侈,尺紙反,又尺氐反。

使民以時。
包曰:作使民必以其時,不妨奪農(nóng)務(wù)。
疏
子曰道至以時。
正義曰:此章論治大國之法也。馬融以為道謂為之政教,千乘之國謂公侯之國,方五百里、四百里者也。言為政教,以治公侯之國者,舉事必敬慎,與民必誠信,省節(jié)財用不奢侈,而愛養(yǎng)人民,以為國本,作事使民必以其時,不妨奪農(nóng)務(wù),此其為政治國之要也。包氏以為,道,治也,千乘之國,百里之國也,夏即公侯,殷周惟上公也,余同。
注,馬曰道至存焉。
正義曰,以下篇子曰道之以政,故云道謂為之政教?!妒酚洝俘R景公時,有司馬田穰苴善用兵,周禮司馬掌征伐;六國時,齊威王使大夫追論古者兵法,附穰苴于其中,凡一百五十篇,號曰《司馬法》。此六尺曰步,至成出革車一乘,皆彼文也。引之者以證千乘之國為公侯之大國也。云然則千乘之賦,其地千成者,以成出一乘,千乘故千成。
云居地方三百一十六里,有畸者,以方百里者一,為方十里者百,方三百里者,三三而九,則為方百里者九,合成方十里者,九百得九百乘也,計千乘猶少百乘。方百里者一也,又以此方百里者,一六分破之,每分得廣十六里,長百里。引而接之,

則長六百里,廣十六里也。半折之,各長三百里,將埤前三百里、南西兩邊是方三百一十六里也,然西南角猶缺方十六里者一也。方十六里者一,為方一里者二百五十六,然向割方百里者,為六分,余方一里者四百。今以方一里者二百五十六埤,西南角猶余方一里者一百四十四。又復(fù)破而埤三百一十六里,兩邊則每邊不復(fù)得半里。故云三百一十六里有畸也。
云唯公侯之封乃能容之者,案周禮大司徒云,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諸子之地,封疆之地方二百里;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此千乘之國,居地方三百一十六里有畸,伯、子、男自方三百而下,則莫能容之,故云唯公侯之封乃能容之。
云雖大國之賦亦不是過焉者,坊記云,制國不過千乘,然則地雖廣大,以千乘為限,故云雖大國之賦亦不是過焉。
司馬法兵車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計千乘有七萬五千人,則是六軍矣。周禮大司馬序官,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魯頌閟宮云,公車千乘。明堂位云,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車千乘。及坊記與此文皆與周禮不合者,

禮天子六軍出自六鄉(xiāng),萬二千五百家為鄉(xiāng),萬二千五百人為軍。地官小司徒云,凡起徒役,無過,家一人。是家出一人,鄉(xiāng)為一軍,此則出軍之常也。天子六軍既出六鄉(xiāng),則諸侯三軍出自三鄉(xiāng)。閟宮云,公徒三萬者,謂鄉(xiāng)之所出非千乘之眾也。千乘者,自謂計地出兵,非彼三軍之車也,二者不同,故數(shù)不相合,所以必有二法者。圣王治國,安不忘危,故令所在皆有出軍之制。若從王伯之命,則依國之大小出三軍、二軍、一軍也。若其前敵不服,用兵未已,則盡其境內(nèi)皆使從軍,故復(fù)有此計地出軍之法。但鄉(xiāng)之出軍是正,故家出一人,計地所出則非常,故成出一車,以其非常故優(yōu)之也。
包曰道治也者,以治國之法,不惟政教而已。下云道之以德,謂道德,故易之。但云道治也。
云千乘之國百里之國也者,謂夏之公侯、殷周上公之國也。
云古者井田方里為井者,孟子云,方里而井,井九百畝是也。
云十井為乘百里之國適千乘也者,此包以古之大國不過百里,以百里賦千乘。故計之每十井為一乘,是方一里者,十為一乘,則方一里者,百為十乘。開方之法,方百里者一,為方十里者百。每方十里者一,為方一里者百,其賦十乘。方十里者百,則其賦千乘。

地與乘數(shù)商相當(dāng),故曰適千乘也。
云融依周禮包依王制孟子者,馬融依周禮大司徒文,以為諸公之地方五百里、侯四百里以下也。包依王制云,凡四海之內(nèi)九州,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國三十,七十里之國六十,五十里之國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國也。又孟子云,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之制,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包氏據(jù)此以為大國不過百里,不信周禮有方五百里、四百里之封也。馬氏言名,包氏不言名者,何氏避其父名也。
云義疑故兩存焉者,以周禮者,周公致太平之書,為一代大典。王制者,漢文帝令博士所作。孟子者,鄒人也,名軻,師孔子之孫子思,治儒術(shù)之道,著書七篇,亦命世亞圣之大才也。今馬氏、包氏各以為,據(jù)難以質(zhì)其是非,莫敢去取于義,有疑,故兩存其說也。
包曰作使至農(nóng)務(wù)。
正義曰,云作使民必以其時者,謂筑都邑城郭也。以都邑者,人之聚也,國家之藩衛(wèi),百姓之保障,不固則敗,不修則壞,故雖不臨寇,必于農(nóng)隙備其守御,無妨農(nóng)務(wù)。春秋莊二十九年左氏傳曰,凡土功,龍見而畢,務(wù)戒事也。注云,謂今九月,周十一月,龍星角亢,晨見東方,三務(wù)始畢,戒民以土功事火見而致用。

注云,大火心星次角亢見者。致筑作之物,水昏正而裁。注云,謂今十月,定星昏而中。于是樹板干而興作,日至而畢。注云,日南至,微陽始動,故土功息。若其門、戶、道、橋、城、郭、墻漸有損壞,則特隨壞時修之。故僖二十年左傳曰,凡啟塞從時是也。王制云,用民之力,歲不過三日。周禮均人職云,凡均力政以歲,上下豐年,則公旬用三日焉,中年則公旬用二日焉,無年則公旬用一日焉。是皆重民之力,而不妨奪農(nóng)務(wù)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