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你的認知:鄭和艦隊是“現代鋼鐵巨輪”,使用“蒸汽機”動力運行
作者悟實老師
? ? ? ?拙文《鄭和不是“下西洋”,是“全球巡航”》(2019年12月24日發(fā)),指出目前課本上講的明朝“鄭和下西洋”路線圖實際上是唐朝“楊良瑤下西洋”圖,而鄭和是“全球巡航”,但其路線圖被銷毀了,這個“下西洋”的說法應該是后來篡改的。之后考慮到鄭和航船噸位太大,非古代木帆船結構能夠承載,必須是現代鋼結構架構;又考慮到船隊還需要完成繁雜的任務,必須準確控制船隊的航行線路和航速,這非古代人力、利用自然風力所能夠達到,必須配備機械動力;同時找到了明朝能夠冶煉高級鋼材和制造蒸汽機的線索,所以得出了《鄭和艦隊是“現代鋼鐵巨輪”,使用“蒸汽機”動力運行》的結論。雖然明朝科技資料在明朝后期和清朝被銷毀殆盡,但從流失海外的資料、民間遺漏逃過劫難幸存的少量資料,和近年來出土的文物可以證明,明朝具備制造鋼鐵巨輪和蒸汽機的能力。
提綱:
一、噸位之大,承創(chuàng)力之大,其龍骨非木料能夠承載
二、船隊任務要求之高,非人力、自然風力作為動力可及
三、明朝能夠制造蒸汽機的證據出現
四、明朝科技資料被毀殆盡
一、噸位之大,承創(chuàng)力之大,其龍骨非木料能夠承載
?
? ? ? ?鄭和船隊的噸位,經多方資料對比確認,最大的逾萬噸。網文《鄭和的寶船有多大?一艘能載2780人!》說,根據文獻記載,鄭和船隊的船只分為五種不同的型號,即寶船、戰(zhàn)船、坐船、馬船和糧船,其中寶船最大,馬船次之,糧船又次之,坐船又次之,戰(zhàn)船最小。據考證,明初寶船的制造數量多,規(guī)模之大,而且能夠短時間完成,令人難以想象。近代著名歷史學家梁啟超也說過:“鄭和本傳云,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容士卒二萬七千八百余人?!?/p>
? ? ?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航海寶船共63艘,最大的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現今長度為151.18米,寬61.6米。船有四層,船上9桅可掛12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百人才能啟航,一艘船可容納有千人?!睹魇贰け尽酚钟洠骸皩毚叽笕鐦牵准馍祥?,可容千人”。
? ? ? ?英國海軍領航員孟席斯說,按照中國史書記載,鄭和的中軍帳帥船“巨宗”長44丈、寬18丈,長寬之比不到三比一,這樣的尺寸和比例都史無前例;而且按照該尺寸推算,“巨宗”排水量將逾萬噸,而且已經接近目前西班牙或者泰國航空母艦的噸位了。
? ? ? ?不僅如此。有網友指出,鄭和船隊還裝備有武器,特別是大炮。加拿大東部路易斯堡是法國移民的重鎮(zhèn)和當地重要港口。據說這里曾經出土中國明朝大炮(不是歐洲人的,更不是所謂的“維京人”炮),但后來不知所終。
? ? ? ?英國歷史學家約翰·霍布森在《西方文明的東方起源》中說:“盡管15世紀早期威尼斯戰(zhàn)艦在歐洲是最先進的,但與同時期的中國戰(zhàn)艦相比黯然失色。最大的威尼斯艦只長150英尺、寬20英尺,與長500英尺、寬180英尺的最大的中國艦只相比相形見絀。此外,‘威尼斯戰(zhàn)艦是由弓箭手護衛(wèi),而中國的艦只則裝備了火藥武器、銅制和鐵制大炮、投射器、火藥和炮彈’?!保ɑ舨忌?,《西方文明的東方起源》,孫建黨譯,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下面引霍布森語為同一出處)

? ? ? ?且海上風浪無常,這會看似風平浪靜,可能突然就海浪滔天,元朝10余萬征日軍隊就葬身魚腹?!斗亲?:如何徹底證無古羅馬—條支、大秦、拂菻地望再考及大唐“龍朔體系”(系列之三)》指出,16世紀西班牙“無敵艦隊時依然沒有解決艦船動力的問題,其覆滅的很大原因就是接連遭遇了大西洋的風暴”。試問:鄭和船隊這樣的噸位,這樣的裝備,這樣的水程,世界上什么木料能夠做它的龍骨?
