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zhuǎn)載】詞律的幾個概念
詞的起源和樂府詩一樣,是與音樂分不開的,故亦稱為“曲詞”或“曲子詞”。后來詞也跟樂府一樣,逐漸跟音樂分離了,成為詩的別體,所以有人把詞稱為“詩馀”。詩的產(chǎn)生早于詞,文人的詞深受律詩的影響,所以詞中的律句特別多。
詞依篇幅大致可分三類:(1)小令;(2)中調(diào);(3)長調(diào)。一般認為:五十八字以內(nèi)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diào),九十一字以外為長調(diào)。長調(diào)的特點,除了字數(shù)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韻較疏。詞是長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數(shù)是有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押韻的位置也多種多樣,我們寫詞必須按詞譜去寫,叫作填詞。
1.詞牌詞牌,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每個詞牌有一個詞譜,也有一個詞牌有兩個或幾個詞譜的。詞牌是詞調(diào)的名稱,而不是詞的題目,詞牌可以就當作詞的題目,但不能說詞牌就是詞的題目。但是,絕大多數(shù)的詞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詞牌之外還有詞題。一般是在詞牌下面用較小的字注出詞題。在這種情況下,詞題和詞牌不發(fā)生任何關(guān)系。撇開詞牌的來源不論,一首《蝶戀花》,可以完全不講到蝶,也不講到花;一首《漁家傲》也可以完全與漁家無涉。這樣,詞牌只不過是詞譜的代號罷了。
2.單調(diào)、雙調(diào)、三疊、四疊詞有單調(diào)、雙調(diào)、三疊、四疊的分別。單調(diào)的詞只有一段,往往就是一首小令。例如[唐]白居易的《憶江南》:江南好,風(fēng)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雙調(diào)的詞分兩段,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調(diào)或長調(diào)。這兩段詞稱前后兩闋或上下兩片。兩闋的字數(shù)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同。一般是開頭的兩三句字數(shù)不同或平仄不同,叫作“換頭”。之所以如此,大概溯源于樂曲的演奏了。雙調(diào)是詞中最常見的形式。例如[宋]辛棄疾的《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漢箭朝飛金仆姑。追往事,嘆今吾。春風(fēng)不染白髭須。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有的詞牌像《踏莎行》、《漁家傲》,前后兩闋字數(shù)完全相等。其他各詞,前后闋字數(shù)基本上相同。三疊就是三闋,四疊就是四闋。三疊、四疊的詞很少見,這里就不贅述了。
3.詞韻詞韻較詩韻為寬,最權(quán)威的是戈載的《詞林正韻》。戈氏系將平水韻大致合并,取前代著名詞人名作參酌,確定可“通用”之韻部從而合并之成十九部。他的歸納基本符合唐宋以來詞體文學(xué)創(chuàng)作實際。因而受到學(xué)者和詞家普遍認可,此書遂成為公認的詞韻工具書,因而也是填詞者的必備寶典。龍榆生《唐宋詞格律》將戈氏《詞林正韻》選出常用八千余字,名曰《詞林正韻簡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