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風(fēng)流人物(合13集)蘇軾 李白 王安石 李清照

從不同的角度看王安石,不能說截然不同,但差別是不小的。
首先是作為一個有家庭的普通人王安石,王安石與家人的感情十分要好,在弟妹中尤其與四弟安國的關(guān)系更加親厚。即使后來安國反對新法,也沒有影響到他們的兄弟情誼。作為父親的王安石很愛自己的孩子,王安石在鄞縣時,他的妻子誕下一女,取名為鄞女,鄞女聰慧可愛,夫婦二人愛如珍寶,可惜幾個月就不幸夭折,王安石親筆寫下了《鄞女墓志銘》,鄞縣任滿離開時,他還寫了一首《別鄞女》。
其次是作為改革家的王安石,王安石別稱拗相公,從這個稱呼中就大致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王安石的新法起源可以追溯到鄞縣時,王安石在鄞縣實施的一系列措施可以說是新法的雛形,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嘉祐三年王安石寫下了《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也稱萬言書。直到熙寧年間,神宗召見王安石,這場改革才拉開序幕。
然后是作為文學(xué)家的王安石,王安石的詩詞令歐陽修十分推崇。歐陽修曾經(jīng)想要把北宋文壇盟主的位置讓給王安石,但王安石志不在此,便寫了“他日若能窺孟子,終身何敢望韓公?”予以拒絕。他的文學(xué)成就不僅僅局限于詩詞歌賦,王安石對儒釋道三教的了解都頗深,此外在變法期間,他還改革科舉,撰寫了《三經(jīng)新義》,晚年退居江寧時,撰寫《字說》,在當(dāng)時讀書人間產(chǎn)生了極大的反響。
王安石此人,少時便立下志向,他后來寫詩是回憶道“材疏命賤不自揣,欲與稷契遐相?!奔词故呛髞頌榱损B(yǎng)活家庭不得不出仕時,他也沒有忘記初心;即使是后來登廟堂之高,行改革新法,遭眾叛親離時,他亦沒有忘記。
比起早年的王安石,晚年退休后的王荊公似乎更有親和力。在江寧時,許多學(xué)子慕名千里迢迢登門拜訪,更與許多好友重歸于好。比較值得說一下的就是蘇軾與王安石,早年王安石與蘇軾政見不合,以至于蘇軾自請離京,后來王安石卸任后,元豐年間烏臺詩案,王安石聽聞后上奏為蘇軾辯駁,元豐七年,蘇軾到江寧拜訪王安石,脫離了政治漩渦,相差了十余歲的兩個人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直到王安石去世后,蘇軾在西太一宮看到王安石的詩,他寫下了“從此歸耕劍外,何人送我池南。”
千年來對王安石的評價褒貶不一,但是“荊公德業(yè)存天地,身后是非憑誰論”。若是王安石本人看到了后人對他的評價,我想他并不會十分在意。
很喜歡崔銘先生說過的一句話“王安石是勇者,激流勇進(jìn),激流勇退,世罕其匹?!币虼嗽搅私馔醢彩驮匠缇?,也越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