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認知的影響因素
直接說結論,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生理和心理是內源性的,社會因素是外源性的。
生理因素包括身體健康程度,還有一些難以改變的設定。健康程度決定了生理因素在性別認知方面的影響程度。而那些難以改變的設定會改變性別認知的性質。身體健康的來源是身體各個機能的協(xié)調程度,難以改變的設定源于動物的特性,即由DNA決定大部分的屬性。
DNA是的變異性是介于一個死亡區(qū)間的,一旦某種特性影響到了種族的生存延續(xù),這個特性就會變得極不穩(wěn)定。從某種方面上來說,這種不穩(wěn)定性會促使人類社會朝著更加寬容的方向發(fā)展。而在性別以及性別認知上,曾經人們只是將性別認知錯位(或性別認知障礙)視作一種疾病,這種疾病的存在會影響到種族的生存,得益于性別認知這個因素會極度擾亂種族對于性別的認知。而到了近現代,隨著人權運動的興起以及資源的不斷發(fā)展,威脅人類社會最主要的因素來自于政治,戰(zhàn)爭,人口,環(huán)境等寬泛的方面,而對于人類社會的治理也是傾向于以寬泛的方式處理。這使得很多錯位的現象顯現出來,包括性別認知錯位。
而對于身體健康程度而言,機體內部越協(xié)調,錯位現象的影響就越小。但是無法通過自身的協(xié)調消除這些由機體內DNA產生的錯位。
社會因素是指人類社會在不斷的生存發(fā)展中所積累下來的基本規(guī)則,即男為男,女為女。這樣的規(guī)則原來是不可察覺的,但是隨著性別認知異向的情況出現,性別統(tǒng)一的概念就不斷強化。時至今日,即使是在信息傳遞十分便捷的社會,仍然會有許多人無法接受包括性別認知在內的許多概念。而是會選擇更加正統(tǒng)的概念,即男為男,女為女。
最后一個是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并非憑空產生于頭腦之中,而是在生理、社會因素共同影響下形成的。在心理因素可以反作用與其他兩個因素的時候,它才會被感知到。
一個性別認知錯位的人,在剛出生的時候并不會產生關于性別方面的疑惑,原因是其相關的功能相對于其他例如行走,語言等功能而言優(yōu)先級較低。但是社會對人的影響卻是從擁有感知功能開始就存在了的。所以社會因素是優(yōu)先于生理因素去影響心理的。
當具備一定的自知力后,心理因素就開始影響生理和社會因素。但對于錯位的人群來說,一旦到達性激素分泌增加的時期,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這兩者就開始產生異常反應,而社會因素在此之前是很難察覺到的。所以在反應方面,生理方面的反應是要快過社會因素的。
當產生影響之后,生理方面將會和心理不斷產生異常反應,這種反應可以通過注射相關的激素得到緩解,或者是抑制體內激素的產生。這樣的措施一是通過人為注射完成,而是通過身體自身調節(jié)完成,所以最終會產生包括外觀,性格生活方式等等的一系列變化。而這個時候,生理因素被社會所逐漸察覺,從而形成新的聯(lián)系。
最終產生的結果有三種,分別對應了三種因素的勝利。一種是通過變形手術,消弭生理與心理方面的差異,一種是服從于社會,抑制生理和心理關于性方面的感知。最后一種是調和生理與社會方面,包括激進派,即不進行手術,但是在各個方面都追求女性化,以及溫和派,即不進行手術,同時追求中性化偏女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