? ? ? ?中國冶鐵技術世界最早,公元前5世紀戰(zhàn)國時期就進入了鐵器時代。霍布森說,到一千年后的“公元5世紀時,中國人又發(fā)明了一種將鑄鐵和鍛鐵混合到一起煉鋼的‘合熔’方法”。《河清:魂兮歸來,重返中國!——<重返中國>叢書總序言》說,中國在宋代發(fā)生了一場工業(yè)奇跡和軍事技術的革命。中國的鋼鐵產量,甚至印度的鋼鐵產量長期領先歐洲。霍布森說:“1788年英國的鋼鐵產量,仍低于中國在1078年的水平。”但是,元朝還沒有建造和駕馭大型鋼鐵艦船的能力,所以元軍征日失敗了。當然,也有另外一個原因,蒙古人把所統(tǒng)治的人分四等,把智商最高、創(chuàng)造力最強的漢族人劃為最低等級,也影響了技術進步和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到明朝,又是漢人掌權,技術又取得巨大進步。那么,15世紀時中國鋼鐵產量又達到什么樣子呢?煉鋼技術又達到什么水平呢?造船技術達到什么水平?雖然資料被銷毀,但這時中國鍛造的精鋼應該能夠保證建造萬噸巨輪的龍骨了,這從最近一些研究發(fā)掘的資料中能夠顯示出來。既然如此,明朝就不可能用木料作萬噸巨輪的龍骨了。而鋼鐵龍骨巨輪,就是現代巨輪。因為現代巨輪還是鋼鐵制造嘛。
? ? ? ?霍布森說,公元5世紀時中國人發(fā)明的“合熔”煉鋼方法,“實際上就是1863年(法國人)馬丁和(英國人)西門子使用的煉鋼工藝”,“1845年時,(美國人威廉·)凱利曾把四名中國煉鋼技師帶回肯塔基,他從這些專家那里學習到了兩千多年前中國就在使用的一些煉鋼原理”。這就是說,西方是在19世紀中期才從中國人手里學會煉鋼,而一戰(zhàn)時西方建造的航母,噸位還很小,二戰(zhàn)時才達到2萬噸。實際上,應該這樣理解:中國明朝制造萬噸巨輪的技術,包括煉鋼技術,西方經過600年的學習,到20世紀初,終于消化掌握了。
?
二、船隊任務要求之高,非人力、自然風力作為動力可及
?
