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幸之助:成長的5項修煉
精益生產管理

作者?|?稻盛和夫?鄭義林??
內容來源:本文摘編自機械工業(yè)出版社華章分社書籍《攀登者:松下幸之助的經營哲學》,鄭義林?著?
一、持之以恒,直至成功
“經營者若常心懷大志,竭力而為當為之事,則無論遭遇怎樣的困難,都必有解決之路。經營成功之要諦,在于持之以恒直至成功。”——松下幸之助?1982年4月,在一次分享會上,松下幸之助說:“時至今日,我已將近90歲,見到過各種各樣的人。這些人中有很多人生意做到一半就另起爐灶,改行做其他,甚至一兩年就換一個行業(yè)。這樣的人也有成功者,但多數都失敗了。就個人的觀察,輕易改變初衷者,最終失敗的居多。”?松下幸之助60多年的經營總結,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從頭到尾專注做好一件事,看似困難,但它的效率卻是最高的。?經常有人對松下幸之助說:“松下先生您的事業(yè)真的是無比順利,松下電器取得了巨大成就啊。”?每次聽到這樣的贊美,松下幸之助總是會陷入沉思,久久不出聲,他的心里喜憂參半。?松下幸之助說:“真實情況是問題到處都是,這就是經營的真相,也是人生的真相。”?企業(yè)的問題伴隨著企業(yè)而生,只要企業(yè)還在,問題和困難就不會消失。當我們談到企業(yè)的經營者時,無論在哪,他一定都是最為操心的人。企業(yè)經營者不能沒有憂患意識。?隨著松下電器的發(fā)展壯大,松下幸之助先后辭去了總經理和董事長職務,后來只擔任企業(yè)顧問。但因為松下幸之助是企業(yè)的創(chuàng)始人,所以他也是任期為“終身的”經營者。?松下幸之助說:“放心不下就是我的命運,也是我作為創(chuàng)業(yè)者的宿命。如此想來,我的憂患意識已成為我生存的價值。若是我認為自己已經沒有任何可憂患之事,一切無比順利和放心,那我的生存價值也就沒有了。”?雖然擔憂的事情很多,但換個思路來看,正是因為有了憂患意識,經營者才有了生存的價值。?任正非是中國企業(yè)界中極其具有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的一位企業(yè)家。在1992年,華為營收額突破1億元,這時候華為內部開了一次員工大會,當時任正非講了一句話:“很慶幸,我們終于活了下來。”或許這句話的深義只有經歷了那個時代創(chuàng)業(yè)艱辛的人才能體會得到,這背后蘊藏著多少酸甜苦辣。?1998年,世界遭遇互聯網的寒冬,那時任正非寫了一篇文章叫《華為的冬天》。在這篇文章里面說到,這10年以來,任正非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所取得的成功視而不見。我們不難看到任正非骨子里那種危機和憂患意識是多么強烈。?當華為已然成為全球移動通信領域巨頭時,我們卻看不到任正非有一絲絲驕傲的影子,他經常在內部提道:“華為已經進入了一個無人區(qū),前面有可能是萬丈深淵,稍有不慎就會跌進去,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中國的古老哲學“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應該成為每一位經營者時刻銘記的格言。人有憂患意識才是人生的價值所在,也即所謂的“生于憂患”。假如一切都順風順水,人生的價值就體現不出。所以,人生的價值必須靠自己創(chuàng)造。
?二、發(fā)自內心的信念與熱忱
“經營者唯有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腳走路,方能贏得他人的共鳴,凝聚一切智慧與力量,收獲優(yōu)良成果。”——松下幸之助
