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jīng)的由來,印第安人的祖先竟是中國人
山海經(jīng)既是一部世人不甚了解,又讓世人津津樂道的天下奇書,包含了荒誕不經(jīng)、怪力亂神的神話傳說。其中最著名的有故宮怒撞不周山、女媧補天、皇帝大戰(zhàn)蚩尤、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而這些神話傳說又常常不能被世人所理解,甚至是被誤解。

山海經(jīng)全書現(xiàn)存18篇,分為山經(jīng)五篇、海外經(jīng)四篇、海內(nèi)經(jīng)五篇和荒經(jīng)四篇,共三萬兩千余字,記載了100。多個邦國,500多座山,300水稻,書中對于動物的記載就有近300種之多。說到這里,有人不禁要問,這么龐雜的中國古代百科全書,其作者是誰?又是什么時候所著?這還要從6000多年前的一場驚天動地的戰(zhàn)爭說起。上古三皇女媧氏、伏羲氏、神農(nóng)氏政權(quán)依次更替,到了神農(nóng)氏第八代炎帝時,各路諸侯相互侵伐作亂,怎奈炎帝勢力衰微,已無力平叛,又到了政權(quán)更替的時候了。于是皇帝趁勢起兵,討伐作亂的諸侯,使眾諸侯兵符皇帝也成為了天下共主??纱藭r的炎帝自然不甘心將帝位讓與皇帝,遂與皇帝開戰(zhàn),最終炎帝戰(zhàn)敗,皇帝也正式取得地位。但眾諸侯當中,只有蚩尤最為強勢,仍然為禍百姓,發(fā)動叛亂。不肯臣服于皇帝??尚薜赖幕实凵詯勖瘢幌氚l(fā)動戰(zhàn)爭殃及百姓,屢勸蚩尤休戰(zhàn),

可蚩尤不聽勸告,屢犯邊界。于是在公元前4500年前后,心有不甘的炎帝后裔夸父幫助蚩尤與皇帝決戰(zhàn)。當時的戰(zhàn)爭規(guī)模并不是很大,皇帝的兵力不足2000人。而蚩尤的兵力遠超皇帝,而且他的兵將也異常威猛,那一場戰(zhàn)爭就猶如封神演義中描述的一般,真可謂是驚天地泣鬼神。雖然皇帝的兵力遠不及蚩尤聯(lián)軍,但還是以皇帝的勝利而告終,最終蚩尤戰(zhàn)死沙場。蚩尤是與夸父氏族人一路潰逃,夸父為了掩護族人撤退,奮勇斷后,最終亦被斬殺。喋血關(guān)愛。二是夸父繼續(xù)率族人向東地區(qū)。渭河地區(qū)多年以后,隨著族人的人口不斷遞增,生產(chǎn)資料和生存空間都已不足,需要分流。
按照當今地球的方位和自轉(zhuǎn)方向,既任夸父,又率一部分族人向北向東遷移,先后到達了貝加爾湖和黑龍江地區(qū),而后沿鄂霍茨克海到達堪察加半島,又越過白令海峽來到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在向東到達加拿大西海岸。在北美洲落腳之后,一部分夸父族人繼續(xù)南下,經(jīng)中美洲抵達南美大陸。在數(shù)百年的遷徙過程中,數(shù)任夸父率族人追隨著他們信仰中的太陽,沿上述路線且住且行,在東北亞和美洲大陸建立了很多國家,并將文明的火種帶到了遙遠的美洲大陸。至此,北道愛斯基摩人、南道秘魯人都有夸父族的知足。