? ? ? ?鄭和航海的目的眾說紛紜,一說宣揚大明威德,《明史·鄭和傳》中記載:“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一說尋找建文帝,《明史·鄭和傳》中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蹤跡”;另有包抄帖木兒帝國、 掃蕩張士誠舊部、解決軍事復員問題、獲取海外朝貢、發(fā)展貿易緩解財政支出緊張等說法。
? ? ? ?鄭和航海規(guī)模龐大,實力雄厚,每次人數都在27000人以上。近一個世紀后西方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航海的人數,分別在90-150人之間。史載,1405年,明成祖朱棣命鄭和率船隊出使西洋,前后七次。鄭和船隊二三百艘船只,二三萬人眾,本質上就是現代國家的航母編隊,美國一個現代尼米茲級航母艦隊才三千來人,鄭和船隊相當于美國差不多十個航母艦隊,也就是美國目前全部服役的航母戰(zhàn)斗群。鄭和船隊武裝巡航,武器也先進,把日本倭寇、南海海盜全部掃平,保證了世界貿易順暢,給明政府帶來了豐厚的利潤,“百姓充實,府藏衍溢”,國家也更為強大。有史料稱鄭和航海使“貧民致富”,而奢侈品“國用充足”。
? ? ? ?根據中國海軍專業(yè)人員多年研究,鄭和船隊由舟師、兩棲部隊、儀仗隊三個序列編成。舟師就是現在的艦艇部隊,分為前營、后營、中營、左營、右營;兩棲部隊用于登陸行動;儀仗隊擔任近衛(wèi)和對外交往時的禮儀,莊嚴威武。
?? ? ? ?根據有關資料,鄭和航海的任務分五個部分:指揮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貿易部分、后勤保障部分和軍事護航部分。指揮部分是船隊的中樞,負責對航行、外交、貿易、作戰(zhàn)等進行決策。鄭和職務是欽差正使總兵太監(jiān),負責總決策。航海部分負責具體航海業(yè)務,包括修船、預測天氣等。外交貿易部分負責外交禮儀、貿易、聯絡翻譯等。后勤保障部分管理財務、后勤供應、起草文書、醫(yī)務服務等。軍事護航部分負責航行安全和軍事行動。船隊編制完善、組織嚴密,確保了航海行動的成功。實際上,還應該有一個地理測量部分,或者這個部分安排在后勤保障里邊。
? ? ? ?自1405年至1421年,鄭和船隊共進行了5次遠航。孟席斯說,鄭和船隊在第四次巡航時,已抵達過東非海岸的最南端。1421年至1423年的第六次遠航,鄭和船隊完成了發(fā)現美洲和環(huán)球航行的偉大壯舉,并繪制了完整的世界地圖。
? ? ? ?某些研究認為,鄭和的船隊第六次遠航于永樂十九年二月初二(1421年3月5日)開始不久,朝內發(fā)生重大變故,于是鄭和很快又神秘地于永樂十九年九月(1421年11月)?“中道取回”了。孟席斯認為,回航的并非全部船隊。鄭和下西洋的船隊從體制上一直有“大宗”、“分宗”之別,就是說在整個船隊是多分支船隊,出訪沿途各國也并非全船隊并發(fā)齊至,許多訪問都是由分支船隊單獨完成的。在鄭和“中道取回”后,其余的人繼續(xù)著探訪,第六次遠航要一直持續(xù)到1423年10月。此間由洪保、周滿、周聞和楊慶分別率領的4支大型“分宗”進行了真正的探險。下面是孟席斯提供的路線:
? ? ? ?洪保船隊航線:從中國出發(fā),經印度洋,繞過好望角到達非洲西海岸佛得角,而后向西南航行,過大西洋到達南美洲,穿過麥哲倫海峽,又向南至南極洲的南設德蘭島,再向東北跨太平洋到達澳大利亞南岸和西岸,經印度洋、南海,返回中國。
? ? ? ?周滿船隊航線:從中國出發(fā),到達非洲西海岸佛得角,向西南航行到南美洲,過麥哲倫海峽,向北到達秘魯西海岸,橫越太平洋,到達澳大利亞東岸和新西蘭,而后回中國。
? ? ? ?周聞船隊航線:從中國出發(fā),到達非洲西海岸佛得角,向西北航行到達中美洲波多黎各、古巴等地,而后沿北美洲東海岸北行,繞格陵蘭島,經楚科奇海、白令海峽回中國。
? ? ? ?楊慶船隊航線:從中國出發(fā),越印度洋到達非洲最南端好望角,而后沿非洲東海岸、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沿岸,經南?;氐街袊?。
? ? ? ?要完成船隊這樣的任務,遠非人力、自然風力作為動力可及,即必須有機械動力,能夠對船只的航向、航速進行絕對控制。什么機械呢?就是蒸汽機。
??????
三、明朝能夠制造蒸汽機的證據出現
?
