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骨頭的老師”,讓冷門的古生物學“熱”了起來
據(jù)央視新聞客戶端:魚有屁股嗎?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如今這些問題有了答案,給出答案的是一位靠吃美食來進行科普的古代魚類研究者——盧靜。她吃黃燜雞,拼出了始祖鳥模型;吃魚頭泡餅,拼出了胖頭魚腦顱模型;喝甲魚湯拼出了甲魚的骨骼模型…… 以短視頻的方式來科普古生物學,從貼近人們生活的雞鴨魚入手來解讀古生物,她成了走紅網(wǎng)絡的”拼骨頭的老師“,她也讓冷門的古生物學在大眾視線中“熱”了起來。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是盧靜每天工作的地方,這里聚集了頂尖的專家學者,研究成果累累,但很少為公眾所知。讓自己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喧囂保持一定距離,是科學家們的共識。但盧靜的小視頻走紅之后,經(jīng)常有網(wǎng)友向她提問,她才發(fā)現(xiàn)即便是古魚類學這么冷門的領(lǐng)域,也有不少“偽科學”招搖撞騙,甚至用各種假化石抨擊進化論是“忽悠人”。她漸漸明白,研究生導師曾說過的“古生物學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科普”,究竟是什么意思。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盧靜:古生物它是一個很好的科學啟蒙學科,就是利用我們自己本身的好奇心、探知欲的驅(qū)動下,我們把它作為一個切入點,我們來接觸到最開始的這些科學,去看這個動物它為什么長這個樣子,它長這個樣子是什么原因,去用科學的方式去思考這些問題,去發(fā)現(xiàn)問題,再解答問題,其實就是一種科學思維的一種培養(yǎng)。
“如果我們之前只知道人是靈長類的一個什么原始祖先變來的,那證明我們的科普工作還不夠,我們還要繼續(xù)努力,讓以后大家談到這個時候,都說‘人是魚變的’?!?/p>
白巖松
生活中經(jīng)常要勸大家管住嘴,邁開腿,但是面對盧老師的時候,真希望她不要管住嘴,而且絕對不能吃素,吃得越豐富越好,這樣她的科普不就有了更多的道具嗎?謝謝盧老師,繼續(xù)吃,豐富地吃,然后吃成讓我們更喜歡的科普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