?諸事以熱忱為本。有了熱忱,你就連睡覺的時候腦子里都不停地想著事情。松下電器創(chuàng)立之初,近百個產品幾乎都是松下幸之助琢磨制造出來的。?松下幸之助回憶說,那時吃飯、睡覺、走路,都在想著產品的事,即使在睡覺的時候,也要在枕頭邊放上鉛筆和紙,如果想起了什么就趕緊記下來。?松下幸之助說:“那時候,我無時無刻不在思考著企業(yè)的生存與發(fā)展,我腦子里24小時都在想著工作。然后,我驚奇地發(fā)現在我的腦海里浮現出各種各樣新的想法與創(chuàng)意。”?熱忱之心源于改變現狀的使命感。那些認為現狀一切很好的人,是不會生發(fā)熱忱之心和使命感的。如果精神上沒有必須改變現狀的緊迫感,就產生不了熱忱之心和使命感。?松下幸之助說:“我始終相信,一件事是否正確或這件事的真正價值,如果整個社會都搞不明白的時候,就要根據自己的信念來行事,如果你認為這是必須做的事情就堅持做下去,終有一天會得到他人和社會的認可。”?如果你有“如果不做,明日必定死掉”的心態(tài)來驅使自己,在事業(yè)上就一定能夠有所成就。
人只有把自己逼到進退維谷時,才能爆發(fā)出最強大的力量。一旦大家陷入絕境,需要團結一致去共同完成一件事的時候,所能達到的那種力量是能撼動天地的。?當美國政府將華為列入管制名單,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企業(yè),在步入世界科技舞臺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這些都倒逼中國各大企業(yè)突破技術封鎖,加快自主知識產權和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的建設。?從華為的“遭遇”得出的啟示是:中國不可能買來“現代化”,關鍵技術、核心裝備必須依靠中國企業(yè)自主創(chuàng)新,才能打造核心競爭力。?中國的計算機產業(yè)起步晚于發(fā)達國家,為了節(jié)省研發(fā)成本和投入,中國的第一批計算機企業(yè)大都選擇進口國外芯片來做核心芯片,而非自主研發(fā),這就造成了后期中國的芯片技術受限于國外的局面。?美國的禁令讓華為“極限生存的假設成為現實”,這預示著華為對此已做過未雨綢繆的準備,經歷了漫長10年打造的華為海思半導體,將繼續(xù)為華為提供芯片支持。?華為海思前身為華為集成電路設計中心,2004年,華為創(chuàng)始人任正非找到現在的海思總裁何庭波,讓其研發(fā)芯片,以減少對美國芯片的依賴。
這準備一做就是10余年,過程中經歷了無數外界的質疑和非議,但何庭波仍舊堅持研發(fā),任正非也一直支持著她,為其提供研發(fā)資金,到了2013年,華為海思才終于實現盈利,其自主研發(fā)的手機麒麟芯片甚至能夠趕上行業(yè)龍頭高通的產品。?華為之所以有底氣面對大國的芯片斷供,正式走向科技自立之路,很大程度是因為華為海思這10余年來,忍受著孤獨和艱辛,始終堅持自主創(chuàng)新和研發(fā)。?當然,中國企業(yè)芯片自主研發(fā)之路還很長很長,目前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們終歸會迎來中國企業(yè)自主自立的時代。?當美國以一個國家之力來沖擊華為的時候,任正非說的一段話令人非常感慨,他說他覺得美國的這個壓力和沖擊,反而令他比較高興。
原來他擔心華為19萬員工已經懈怠,正找不到好的解決方法時,美國高度施壓華為,這19萬員工開始同仇敵愾,組織的戰(zhàn)斗力全部顯現出來了。
三、研修萬物,尊視萬物
“所見所聞皆學問,將一切的體驗都當作研修而發(fā)奮,方有真正進步。留心觀察,萬物皆可為我師。”——松下幸之助?松下幸之助曾向青年員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大風吹過,松樹會動,松樹因何而動?”?有員工回答說:“因風而動,風的作用。”
又有員工回答說:“不僅限于風,如果有某種力的作用,樹就會動。”