? ? ? ?網友文行先生在《<幾何原本>真相大揭秘》中談到,明朝發(fā)明了蒸汽機。文中說:“西方工業(yè)革命賴以需要的紡紗機、鋼鐵、煤炭、蒸汽機原理、旋轉運動轉直線運動、鼓風機和風箱等眾多基礎都是發(fā)源于中國。”?“蒸汽機是中國原創(chuàng)發(fā)明出來的,但由于某種原因被終止了(好比‘運十’),之后,蒸汽機的科學原理和設計圖紙被傳教士西傳歐洲”。這里要說明的是,蒸汽機與“運十”的區(qū)別在于,它已經成功投入使用,而“運十”沒有這個幸運。
? ? ? ?霍布森認為,“17世紀晚期,中國人還發(fā)明了蒸汽鍋爐?!边@就讓18世紀中期的什么“瓦特”發(fā)明蒸汽機的事情給抹除了。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中國人發(fā)明蒸汽機的時間應該在14世紀后期或者15世紀初葉,霍布森說是17世紀晚期,這個時間是不準確的。
? ? ? ?網友“長安今何在”在《中國古代機械》中說: 我國一直是世界上發(fā)明和利用機械最早的國家,在機械原理、結構設計和動力應用等方面都取得了極高成就。她提到春秋后期,魯班曾經制造過一只能在空中自由飛行的木鳥,“三日不下”;三國時期的蜀漢,為了運送糧食,諸葛亮發(fā)明了木制的人力步行式器具——木牛流馬,雖然其樣貌不明,卻被稱為最早的陸地軍用機器人;而北宋年間蘇頌等人制造的水運儀象臺則是用水力作為動力的代表,將渾儀、渾象和報時器集于一身,其制作之精美,工藝之精細,設計之巧妙,不得不讓人稱嘆,并且被考古學家王振鐸先生成功復原。
? ? ? ?據說是明末西方傳教士金尼閣(Nicolaus Trigault ,1577-1628 年)給中國明朝“帶來”了7000冊西方圖書,其中有關科學和技術的專著,有一本叫《機器與儀器的制造場》,經過傳教士鄧玉函口譯,明朝給事中(掌管“諫言、監(jiān)察”官職)王徽整理并配圖,寫成《奇器圖說》?!伴L安今何在”比較了二書中的機械圖后發(fā)現,《奇器圖說》中許多機械圖比西方《機器與儀器的制造場》原圖準確!——原圖存在大量錯誤!“長安今何在”說,“德國傳教士‘口授’”,能把錯誤的“口授”正確嗎?“王徽沒看見西方機械豈能配圖并做出解釋,這不是胡說八道嗎?”翻譯不可能比原圖更正確,除非你是這方面更高水平的專家。然而,如果鄧玉函是這方面更高水平的專家,還需要翻譯別人的著作嗎?自己著作不更好?所以只能有一種解釋,就是他們把明代《奇器圖說》送給了歐洲人,歐洲人安排包括法國的雅克·貝松,德國的干治士·阿格里科拉 (Georgius Agricola),意大利的戈斯蒂諾·拉梅利(AgostinoRamelli)和維托里奧·宗卡(Vittorio Zonca)等翻譯,然后合并為《機器與儀器的制造場》,或者他們自己翻譯好送給歐洲人,直接把發(fā)明權送給歐洲人。但由于他們所有這些人都未能理解機械圖的真正原理,所以把圖畫錯了!“長安今何在”稱,這種做法是篡改歷史、顛倒黑白、倒打一耙中國。
? ? ? ?“長安今何在”舉例說,《機器與儀器的制造場》中的轆轤和中國轆轤很像,但是,根據中國所畫的“轆轤”使用方法,法國的雅克·貝松畫的轆轤圖,實際是不能使用的,因為他并不清楚具體結構使用方法,所以也就無法清楚的畫出來?!啊稒C器與儀器的制造場》畫了很多起重、引重機械,使用了轱轆、滑車、絞車,看起來似乎會用似的,實際分析后,根本只是做樣子而已,具體機械結構畫不出來,各種不合理,達不到使用效果?!睂嶋H上,《奇器圖說》里也應該有蒸汽機的原理說明的,但被傳教士們刪除了。
? ? ? ?天涯論壇上有一個帖子《鄭和艦隊600年前在加拿大開鑿美洲首條運河(多圖全球首發(fā))》的討論。該主帖由wuguang1969樓主2019-09-04 00:41:48發(fā)。討論中,樓友“小月牙兒心中寶”2019-09-17 17:12提到了明朝萬歷年間故宮建筑文獻《冬官紀事》,記載的是獲嘉籍人氏賀盛瑞,在明朝萬歷二十四 (1596)年任工部營繕司郎中時,主持修繕故宮中乾清、坤寧兩宮的詳細經過。
?