時至今日,很多東北亞的一些民族和美洲土著族人仍然信仰太陽神,那是他們的祖先流傳下來的信仰。這就是山海經(jīng)中記載的夸父追日的故事?,F(xiàn)本山海經(jīng)海外北經(jīng)中記載,夸父與日逐走入日。可遇得隱,隱于何謂何謂不足?北隱大澤謂至道可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其中北隱大澤位置道可而死,其實是繼任夸父率一部分族人在遷往貝加爾湖的途中,那一任夸父在半路上不幸去世。就在夸父一族與東北亞地區(qū)開拓家園之時,蚩尤氏和少昊氏族人也相繼來到東北亞地區(qū)。因蚩尤氏一族仍然不肯臣服于皇帝,先是遷到由北之鄉(xiāng),而后也來到了東北亞。少昊氏是太昊伏羲氏的一支,他們?yōu)榱送卣股婵臻g,也來到了東北亞。就這樣,蚩尤氏、少昊氏與夸父氏逐漸融合,并一同東遷進入北美洲,后又轉(zhuǎn)到南下。蚩尤氏一族遷到了北美州密西西比河流域,主要分布在田納西州、奧克拉荷馬州、堪薩斯州、密蘇里州、密西西比州等處。由于年代太過久遠,現(xiàn)今的印第安人不曾想到,他們的祖先其實是來自遙遠的中國。少昊氏一族則遷到了加利福尼亞南部和墨西哥北部,并在中美州建立了少昊西河國。
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記載東海之外,大賀少昊之國。少昊如地,顓項于此,棄其琴瑟。有甘山者,干水出焉,生甘淵。大賀就是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干水是指科羅拉多河,也稱甘淵或湯谷。少昊之國指的就是少昊西河國,又被稱為湯古,扶桑古時又稱扶桑國,就是現(xiàn)在的墨西哥。又是因為年代太過久遠的原因,我們現(xiàn)在對上古歷史的認知往往都是模糊和錯雜的。例如少昊并不是指具體的一個人,少昊與顓也并不是皇帝的后裔,而且也并非在中國稱帝古籍中記載的顓與共工之戰(zhàn),更是一個上古版本的關(guān)公戰(zhàn)秦瓊,單從時間上說。共工是生活的年代比顓須還要早六千余年。其實共工式就是傳說中的亞特蘭蒂斯人,他們屬白種人,金發(fā)碧眼。因為亞特蘭蒂斯人所信奉的神是海神波塞冬,一萬多年前的中國人稱其為水神共工,所以他們被稱為共工式。
歷史太繁雜了,要不是

親眼回看歷史,恐怕永遠都不能還原真實的歷史了。就這樣,人間政權(quán)興亡更替,2000多年并無大災,人類又發(fā)展到了一個較高的文明。然而,當歷史的車輪轉(zhuǎn)到了公元前2297年,當時正值堯帝在位61年一場空前可怕的全球性浩劫即將來臨。在大災難來臨之前,與我們相伴一載的月亮開始緩緩離開地球,而后逐漸加速。一直向太陽系外飛去。就在月亮無奈的離開后不久,一顆與地球大小相仿的大行星從外太陽系以閃電般的速度沖向地球。然而這顆大行星并沒有正面撞向地球,而是選擇了與地球擦肩而過。破空呼嘯聲中,尾巴中裹挾著剛剛從太陽系中俘獲的小行星,猶如火龍一般劃過地球。而兩顆大行星相互間的巨大牽扯力,使得地球凌空翻了一個大跟頭,南北兩極對調(diào),自轉(zhuǎn)方向也變成了自西向東。這顆來自外太陽系的大行星并沒有沖出太陽系,而是留在了太陽的身邊,我們現(xiàn)在稱其為金星。此時的人間天空仿佛爆裂一般,無數(shù)顆通紅的火球映紅了天際。發(fā)出巨大的聲響,紛紛砸向地面。在巴西西部,就有一則關(guān)于金星略地的古老傳說這樣說到,天宇爆裂,碎片砸了下來,砸爛了地上的東西,砸死了地上的生靈,天和地倒換了位置。正當人們驚。
魂未定之時,更可怕的浩劫已接踵而來。由于地球的翻滾引起海水的劇烈震蕩,南北兩極的冰帽已經(jīng)碎裂融化,滂沱的大雨和滔天的巨浪正席卷全球,人類文明幾乎都是被瞬間摧毀,地球已變成了沒有陸地的水球,海拔在兩千米以下的高山全部淹沒。暴雨足足傾瀉了40個晝夜,而洪水則肆虐了150天后才開始漸退。順水漂流的諾亞方舟終于停在了阿拉拉山上,直至第二年2月27日洪水退盡。在方舟里熬過了一年010天后,諾亞一家人終于走出了方舟,成為世上的幸存者。此時,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北美洲的洛基山脈、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和非洲的幾座高山上幸存者寥寥,他們的家園無不摧毀殆盡,所以人們不得不從頭做起,重建家園。但是幸存下來的人們大多是居住在高山上的不懂文字、缺乏教化的人,所以他們只能從原始社會開始發(fā)展。值得一提的是中南美洲的瑪雅幸存者們,他們和北美的印第安人都是被曬紅了的黃種人,但瑪雅人則是更為久遠的史前時期的蒙古移民,他們雖然重建了家園,可是瑪雅人的學問知識只在祭司階層中逆?zhèn)?,加之生產(chǎn)資料全部被毀,所以重建的瑪雅文明再也沒有昔日的輝煌啊。

