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的藝術(shù)
下面跟著就是說到處事了。 魯人為長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這是說魯國當時財政經(jīng)濟發(fā)生問題,魯國有一個人出任長府,這個“長府”相近于現(xiàn)代的財經(jīng)首長,不過不能完全和現(xiàn)在比?,F(xiàn)在財政經(jīng)濟是分開的,會計也是獨立的;過去所謂長府就是管錢的,包括了財政、經(jīng)濟,國稅局乃至于審計部,這些業(yè)務都集中在一起。換句話說,是管如何收錢,如何用錢。魯國當時主管長府這個機構(gòu)的人,大概想對當時的制度有所改變。閔子騫說話了。他說,制度不要輕易變動,還是沿用現(xiàn)有制度,方法變一變就好了。如果變更制度,影響比較大,整個社會又要經(jīng)過一番波動,才能適合新的制度,不如用舊的制度。你看怎么樣? 這就是閔子騫說話的態(tài)度,很謙虛、很溫和、有禮貌,就是上面說的“訚訚如也”。他是一位社會賢達,始終不想出來做官,立場超然,所以他說了:“何必改作!”這一點很重要,我們先不講外國,研究中國歷史,不論社會結(jié)構(gòu),或者政治制度,政治結(jié)構(gòu)形態(tài),如果一下子把它完全改過來,在當時幾乎沒有可以成功的先例。這就是《易經(jīng)》的道理。天下的事只有漸變,沒有突變,突變要出毛病的。這是政治哲學的大道理,研究起來也很麻煩。因此閔子騫當時不主張一時變制度,否則突變的結(jié)果,社會要出問題,所以他在客氣話以后,下一個結(jié)論“何必改作”,這是閔子騫在政治上提出了一個重大的意見。后來傳到他老師孔子那里,于是孔子說:“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這里的“夫人”不是太太,“夫”是起語的語助詞,話還沒有說出來,先發(fā)的聲音。孔子認為閔子騫“訚訚如也”,平常老老實實,不大說話的,但是這次他為了國家的利益,大眾的利益,他說話了,而且,說得很有意義,很對!他一說話,就把握住重點。這是贊賞閔子騫。但是,我們不要僅看做是孔子稱贊閔子騫的話,而把“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這八個字輕易放過,這也是我們要學的,當處大事的時候,不要亂說,要說就“言必有中”,像射箭打靶一樣,一箭出去就中紅心,說到要點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