? ? ? ?“三殿中道階級大石長三丈,闊一丈,厚五尺。派順天等八府民夫二萬造旱舡拽運,派同知通判、縣佐二督率之。每里掘一井以澆旱舡資渴飲。計二十八日到京。官民之費總計銀十一萬兩有奇。鼎建兩宮大石,御史劉景農,亦有儉用五城人夫之議。公用主事郭知易議,造十六輪大車,用騾一千八百頭拽運,計二十二日到京,計費銀七千兩而縮?!?/p>
? ? ? ?舡通船?!靶≡卵纼盒闹袑殹闭f,“造旱舡拽運”,“旱舡”和后文的騾子是并列關系,本身是動力源?!昂掉毙枰芏嗨悦坷锎蛞豢诰?,“以資渴飲”,“旱舡”本身像人要喝水一樣,源源不斷消耗掉大量水源。不知大家通過這樣的描述,有沒有聯想到蒸汽機呢?另外,騾子拽運的是“十六輪大車”,大家有沒有聯想到火車的雛形呢?
? ? ? ?樓友“永春蘆柑2014”2019-09-1722:06?回應道:“有旱舡,看字面意思,這東西船上早就開始用。騾子用了1800頭,就算衰減的再狠,這旱舡最少有500馬力,500馬力的船,再配風帆,估計世界哪里都能去了,鄭和下西洋(引者注:是‘巡航世界’)絕對有船用的這種動力”。實際上,既然做了這樣的蒸汽機,怎么會只做500馬力呢?恐怕是只要能夠做出來,需要多大就做多大吧?
“小月牙兒心中寶”又指出“機器”這個名詞在西方各國的文字:
“機器”的拉丁語machina,
“機器”的意大利語macchina,
“機器”的法語Machine,
“機器”的英語machine,
“機器”的德語Maschine。
好巧啊,為什么后綴都帶著“china”“chine”的中國標記呢?
“永春蘆柑2014”2019-09-17 22:15?接著說:“ma-china?。只看字面意思,ma只有媽的意思,那時候加個china,感覺只能代表Made in china了”。
? ? ? ?從各種跡象看,鄭和船隊是應該使用了蒸汽機的,但這里文獻證據不充分,為什么呢?因為明代科技資料被銷毀了。
?
四、明朝科技資料被毀殆盡
?