再有員工回答說:“為了風,樹在動。”?轉眼間,同一問題出現了三種不同答案,視角不同,認知也不同。?用心觀察,而后尋問。這將會出現多個不同答案,不同的人對同一問題也會有多種不同的認知。?在松下政經塾,每位學員被要求每天要開展30分鐘的“大掃除”,這是一項最基本的工作。在完成這項工作的過程中,有的人僅僅流于形式,以應付的心態(tài)去做,而有的人則滿懷熱情,全身心投入地把它做好。?松下幸之助說:“這項清掃工作看似簡單乏味,卻可以看出每位學員的修為和潛質。只要你全身心投入,把最基本的事情做好,即使在做掃除的過程,也能領悟出偉大的經營真諦。”?只要我們認真工作,在工作過程中,我們甚至還會收獲新的發(fā)現。即使是掃地這樣看似不能再簡單的事,也是講究技巧和方法的。在清掃的過程中,你會發(fā)現還有很多種更省時省力的清掃方法。?而如果只是抱著差不多就行的敷衍態(tài)度去做,那你只能是單純的掃地工。如此尋常的工作,拉開10年、20年的時間,人與人之間就能拉開相當大的差距。這就是“掃除”的哲學或稱為“掃除”的智慧。?無論你的業(yè)績有多好,事業(yè)發(fā)展多么順利,歸根到底,只有認認真真把最基本的事情做好才能取得成功。企業(yè)最終是由人來推動向前發(fā)展的,因此每一位員工的基本素養(yǎng)對企業(yè)都極為重要。?松下幸之助9歲去火盆店做學徒,受到嚴格的訓練。早晨很早就起床,洗完臉就去清掃左鄰右舍的過道,但由于掃地的方法不當,經常受到批評。于是他就去向這方面做得好的人請教如何鞠躬、如何與人打招呼等禮儀規(guī)范。?“他們教導我,見面要說‘你好,天氣不錯啊’等許多說話、做事的基本禮儀規(guī)范,還要求我在最后一定要行鞠躬禮后才能離開。”松下幸之助回憶說。?這些事情看似與業(yè)績無關,但它卻是做人的基本素養(yǎng),從育人的角度來講是非常重要的。?做企業(yè)經營,需要從那些極其簡單的事情做起。比如說辦公室的布置、清潔問題,員工的基本素養(yǎng)、禮儀和待客之道,這些事情做好了,企業(yè)必然會取得進步。
成為經營者的時候你就會明白,其實越是簡單的事情越難辦好。一事成則萬事成,把基本的事情做好就對了。
?
四、先知先覺,敢為天下先
“經營者,不因循守舊,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的態(tài)勢里,要有成為行業(yè)引領者的理想和追求。唯有時代的先驅者,方能打開新的歷史之門。”——松下幸之助?今天的商業(yè)世界,市場競爭十分殘酷,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很輝煌的企業(yè)一夜之間崩塌。?松下幸之助認為在如此殘酷的競爭環(huán)境中生存,最重要的要訣是“快”,比別人慢一步,就可能被淘汰出局。?因此,企業(yè)前進要比別人快,撤退也要比別人快,新產品的推出要快,舊產品的更迭也要快,對競爭對手的了解要快,作出的反應也要快,要搶占市場先機,方能保持企業(yè)持續(xù)發(fā)展的競爭力。?松下電器有過慘敗的教訓。松下電器曾投入巨資改良出非常省電的真空管式收音機,剛推出市場就大受歡迎,當時公司上下都非常樂觀,但好景不長,一年半時間不到,有競爭對手研發(fā)出的晶體管收音機面市了,這款產品比松下電器的更省電,價格更低,外觀也更精巧。?結局是松下電器的真空管收音機慘敗,松下電器對于產品改良的巨額投入和生產設備全部泡湯,公司蒙受了巨大的損失。
松下幸之助總結說,“當同行業(yè)推出什么新產品時,我們就要在同一時間推出更新的產品,否則就會成為失敗者”。?快人一步是保持自身競爭力的一大要點,但如何提升競爭力,還是要靠更為先進的技術。
松下幸之助非常重視在技術上的研發(fā)投入,很早就成立了松下電器技術研發(fā)部,明確宗旨:為松下電器持續(xù)研發(fā)新產品和新機器設備,通過持續(xù)不斷技術提升,改良公司產品,確保新產品的推出能快人一步。?“二戰(zhàn)”結束后,松下電器“重新開業(yè)”。松下幸之助更清醒地認識到,要以謙虛的態(tài)度多向歐美國家學習新知識、新技術。于是,他走出日本,到技術更發(fā)達的歐美國家參觀考察。?松下幸之助主要考察的是美國,后來再從美國轉向歐洲,這些國家的大企業(yè)技術之精良、設備之先進,讓松下幸之助感到無地自容,他突然感覺自己以前是個拙劣的模仿者,落后到自己都不知道。?