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六卿(23):諸卿世系(范荀魏韓趙)
觀前提醒:本文以敘述晉國六卿的變更與其中的矛盾和斗爭為主,主要從各卿之間發(fā)生的事件中展開,而對于晉國爭霸歷程以及國君為政舉措則不多討論。由于本人所掌握史料有限,其中所記可能有多處缺漏、錯誤之處,希望各位斧正。
1.范氏原為祁姓杜氏,隰[xí]叔(杜隰)在晉國任士師,以之為氏 2.士蒍[wěi]之名《史記》統(tǒng)一作蔿[wěi],《左傳》統(tǒng)一作蒍 3.士會被封于隨(今地不詳),稱隨會,后被封于范(今地不詳),以之為氏 4.士穆子為士缺嫡子,姓名不詳 5士朔別為鞏氏,其世系不詳,未列入,可能為士缺或士榖[gǔ]之子 6.士富為士氏旁支,其世系不詳,未列入,與士燮[xiè]平輩
1.荀息本屬原氏,原名原黯,晉武公以荀國(今山西省汾河流域)舊地賜之,以之為氏 2.智氏也稱知氏 3.荀家、荀會、中行喜、智起為荀氏旁支,其世系不明,未列入,與中行偃平輩 4.智宵為智申長子,智申廢長立幼 5智秀為智氏旁支,其世系不明,未列入,似乎別為程氏,與智顏平輩
1.魏氏出自周公族,畢萬原屬畢氏,因功封于魏城(山西省芮城縣城關鎮(zhèn)北2.5公里處),以之為氏 2.《史記索隱》引用《系本》,稱芒季為魏犨[chōu]之父,而《史記·魏世家》認為,畢萬就是魏犨的父親,沒有芒季一代 3.魏悼子為魏犨嫡子,姓名不詳 4.魏锜世系不明,未列入,采邑于廚(今地不詳)、呂(今山西省霍州市西南),故又稱呂锜,謚廚(呂)武子,一說為魏壽余之子,一說為魏犨之子,另一說為魏曼多之子。其子魏相因此也未列入,謚呂宣子 5.畢陽為魏氏旁支,其世系不明,未列入,與魏顆平輩 6.魏舒一說為魏絳之子,一說為魏絳之孫 7.畢游為魏氏旁支,其世系不明,未列入,與魏取平輩。其孫豫讓也未列入,與魏駒平輩 8.魏曼多也被稱魏侈,《史記》中稱其為魏舒之子,也有地方稱其為魏取之子 9.魏駒一說為魏曼多之子,一說為魏曼多之孫
1.韓氏出自晉國公族,曲沃桓叔生子萬,曲沃武公時封于韓原(今陜西省韓城市境內(nèi)),為韓氏 2.韓輿又名韓子輿 3.韓穿為韓氏旁支,其世系不明,未列入,與韓厥平輩 4.韓無忌為韓厥長子,韓厥告老后,韓無忌因自己有廢疾(殘疾),將家主之位讓給弟弟韓起 5.韓固、韓康(別為藺[lìn]氏)為韓氏旁支,其世系不明,未列入,與韓不信平輩 6.韓啟章謚號同韓萬一樣為“武”
1.造父被周穆王封于趙城(今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的最北部),立趙氏。其后裔叔帶去周侍晉,后晉獻公把耿(今山西河津)賜給了叔帶后裔趙夙。而《左傳》稱,趙夙就是趙衰的哥哥,不是趙衰的爺爺?!妒酚浰麟[》引用《系本》認為,趙夙就是趙衰的父親,沒有共孟一代 2.梁益耳屬嬴姓梁氏,為梁康伯后裔,梁趙同宗,梁益耳與趙衰平輩 3.趙同采邑在原(今地不詳),又稱原同。趙括采邑于屏(今地不詳),又稱屏括。趙嬰齊食邑于樓(今地不詳),故又稱樓嬰?!蹲髠鳌防镖w嬰齊又名趙嬰,有人認為“趙嬰齊”是真名,而趙嬰的稱呼是為了和兩個哥哥“對稱”,是省略的稱呼。這個說法似乎值得懷疑:第一,古人取名字,一般兄弟的名字大體字數(shù)都是相同的,不大可能出現(xiàn)哥哥叫“趙同、趙括”而弟弟突然叫“趙嬰齊”的現(xiàn)象;第二,即使他真的本來就是“趙嬰齊”,后來又流亡齊國,如此巧合,讓人難以信服。因此比較合理的解釋為:趙嬰流亡齊國,所以后人在名字后面加上地名,才叫“趙嬰齊”,這種叫法在當時是正常的 4.趙穿一說為趙盾堂弟,一說為堂侄 5.趙獲為趙氏旁支,其世系不明,未列入,與趙成平輩 6.趙無恤又名趙毋恤 7.趙伯魯為趙鞅嫡子,趙鞅感覺趙伯魯資質平庸,不足以擔當重任,便讓庶子趙無恤繼位 8.趙羅為趙氏旁支,其世系不明。未列入,與趙無恤平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