? ? ? ?拙文《鄭和不是“下西洋”,是“全球巡航”》已經指出,目前課本上講的明朝“鄭和下西洋”路線圖實際上是唐朝“楊良瑤下西洋”路線圖,而鄭和是“全球巡航”,但其路線圖、以及“巡航世界”的官府文件、匯報和資料記錄被滲透進明朝政府中的共濟會力量——傳教士竊取和銷毀了——他們刪除了鄭和“巡航世界”的路線圖,把唐朝楊良瑤“下西洋”的路線圖拿來取而代之;刪除或銷毀了歷史資料中所有相關的記錄。文中提到,明憲宗成化年間(1465年至1487年),有一個叫劉大夏(1437年——1516年)的人,將鄭和航海的各種珍貴技術資料,航海圖和各類卷宗私自藏匿起來。后來有人說,劉大夏將這些資料銷毀了。這個劉大夏,就是共濟會傳教士找的一個代理人。實際上,這些珍貴的航海資料并沒有全部銷毀,而是對共濟會有用的送給了歐洲,而對共濟會沒用或有礙、對中國有用的被銷毀了。
? ? ? ?共濟會當時在中國民間的存在,可以從一些事情上體現。元末農民起義前在黃河河道中埋設一個“獨眼石人”,上刻“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而“獨眼”正是共濟會的標志。起義的主力是當時在中國傳播的明教和白蓮教,共濟會應該與他們建立了聯系,而且操縱了這次起義,最后推翻了元朝。但后期完成推翻元朝軍事任務的是朱元璋。不知道朱元璋是否知道有共濟會的存在,但本質上說,他是借助明教和白蓮教徒,也就是共濟會組織的力量奪取了天下??墒?,他又害怕兩教的勢力,所以登上帝位后,就極力打壓兩教,甚至還將鎮(zhèn)壓兩教專門寫進了大明律例里。因為代表共濟會的兩教勢力被打壓,明朝前期共濟會在朝廷勢力并不大,國家還是比較獨立的,漢族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做事。

? ? ? ?所以,在宋元時期的基礎上,明朝各種文化科技全面發(fā)展,遙遙領先世界。比如航海方面,明政府建立了強大的艦隊,能夠巡航世界,保證全球貿易暢通。但是,明政府控制全球貿易賺取的大量財富,和對兩教的打壓,必然讓共濟會十分忌恨。于是共濟會想盡一切辦法向明政府滲透。到了明朝中期,滲透進明廷的力量已經強大起來,形成商人和官僚相結合的買辦資本集團。他們把持六部,架空皇權,按照共濟會旨意,將明朝先進的技術資料偷偷輸出給外夷番邦,孵化外部軍事力量,對抗明朝政府。中國的商品,學術,技術,文化流散到世界各地。同時,他們限制中國技術進步,限制明朝大型國營企業(yè)的發(fā)展,叫停明朝大規(guī)模航海運動,強行停止明朝海船技術的發(fā)展,放棄海洋,并促使宣德皇帝1428年放棄了交趾?。ǜ拿材蠂?,而且開始系統(tǒng)地刪改中國歷史資料。所以,從明代中期,中國書籍和歷史資料就開始被偷偷地大規(guī)模地銷毀。
? ? ? ?明成祖朱棣曾下令編撰了迄今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編撰宗旨:“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于天文、地志、陰陽、醫(y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全書繕寫成22,877卷,目錄60卷,成書11,095冊,約3億7千萬字,保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百科文獻。其規(guī)模遠遠超過了前代編纂的所有類書,有“萬書之書”之稱,是中國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但是,雖然多次制作副本,后來原本和副本都不知所終,估計也是被共濟會策劃毀掉了。
