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大了,生活就順了
有人說,人可以沒錢,但不能沒有格局。
什么是格局?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回答:
“格局,體現(xiàn)在一個人所追求目標的高度,眼界的廣度,思維的深度,以及這個人身上所體現(xiàn)出的從容大度?!?/p>
簡單地說就是:站多高,看多遠,格局大了,生活自然就順了。

曾國藩說:“謀大事者首重格局。”
格局大的人,想得更多,看得更高,自然能走得更遠。
我們的漢字就很巧妙地體現(xiàn)了這樣一個道理:
一個站在山上的人,瞭望的是星河壯闊,天地廣袤,眼光長遠,故為“仙”人;
一個站在山谷里的人,委身于谷底,目之所及都是雞毛蒜皮之事,眼光狹隘受限,故為“俗”人。

電影《一代宗師》里說:
“習武之人有三個境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p>
這句話就解釋了格局的三個層次。
郭靖以天下為己任,一生守一座城,護一個國,秉持著“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思想,萬人敬仰。
張三豐為人正氣凜然,寬和從容,有仙風道骨之姿,憑一己之力將武當派發(fā)揚光大,威震四海。
這些笑傲江湖的大俠,往往都心懷天下,達到了“見眾生”的大格局,當今社會的成大事者,也普遍如此;
而我們普通老百姓,只要有了一定的格局,先“見自己”,了解自己的優(yōu)勢和不足;
再“見天地”,看清天地的廣闊,自身的渺小,就也能把小日子過得順風順水。
格局,往往決定了我們能看多高,能走多遠。

格局大者,往往有這樣幾個特點:
第一,不糾纏過去,不畏懼將來。
電影《我不是潘金蓮》,講了一個叫李雪蓮的女人,與丈夫假離婚,卻不曾想丈夫假戲真做拋棄了她,還污蔑她為“潘金蓮”。
于是在十多年的申訴中,她堅持不懈為自己討公道 。
為一件爛事,和一個爛人,糾纏了一輩子,人生也從此被陰霾籠罩,得不償失。
有格局的人,從不和過去的爛事爛人糾纏,因為珍惜當下,才是對人生最好的負責。

第二,胸中藏大志者,往往有很強的自律性。
有句話說得好,自律方能自由。
自律的人表面上看起來不能隨心所欲,但其實卻為自己獲得了更多的選擇的資本和人生的話語權(quán)。
為了讓自己的寫作之路走得更長遠,村上春樹曾堅持了長達三十六年的自律生活:
每天早上4點起床,寫作4小時,跑步10公里。
自律的人不一定優(yōu)秀,但優(yōu)秀的人一定自律。
因為自律面前,不僅要懂得全力以赴,更要懂得持久堅持。
第三點,多做事,少抱怨。
有這樣一個故事:
城市小伙比爾,衣食無憂,但時常覺得無聊,沒事做。
一日他發(fā)現(xiàn),豐收季節(jié)時的農(nóng)人,每天都一邊擦著汗一邊嬉笑著走向冒著炊煙的家。
比爾去詢問一位老者,老者說:
“我們感覺快樂是由于我們對生活不曾抱怨過,我適應并熱愛田間生活,我吃自己種的蔬菜水果,感覺那是世上最好吃的食物。”

人若是想要改變處境,最好的辦法是把心態(tài)放平,把事情做好。
說不如做,抱怨不如改變,要記得,強者不是沒有眼淚,而是含著眼淚在奔跑。

格局,是一個人讀進肚子里的書,說出來的話,走過的路,接觸過的人,是人生在這個人身上留下的印章。
想知道一個人的結(jié)局,就要看他有多大格局,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格局見結(jié)局。
有一個耳熟能詳?shù)男」适拢?/p>
三個工人在工地砌墻,有人問他們在干嘛?
第一個人沒好氣說:“砌墻,你沒看到嗎?”
第二個人笑笑:“我們在蓋一幢高樓。”
第三個人笑容滿面:“我們正在建一座新城市?!?/p>
十年后,第一個人仍在砌墻,第二個人成了工程師,而第三個人,是前兩個人的老板。
故事雖不知真假,但是它說出了“格局”是什么,以及“格局”的重要性。

想成大事,就需要有大格局。然而,我們怎樣培養(yǎng)大格局呢?
簡單地說就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見萬種人,并了解自己。
人生這盤棋,只有把握住棋局的人才有勝算。
只盯著樹洞里的蟲子不放的飛鳥是不可能越到白云之上的,只有眼中和心中裝滿了山河天地的雄鷹才能自由翱翔。
擁有怎樣的格局,就擁有怎樣的命運。
來源于:旺旺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