更加令人痛惜的是,公元1526年一支西班牙探險隊來到瑪雅部落,好客的瑪雅人熱情地接待了這支探險隊??捎捎诂斞帕⒎ǖ娜招恼f與西班牙探險者所秉承的地心說相悖,于是那些違背教義、歇斯底里的宗教狂徒們紛紛將瑪雅祭司們置于火刑柱之上,成千上萬的瑪雅文化典籍也都被他們付之一炬,瑪雅文明就此終結(jié)。其實,地心說與日心說這兩種理論并不矛盾。地心說闡述的是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宇宙圍繞地球在轉(zhuǎn),而日心說的理論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zhuǎn),兩者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來闡述地球與宇宙的位置關(guān)系。當堅持日心說的布魯諾被燒死后,使得人們開始懷疑宗教,最后拋棄宗教,拋棄了對神的信仰。這正是因為當時政教合一的統(tǒng)治方式造成的。這也是宗教歷史上的污點,很不光彩,很不得人心的事情。
這次大洪水過后,與那些幾乎摧毀殆盡的文明相比,保留得相對完整的當屬埃及文明和中華文明了。生活在尼羅河流域的埃及人是幸運的,當時洪水并沒有從高處向下沖灌。而是從低處往上長。這使得很多埃及人得以生還,并把很多重大的事件記錄下來,保存在神廟里。另外不得不提的是比埃及文明更為古老的那幾座大金字塔,他們從當初的綠洲到現(xiàn)在的荒漠,不但飽受風雨,而且還歷經(jīng)大陸板塊的沉浮,又受到數(shù)次大洪水的沖擊,歷經(jīng)數(shù)千萬年而屹立不倒。承載著史前巨人的文明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得益于年亙千里的昆侖山,很多生活在昆侖山那一帶的炎黃子孫都幸運地活了下來。當時的中華種族和文化的中心是在哈薩克斯坦,是昆侖山那一帶,而生活在喜馬拉雅山上的中國人也同樣得以幸存,使得近萬年的中華文明得以延續(xù)至今。

大洪水之時,人們紛紛逃到昆侖山上,但是昆侖山并不十分適合人類居住,洪水過后,便遷移到了當時土地肥沃、水草豐美的新疆那一帶。隨著人口的遞增,一部分人又向東方的無人區(qū)開拓家園。近百年間,華夏人口不斷東遷,漸漸的文明盡毀,人畜晉亡的東方土地上逐漸又有了人煙和足跡。但是大洪水的余威尚存,水患成災,大禹遂率眾人通衢治水。他不但走遍了中華大地,而且還沿夸父一族的遷徙路線一路向東,途中備受景仰,最遠到達了美洲大陸。歷經(jīng)艱苦卓絕的13年治水,大禹終于平復水患,造福百姓。之后,大禹先作與共,又和博弈做山海經(jīng),將他們治水13年來所到之處和所見所聞一一記錄下來,傳之后世。山海經(jīng)所述地理范圍以昆侖山、中原大地、環(huán)太平洋圈為主,又收錄了更為遙遠的異域資訊。書中還記載了很多上古時期發(fā)生的真實歷史事件,但由于后世的不解與訛傳,到了今天就成了神話傳說。其實,山海經(jīng)記載了以兩次大洪水為界的三期人類文明,單就我們這一期的人類文明,加上諾亞洪水之前的上一期的人類文明而言,就有一萬多年的人類文明史,所以很多事情就連與和博弈都不是。很清楚,西漢劉秀重新教書時,將原來的32篇整理匯編為18篇。
他在上山海經(jīng)表中也明確寫明,予以博弈等人治水時,曾到過四海之外的絕育之國,也曾見過異域的水草禽獸與書類之人。山海經(jīng)在流傳過程中,既有散佚,又有增補,且多次被曾山唱改。因此,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山海經(jīng),作者非一人,成書亦非一時,那些漫長時代中遙遠的記憶代代相傳,必然會有模糊和錯雜兩大特點。因此,現(xiàn)本山海經(jīng)中錯訛之處在所難免,需要后人小心求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