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海的兵法學儲備【以日本江戶兵法學~孫子兵法為例】


劇情中兩句話皆出自曹操註解的"孫子兵法.計篇.第一"
內容主要講的是廟算,即出兵前上比較敵我的各種條件,估算戰(zhàn)事勝負的可能性,并依此制訂作戰(zhàn)計劃
(孫子略解.曹操)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
曹操曰:常法之外也。
在戰(zhàn)爭前或戰(zhàn)爭中要造“勢”,以形成有利的態(tài)勢,促進戰(zhàn)爭的勝利。
"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曹操曰:制由權也,權因事制也。
意思是指因時事而異,故而變通方法,並依據(jù)利害得失而采取相應的行動
用現(xiàn)代語言來說:
“勢”,是制定權宜的措施來對我方有利而佔上風,也就是優(yōu)勢
.
下句同樣出自曹操註解孫子兵法.計篇第一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曹操曰:擊其懈怠,出其空虛。
也就是趁敵人沒有防備時發(fā)動攻擊,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情況下採取行動。

【江戶時代的孫子兵法研究】
佐藤堅司根據(jù)《日本書紀》的記載,推測包括《孫子兵法》在內的中國兵法,是通過百濟在663年以前傳入日本。
東渡後之初便受到日本人高度重視,視之為「兵法聖典」,但在一段頗長的時間內,並沒有在日本廣泛流傳,而是被視為「秘笈」收藏於皇宮之中。
後經(jīng)源氏家族、楠木家族之手,將《孫子》傳至甲州武田氏,作為日本近代武學流派之一的「甲州流」,
又將其傳至德川家,《孫子》從而成為德川幕府時期,日本軍事思想的核心。
此時期,日本國內結束戰(zhàn)亂轉入和平,政府大力復興學術,最終開放了《孫子》的閱讀
據(jù)統(tǒng)計,從十六世紀以來,《孫子兵法》在日本有超過一百個註本,這跟德川家康將其視為武士的軍事訓練教材很有關係。
德川幕府第四代將軍德川家綱時期,
第一個日譯本《孫子兵法》付梓問世,進一步推動了《孫子兵法》在日本的普及與傳播。
.
當時日本不少思想家皆醉心鑽研《孫子兵法》,
包括第一代幕府將軍德川家康的重臣林羅山,
著有《孫子評判》及《孫子訓點》
第三代幕府將軍德川家光的重臣小幡景憲,
著有《孫子外傳》。
在眾多鑽研《孫子兵法》的日本思想家之中,
曾師從林羅山的山鹿素行算得上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山鹿素行在1685年寫成的《孫子諺義》
就被視為日本《孫子兵法》水平最高的註釋本。
他認為《孫子兵法》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貫穿全書的就是「知彼知己」的情報思想,
並分析出〈始計〉、〈作戰(zhàn)〉、〈謀攻〉
是在講「知己、知彼、知天、知地」
〈軍形〉、〈兵勢〉、〈虛實〉是在講「知己」
〈軍爭〉、〈九變〉、〈行軍〉是在講「知彼」
〈九地〉、〈地形〉是在講「知地」;
〈火攻〉是在講「知天」
最後的〈用間〉,又回到原初的「知彼、知己、知天、知地」。
.
山鹿素行視野下的《孫子兵法》,
其核心要義就在於情報思想,這種理解或許有偏頗之處,
熊劍平認為其只強調《孫子兵法》「知」的部分,卻忽略了其「戰(zhàn)」的部分。
.
但不容否認的是,這種強調「知」的思想對往後日本人理解《孫子兵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特別是對近代日本軍人對情報工作的重視與投入具有指導性作用。
.
.
【《孫子》與日本武學流派】
佔據(jù)江戶時代武學統(tǒng)治地位的甲州派、越右派、北條派、山鹿派和長沼派,
它們的創(chuàng)始人既是信奉儒家學說的大儒學家,又是研究《孫子》的權威人物,
孫武思想對各派產生深刻影響,成為各派兵學思想的源頭。
