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
春秋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
歷史戰(zhàn)爭
發(fā)布時間: 17-08-14|0:03
歷史領域創(chuàng)作者
司馬遷在《史記 太史公自序》里面有關于一句描述春秋時期的話,其原文如下(春秋)“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shù)。”這里面說的是在春秋時期被弒殺的君主多達三十六名,被滅亡的國家有五十二個,其中那些丟掉封地的諸侯更是不可勝數(shù)。那么為什么在春秋時期會發(fā)生這么多次弒君事件呢?這些僅僅是偶然事件嗎?

其實我們說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過渡期,當時天下的共主名義上還是周天子,但是實際上當時各國諸侯國都是一個獨立的國家,這個時期被我們稱之為“禮樂崩壞”的時代,這是因為周王室的衰弱導致的,天下那么多大大小小的國家失去了一個統(tǒng)一的領導人,由此可見那必然會引起暴亂的。在周王室強盛的時候,各個諸侯國的諸侯必須首先得到周天子的承認,他才能安然的成為一方諸侯,不過到了后來周王室衰弱之后各國的諸侯都是由其自己國家內(nèi)定或者由士大夫擁立了,這就說明了他們自己擁有了宗主權,這個雖然說是好事但也是禍亂開始的征兆。

以前按照周禮的規(guī)定,諸侯國的繼承人一般都是內(nèi)定好的,這周禮里有一套完整的諸侯繼承系統(tǒng)。后來隨著周王室的衰弱,能嚴格遵守周禮的國家也就沒有多少了,諸侯國君憑借著自己的喜好選定繼承人,士大夫們由此也分成了各派系,在當時由于爭奪君位而弒殺君主的事件著實不在少數(shù)。

除了上述說的周禮的衰落意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的諸侯權力是很不集中的,我們說在春秋時期天下是由個個諸侯國組成,而各個諸侯國里真正擁有權力的是各個士大夫,這些士大夫支配著整個諸侯國的經(jīng)濟和軍隊,所以嚴格來講每個士大夫都是小諸侯。由于當時的君權分散所以一個國家的諸侯往往要看一些有權勢的士大夫的臉色,這些士大夫可以輕易的換下國家的君主,影響國家的外交。可以說在一個國家在當時名義上的最高領導人是諸侯,實際上掌權的卻是這些士大夫們,由此也就可知為什么在當時會發(fā)生那么多的弒君事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