? ? ? ?另外,明朝的滅亡與滿清的建立,也是共濟會的一個陰謀,是共濟會要借滿清之手實現對中華文明的全面洗劫。明朝國營軍工力量被打壓后,取而代之的是以徐光啟(1562-1633)等人為代表的買辦勢力,是他們把明朝的技術輸出外邦,通過外邦孵化軍工產品,然后再賣給朝廷,牟取暴利,而共濟會則借助外邦力量削弱和消滅了明朝,全面劫掠了中華文明。舉一個例子,也是一個情節(jié),就是紅夷大炮守遼東。
? ? ? ?紅夷大炮,又叫紅衣大炮。所謂“紅夷”者,原指紅毛荷蘭與葡萄牙人。很多人認為紅夷大炮是進口荷蘭的,但明朝將所有從西方進口的火炮都稱為紅夷大炮,明朝官員在這些巨炮上蓋以紅布,所以訛為“紅衣”。還有一種說法是清朝對“夷”的避諱,因此改稱紅衣。
? ? ? ?明朝從歐洲引進了11門紅夷大炮。但紅夷大炮發(fā)射的是實彈,主要用于艦載炮,在戰(zhàn)船炮擊敵方戰(zhàn)船,或者炮擊城墻時,可以通過實彈直接洞穿甲板或城墻。可這類火炮并不適合守城,因為當女真騎兵四面包抄時,一枚實彈只能擊傷數人,可謂是金彈打鳥,得不償失。在面對數萬女真騎兵時,作用力十分有限。而遼東失守后,這些紅夷大炮全被滿洲鐵騎俘獲,用于攻明城,就發(fā)揮了超高作用。所以說,11門紅夷大炮葬送遼東,應該是共濟會傳教士精心設計的一場陰謀。與其說明朝是被李自成起義和清兵滅亡的,不如說明朝是共濟會策劃滅亡的。
? ? ? ?由于共濟會傳教士來華從利瑪竇算起已歷經40多年,深得明代中國知識和科技精髓,而女直人當時處于野蠻愚昧狀態(tài),知識水平和科技水平有限,理解不了明代的文化科學知識又不明真相,再加傳教士們各種操縱技巧,滿清政府就對這些傳教士言聽計從了。所以,清朝建立后,在傳教士們的操縱下,以編撰《四存全書》的名義公開將中國歷代特別是明代書籍雜志檔案銷毀,并實行抑漢愚民政策,禁書、搞文字獄,造成輝煌的明代文明一片黑暗,文盲滿天下。
? ? ? ?當然,也有僥幸逃過銷毀和刪改的圖書資料,但數量極小,比如埋入地下陵墓中的,遺漏民間未被收到官府的,和偏遠地區(qū)的碑刻等。而一本有幸逃過銷毀和刪改的明代書籍《算學寶鑒》,則顯示了明朝高超的科技文化水平。《算學寶鑒》是晉商數學家王文素所著,完成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全書分12本42卷,近50萬字。其自成書后由于“四百年間未見各收藏家及公私書目著錄,民國年間由北京圖書館于舊書肆中發(fā)現一蘭格抄本而得以入藏”。?文行先生說,《算學寶鑒》全稱《新集通證古今算學寶鑒》,水平之高超乎想象,可謂驚為天人,遠超中國歷代數學水平和同期世界水平。高到什么程度呢?解高次方程的方法較英國人霍納、意大利人魯非尼早近300年。在解代數方程上,早于牛頓、拉夫森140多年。對于17世紀微積分創(chuàng)立時期出現的導數,王文素在16世紀已發(fā)現并使用。大家知道,是牛頓和萊布尼茨同時獲得了一個翻譯稿,才有可能出現所謂的微積分原創(chuàng)之爭。“窺一斑而知全豹”,通過該書我們可以了解明代文明成就。文行先生在《中國是世界數學之源》中論證中國數學是世界數學之源及其通過印度、阿拉伯西傳歐洲的路徑,并提醒道,不能認為中國比西方早,而應認為西方系源自中國。筆者認為,文行先生的說法還不到位,準確的說法應該是“西方竊取自中國”。
文行先生說,北京作家王彬主編的《清代禁書總述》,收錄了3236種被清廷禁毀的書籍。編纂四庫全書時銷毀的書籍總數,據統(tǒng)計為13600卷。焚書總數,15萬冊。銷毀版片總數170余種、8萬余塊。除了焚毀書籍,清朝還系統(tǒng)性地對明代檔案進行了銷毀。估計不少于1000萬份明代檔案被銷毀,后來明代檔案僅3000余件。也就是說,明代檔案僅萬分之三(3?)流傳下來,而且僅存的這3?也是經過系統(tǒng)性刪改的。