給他印象最深刻的是美國一家工廠的設備更新速度。第一次考察的時候,這家工廠的干電池生產設備是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然而過了不到半年,當松下幸之助再次考察這家工廠時,那臺設備已經成為這家工廠最老式的機器了。?之后,松下幸之助考察了荷蘭的飛利浦公司,這次考察也最終決定了松下電器與飛利浦的合作。飛利浦最吸引松下幸之助的地方,是它擁有龐大而實力雄厚的科研隊伍。飛利浦設有研究院,共有人員3000人,而且大多數是優(yōu)秀的高級人才,其中還有獲過諾貝爾獎的,研究院已有多年的歷史,每年經費達上億美元。?這次考察的結果讓松下幸之助很不安,他回到日本后,暗暗下定決心:要想保持行業(yè)巨頭的地位,要生產出一流的產品,就必須要有最先進的技術,所以,松下電器要么引進技術,要么合作。?后來,松下電器與飛利浦實現合作,當然,合作過程也有小插曲。飛利浦的技術援助費是銷售額的7%,遠高于美國公司的3%,而且條件還很苛刻,這讓松下幸之助很難接受。?但綜合比對后,松下幸之助認為與飛利浦的合作更合適,也更匹配。

這時,松下幸之助展現出超高的談判智慧,他對飛利浦公司說:“如果與我簽約,你們將獲得巨大的成功,這將是此前與你們簽約的任何一家公司所無法比擬的。松下電器的經營指導是有價值的,有鑒于此,我提議松下電器提3%的經營指導費,飛利浦收4.5%的技術援助費,怎么樣?”?提案一出,飛利浦的人大吃一驚,他們從來沒有聽說過什么經營指導費。然而,在松下幸之助的細致解說及智慧的說服下,飛利浦最終接受了方案。雙方共同成立松下電子工業(yè)公司,并取得了經營合作上的巨大成功。?在松下電器的發(fā)展歷程中,引進技術及合作經營大大提升了松下電器的技術水平和核心競爭力,但松下幸之助始終認為自主研發(fā)十分重要。他對部下說:“如果沒有自主研發(fā),只想依賴別人的技術,我們就永遠不可能做行業(yè)先驅。”?正是因為松下幸之助如此重視技術的引進和自身的實際研究創(chuàng)新,增強自身競爭力,松下電器才能一直保持良好的發(fā)展勢頭,這為日后松下電器成為國際性的電器巨頭奠定了扎實的基礎。?松下幸之助曾經說過,經營者應該做到先知先覺,立志成為行業(yè)最先的倡導者,這一志向將會開辟新的道路。?2018年,松下電器創(chuàng)立100周年,松下電器中國公司在官網上寫著:“百年歷程,松下守諾前行;時代更迭,我們不忘初心;下一個百年,我們繼續(xù)開拓創(chuàng)新,以‘更新生活’為發(fā)展愿景,譜寫新華章。”?在世界商業(yè)史上,能活過百年的企業(yè)并不多,那些活過百年且保持創(chuàng)新,引領行業(yè)發(fā)展的企業(yè)更是鳳毛麟角。百年前,松下幸之助創(chuàng)辦松下電器的時候,將創(chuàng)新基因融入企業(yè)文化當中,使其年過百歲,今天看來它依然煥發(fā)出青春的活力。
?五、不受情緒羈絆,常懷感恩之心
“人才濟濟確是企業(yè)之幸,但不和則不能取得成果。唯有常懷感恩之心,相互協(xié)作與信賴,方能實現真正的發(fā)展。”——松下幸之助?丹麥作家吉勒魯普說:“我敢做……我是自己的主人。”?人的心可以做到伸縮自如,它既可以使你對曾經憤恨的事情生出感恩之心,也可以令你對現階段美好的狀態(tài)生出抱怨等各種負面情緒。因此,如何管控自己的心態(tài)是非常重要的,身為領導者如果不能駕馭自己,就更別談領導他人。?有人曾問松下幸之助:“從您小學輟學,離開和歌山縣那時起的故事,我們一直都在聆聽,但是,在漫長的人生當中,您覺得最快樂的事情是什么?”?松下幸之助答:“我在當學徒時第一次拿到工資的時候。”?又有人問松下幸之助:“您有覺得特別悲傷的事情嗎?”?松下幸之助答:“那倒沒有,不大覺得。不過,我也是普通人,所以別人普遍感到悲傷的事情,我也會感到悲傷的。但即便很悲傷,我也不會使自己深陷其中。如果受其羈絆,在悲傷或遺憾的情緒中無法自拔,那就是浪費生命。”?松下先生想告訴我們的是,悲傷或遺憾的事情誰都會遇見,但不應執(zhí)著于此。我們如果受其羈絆,則是對生命的浪費。?