【北條派】把《孫子》「五事」「七計」「詭道」作為兵法的綱要,
形成北條派兵學的「治內、知外、應變」之說。
.
是由北條氏長在掌握了甲州派兵法之後,獨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流派,從而與同樣在甲州派之中開創(chuàng)出山鹿派的山鹿素行齊名。
松宮觀山《士鑑用法直旨鈔》,作者素有日本武學泰斗之稱,其書秉承北條派「治內」(五事)、「知外」(七計)、「應變」(詭道)之旨,並有所發(fā)展。
其言:「治內以知己,知外以知彼。廟算定,則可勝之理明矣。」
【山鹿派】的創(chuàng)始人山鹿素行,不僅對《孫子》進行了系統(tǒng)考察,且將其應用於武學,把《孫子》「五事」「七計」「詭道」作為用兵「三要素」予以吸收。
【長沼派】長沼澹齋對《孫子》的推崇可從《兵要錄》中得到印證。(兵談、將略、練兵、出師、戰(zhàn)格)
該書的六篇中,每篇都有《孫子》的引文,尤其重視孫武關於戰(zhàn)爭與經(jīng)濟關係的論述,
強調持久戰(zhàn)帶來的惡果,「依之民怒,而望國之傾覆,民怨於內,敵伺於外,國之亡,豈有日哉」。
.
【甲州派】兵學思想大成,小幡景憲的《甲陽軍鑑》,
吸收《孫子·計篇》的核心,於「軍法之卷」中首次提出甲州派的「三要素」,即武略、智略、計略。
其中「武略」相當於「知己」(五事),「智略」相當於「知彼」(七計),「計策」相當於「應變」(詭道)。
而香西成資《武田兵術文稿》也是闡釋甲州派兵法的重要著作,該書中援引《孫子》《六韜》《三略》《易》等書中的文句,其中以引自《孫子》的最多。
《武田兵術文稿》(1674 年)一書中,結尾壓軸的一篇是“豐臣閣下?lián)舫r國論”,
正文用漢文寫成,共 4600 餘字,對豐臣秀吉出兵朝鮮之役作了嚴厲的批評。
主要有兩點:其一、以寡擊眾。
在出兵遠征中,違背了《孫子·謀攻篇》所說的“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zhàn)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其結局只能是“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其二、久暴師於外邦。認為“秀吉的出征之舉是無謀之舉”,遠伐大明國是“以小國之力,擊大國之欠也”;
何況久暴師于遼遠之外邦,貽害更甚。
香西成資以《孫子兵法·作戰(zhàn)篇》的“久暴師則國用不足”的含義,否定了豐臣秀吉的持久作戰(zhàn)。
.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歷代的兵家、武士、學者以及軍界在研究《孫子兵法》時都十分重視《用間篇》。
從德川家康、林羅山到吉田松陰、恩田仰嶽,
歷代的兵家學者都注意在全面理解《孫子兵法》的基礎上,對該篇作了重點研究。
深刻瞭解“先知者,必取於人”和“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的道理。
正如山鹿素行所說:“上古之聖人,用上智之大賢,洞察敵國之情而天下興也”。
.
崇尚“用間”已成為日本兵學的傳統(tǒng)之一,
在明治以後這一傳統(tǒng)又與西方情報學相結合。
日本政府和軍界不惜人力財力加強其間諜情報事業(yè),
可見日本兵法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促成日本對戰(zhàn)爭情報的重視及投入。

「『治理』並非是我擅長的,我擅長的其實是——。
用兵之道,追根究底只為一個「勝」字?!?br>這兩個句子是分開的,可從日文pv可以看出來??赡芤驗橹形臄嗑錉I造的感覺不太一樣,所以導致心海的pv感覺有過度吹捧之嫌,但原意本不該是這樣的。
.
當然由於江戶時期的太平,江戶年間發(fā)展的軍學、軍物語也有紙上談兵的批評,其中部分書籍也有造假古代戰(zhàn)例、虛構情節(jié)的的情事,
這些都對我們看當時日本的兵學著作真實性大打折扣
我們以甲州流著作甲陽軍鑑為例:

越後流軍學:

.
文部分摘錄轉自【歷史行旅】江戶時代一位軍事藝術大師視野下的《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研究史
.
【幕末維新後的西洋兵學】
日本幕末時期傳入的西洋兵學,就是更為實戰(zhàn)方面的近代軍事指導書籍-
幕府也積極吸收(被迫)
例如海上砲術全書.(葛爾甸著)

此外還有海岸砲術備要、防海要論、陸上戦術、三兵答古知幾、砲科新論、歩操新式等近代兵科的軍學書傳入日本,增強近代日本軍事學作戰(zhàn)方面的實際性
而江戶時期便有的蘭學,也有相關的軍事學著作
例如洋槍砲的講解





這邊可能是出自若米尼的戰(zhàn)爭藝術概論,配合所謂的幕末蘭學(雖然這本是幕末時期寫的,但應該是明治大正才以後傳入日本)
英文版字幕是"the Teyvat Art of War",日文版是也跟中文差不多,
不過英文軍學書名跟孫子兵法一樣是"戰(zhàn)爭藝術"的書還挺多的,
例如馬基維利的戰(zhàn)爭論The Art of War (Machiavelli book)、
前述所說的若米尼The Art of War
.
如果以地方+戰(zhàn)爭藝術來說
也有可能借鑑(美) 阿徹·瓊斯的"西方戰(zhàn)爭藝術"The Art of War in the Western World
.
之所以這邊將提瓦特戰(zhàn)爭藝術不歸類成借鑒孫子兵法的理由是,先前我們已經(jīng)提到,最初在書房替心海唸的兵書,就已經(jīng)是曹操註解版的孫子兵法(孫子略解)
.
雖然說孫子兵法在日本的研究及不同種類註解版挺多,
例如林羅山,著有《孫子評判》及《孫子訓點》
小幡景憲, 著有《孫子外傳》
山鹿素行的《孫子諺義》
不過兵書裏頭,一直看孫子兵法也挺........
所以這邊才推論是借鑒幕末西洋維新後傳入的兵學
.
【約米尼.戰(zhàn)爭藝術】
內容主要以拿破崙戰(zhàn)爭的時代為背景,集結了約米尼一生經(jīng)驗,這些經(jīng)驗可以說是跟隨著拿破崙而來的,瞭解約米尼的想法,也同時對拿破崙的想法會有所瞭解。
書中戰(zhàn)略部分,也強調將軍一定要瞭解戰(zhàn)爭的本質,而且要與政府意見相同,代表他並不是認為將軍只要會打仗就好,只會懂得戰(zhàn)鬥技巧跟小部隊戰(zhàn)術運用的軍官也許可以不知道這些東西,但是將軍卻不能不知道。
.
約米尼對於大戰(zhàn)略的認知,也就是關係到政策外交方面的決斷,有幾個重點。
1.總是要有利可圖。
2.總是需要一個理由。
3.宗教因素只是藉口,理由必定有其他因素。
4.遇到某地區(qū)處於非理性的狀態(tài),等待其穩(wěn)定後再加以處理。
5.思想性的戰(zhàn)爭,要儘速達到其作戰(zhàn)目標,且不影響其民族的心理。
6.民族性戰(zhàn)爭被證明可以有效動員民眾,會使得之後的政府越來越傾向鼓動民眾,使得每一場小型的衝突都可能演變成巨大的民族戰(zhàn)爭。
簡單說,約米尼對於戰(zhàn)爭的態(tài)度是謹慎的,而且一定要有利可圖,也許是精神上的利益,
但結果總是要有物質的結果。
摘錄轉自:
https://medium.com/....../%E5%B0%8E%E8%AE%80-%E6%88%B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