? ? ? ?王彬說,自秦始皇“焚書坑儒”以來,“至清以前將近兩千年的歷史長河里,再也沒有發(fā)生過可與秦皇相比的禁書運動。隨著清人入關,在長達一百五十年的時間里,在中國歷史上,從順治到乾隆,又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禁書狂潮,尤其乾隆年間的禁書運動也真可以用不絕如縷來形容。這一點,在中國的禁書史上可以說紹承秦皇而又空前絕后,無人可以相比的。禁書、筆禍、文字獄,緊緊相連,是清代禁書的最大特色。”“總結清人的禁書歷史,就是這樣。可以說,以禁書始,以禁書終。無論從理論、策略、方法而言,都可以說是集中國古代禁書之大成。……清人的禁書,無論從哪一個角度進行研究,都達到中國古代禁書史上的高峰?!?/p>
? ? ? ?王彬把清朝的禁書焚書說成是秦始皇禁書焚書的“紹承”是不準確的,二者目的不一樣。秦始皇禁書焚書是為了大一統(tǒng),為了促進中國科技文化發(fā)展;清朝禁書焚書是西方傳教士主導的,共濟會策劃的,是為了在竊取中華文明文化成果的同時,讓中國本土消滅文化文明,目的是邪惡的,而且從明朝中期基督教傳教士進入明廷就開始了。需要說明的是,明清禁書焚書,也不是所有書籍資料都被銷毀了,而是像先進航海資料一樣,對共濟會有用的送給了歐洲,對共濟會沒用或有礙、送歐洲后剩余、對中國有用的被銷毀。
? ? ? ?文化科學的發(fā)展是有承繼性的,新科學文化的出現總是在原有文化科學知識的基礎上。由于國家機密技術材料和高級知識只在官府,民間沒有,官府的知識資料被傳教士竊取轉移到西方,多余的被銷毀,中國后人就喪失了繼續(xù)發(fā)展的基礎,連學習自己祖先成就的機會都被剝奪,對自己祖先的成就也無法知道了,不僅僅是“落后”了,而且變成了“文盲”,退回到無文化無技術的原始狀態(tài)。西方有人說是中國人遺忘了自己祖先的文明成果,這個說法是不準確的,不是遺忘,是中國人被剝奪了學習繼承祖先文明成果的機會。傳教士將中華文明輸送到歐洲,西歐則從原始狀態(tài)一躍“站到了巨人的肩上”,站在了世界科技文化最高端。然后,西方以“師者”的身份向已經變成“文盲”的中國人“傳授知識”了!——這叫“乾坤大挪移”!而1930年代那個英國人“李約瑟”,是不知道這個“乾坤大挪移”,才發(fā)出了所謂的“李約瑟之問”。
? ? ? ?這個“乾坤大挪移”,是共濟會的杰作。
? ? ? ?關于共濟會,及其在劫掠中華文明,偽造西方歷史中的作用,目前揭露西方偽史的團隊中鮮有人提,只有何新老師指出,編造西方偽史是由共濟會美第奇家族組織和資金支持的,但沒有看到具體的過程。筆者認為,這個過程是由共濟會安排三部分人或三個環(huán)節(jié)分工完成的:第一部分(環(huán)節(jié))是以利瑪竇、衛(wèi)匡國等人為代表、派遣到中國的基督教傳教士,負責從中國竊取資料送回歐洲并銷毀中國檔案;第二部分(環(huán)節(jié))負責接收中國信息并把信息分發(fā)給他們信賴的人偽造西方歷史,這部分是共濟會的人,但目前還不清楚是哪些;第三部分(環(huán)節(jié))是接收共濟會發(fā)給他們的信息并偽造文化科學的人。這部分人又分兩類,一類是接收文史信息偽造西方歷史,這部分人已經明朗,即以安尼烏斯、斯卡利杰、珂雪等人為代表的基督教神職人員;另一類是接收中國科技信息并解讀,占據科學、科技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位置的人,包括牛頓、哥白尼、伽利略、萊布尼茨等大批所謂的文化科技“巨人”。這三個部分(環(huán)節(jié))中由于第二部分(環(huán)節(jié))接收中國信息并安排偽造西方歷史的共濟會人員還不明朗,結果造成信息鏈斷接,影響著大家對整個事件的認識。筆者之前曾在國際戰(zhàn)略論壇講解過共濟會,但當時對共濟會的認識是不到位的,而且沒有涉及它竊取中華文明成果和偽造西方文明的問題。根據目前的信息,計劃重新介紹共濟會,并將其在劫掠中華文明,偽造西方歷史中的作用揭露出來。當然,如果有朋友能夠更準確深刻地介紹共濟會及其在竊取中華文明成果和偽造西方文明中的作用,筆者表示歡迎、感謝并期待!
? ? ? ?由于筆者才疏學淺,錯誤不當之處在所難免,歡迎各位朋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