相比于請別人來觀察,不如自己來觀察自己。自己的缺點與不足由自己來發(fā)現,學會審視自己是非常重要的。?有一個方法可以試著審視自己:假想你本人從身體內走到外面來,而從身體內走出來的你,觀察現實存在的你。
通過這樣換位觀察,你可以更清晰地認識自己。這時你會感嘆:“我知道我自己的缺點了,原來我是這樣的人。”“我要趕緊回去把自己這個壞毛病改掉。”?這和從外面看自己建造的房子,改造那些不完善的地方是一樣的道理。房子建好了,要走到外面去看看,如果發(fā)現這個屋檐太低了,就會把屋檐再往上提一提。即使是自己建的房子,如果不走到外面去看也看不出問題。?實際上,人是不能從身體內走到身體外面來的,所以,很難做到仔細觀察自己。每個人都能對自己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也只是很有限的程度。審視自己的另一方法是不斷地自問自答。?中國古話“以和為貴”,沒有“和”就產生不了強大的力量。在企業(yè)經營當中,“和”是團隊協(xié)作,是共生關系。
?如何協(xié)作?
首先要彼此真心誠意相互服務,要有服務之心。因為這一心境是連接彼此之間的紐帶,心在一起了,產生的力量往往超出你的想象。?接著,彼此間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共同成長。身為領導者,在對待部下、后輩和學生們時,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教育,還不要忘記,作為普通的個人與他們交往、交流和相互學習。?松下幸之助從不認為松下電器的成功是他自身的能力與努力造就的。他有句口頭禪:“今天,公司能取得成功,并得到社會的高度評價,是因為我的身邊聚集了許多好人。”?“人們常對我說,松下先生,您取得了成功,真了不起。我也經常被問起成功的原因,但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成功。我遇到了好的部下和支持我的客戶,上天也對我厚愛有加。今天我之所以能獲得成功,全仰仗我的部下、客戶和社會。這就是我成功的原因,這一切都值得感謝。”?松下幸之助所締造的企業(yè)文化是一種感恩的文化,是一種團結協(xié)作的文化。1978年,松下電器創(chuàng)業(yè)60周年,1萬多名松下電器的干部員工出席紀念大會。儀式在莊嚴肅穆的氛圍中進行。?最后,由松下幸之助發(fā)表講話,那次講話的時間并不長,但所有列席的干部們都感動到熱淚盈眶。松下幸之助是這樣結束發(fā)言的:?“60歲稱為花甲之年,人到了這個年齡,就回到原點,從頭開始。在60年前由3個人開創(chuàng)的公司發(fā)展到今天,公司也將回歸起點,10萬人開始重新啟程。下一個60年到來時,我已與世長辭,你們可能也不在人世了,但公司一定會發(fā)展得更為壯大,超出我們的想象。從這個角度而言,我想向在這60年間無限付出的各位同仁表達由衷的謝意。”?會場瞬時變得有些異樣,到會者全體起立,有的人興奮得滿面通紅,有的人任由眼淚流淌,掌聲久久不能平息。?有人稱松下幸之助為“最會經營人心的創(chuàng)業(yè)者”,我并不這么認為。松下先生所有的感恩行為,是他發(fā)自內心的真實想法,他一生認為自己是凡人,所取得的所有成就,都得益于員工、客戶和社會的支持。?因而,在松下幸之助一生的經營當中,最大的理想是探索如何讓人們的生活更加幸福,讓社會繁榮。正所謂“心存感謝、知恩圖報”的經營理想。
版權申明:精益爭霸尊重版權并感謝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與創(chuàng)作;如文章視頻、圖片等涉及版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將根據提供的證明材料確認版權并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