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蔥帶你吃天下”——武漢:一起品味來自火爐的美味!

出了長沙,今天小蔥帶大家走進(jìn)武漢,來見識一下這個火爐到底有多熱。
說到武漢很多一下子就會想到一個字“熱”,這個號稱中國四大火爐之一的城市果然名不虛傳,感覺這里就只有兩個季節(jié),夏天冬天。話說這樣一個大火爐會造就怎樣的美食文化呢。今天就跟小蔥一起探個究竟!
武漢,雖然熱但是由于這也是一個歷史文化名城,每年吸引無數(shù)海內(nèi)外游客的到來。
▼ 黃鶴樓

▼ 武漢長江大橋

▼ 武漢夜景

接下來,進(jìn)入正題一起來感受一下這里的美食文化吧!
熱干面

來武漢,首推的就是熱干面,熱干面是武漢人“過早”(吃早飯)不可或缺的品種。據(jù)說在解放初期,漢口長堤街有個賣湯面的人,有一天面沒賣完,他就把剩下的面攤在案板上,第二天將熟面條水里燙了幾下加上佐料后香氣四溢,引來人們爭相購買,于是漸漸傳開了。熱干面既不同于涼面,又不同于湯面,過冷和過油后,淋上芝麻醬、香油、香醋等配料,喜辣的還可以添加辣椒紅油,面條爽滑有筋道,醬汁香濃味美,整個色澤黃而油潤。其實(shí)每一家熱干面店的風(fēng)味都略有不同,但都很實(shí)惠。要屬蔡林記的熱干面名氣最大呢,它采用的芝麻醬是用黑芝麻磨成的。
豆皮

話說第一次看到這個真有點(diǎn)不知道是什么,不過味道不錯。豆皮常常作為早餐,在街頭巷尾各個攤位供應(yīng),也有一些餐廳會提供。豆皮的“豆”是脫殼綠豆,豆皮的“皮”是精制米漿,豆皮的餡是糯米,火力要剛剛好,煎出的豆皮外脆內(nèi)軟、油而不膩,形方而薄,色金而黃,吃起來香酥嫩脆。位于武漢市中山大道的“老通城”制作的豆皮有很好的口碑,戶部巷小吃街的豆皮也很不錯,但是不能代表豆皮的最高水平。
武昌魚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毛澤東的這句詞句使得武昌魚聲名在外。來到武漢怎能不吃武昌魚。武昌魚的烹飪方法有許多種,油燜、紅燒、花釀等等,清蒸最佳。選用鮮活樊口魴魚,清蒸時輔以火腿、冬菇、冬筍和雞湯,上籠清蒸,嚴(yán)格控制火候,使之恰到好處。成品魚形完整、色白明亮、晶瑩似玉,魚身綴以紅、白、黑配料,顏色非常好看。肉質(zhì)細(xì)嫩,吃起來還有濃濃的香味撲鼻。
燒梅

武漢的燒梅就是江浙一帶所稱的“燒賣”。非常薄的面皮里面裹著糯米、香菇碎丁、肉末等,放有黑胡椒,封口時捏出一個相撞,然后蒸熟。有一點(diǎn)點(diǎn)的辣味,絕對香、滑。一般考慮到夏天不能吃的太過油膩,餡里的肥肉會少放一些。
歡喜坨

這個其實(shí)很多地方都有,推薦的理由很簡單,名字聽著喜慶。又叫做喜團(tuán)、麻湯圓、麻雞蛋,還有個更雅的名字叫“麻圓”,并以這個名稱入選“中國名點(diǎn)”。是早點(diǎn)的一種,糯米粉滾成圓團(tuán),上面覆上一層芝麻,炸熟后外脆內(nèi)軟,金黃圓潤,趁熱吃,感受到糖汁四溢,麻仁香濃。
糊米酒

武漢的平價特色小吃。有米酒和小小的湯圓,酸酸甜甜,粘而不膩。做法不止一種,各地之間略有差異。比較常見的是將藕粉先用開水調(diào)成糊狀,在鍋里放入紅棗、糖桂花和甜酒糟煮開,再將藕粉滿滿倒入其中攪拌至透明狀即可。
面窩

面窩是武漢人過早的必吃食物。用黃豆和滋耙磨成漿,和灰面和勻,然后放在一個大勺子上,中間留一個洞,在鍋里炸至金黃色后撈起撒鹽、芝麻等即可。很可愛的圓圈圈,厚處松軟,薄處酥脆,含有蔥、姜、芝麻香,很有味道。
鮮魚糊湯粉

歷史悠久的武漢特色小吃,糊湯粉的湯汁,是用野生的小鯽魚熬制成的。把魚洗凈放在文火上熬,等到魚肉熬得不見形,魚骨幾乎溶化,精華全部融于湯里便可。用來做糊湯粉的米粉是用秈稻米磨成漿而成,比一般吃的米粉更細(xì),口感也更加爽滑,味鮮汁濃,回味帶點(diǎn)清甜。一般搭配著油條吃,冬天吃更是滿血復(fù)活啊。
武漢,作為火爐果然名不虛傳,怎能叫一個熱字了得,不過也就是在熱,造就了這里不一樣的飲食文化,也造就了這里得天獨(dú)厚的飲食特點(diǎn)。
有機(jī)會,吃貨們一定不要錯過這里哦——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