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行為療法的原理
這一部分整體是認知行為療法。我在想自己怎樣才能更好的寫這部分內容。一個做法是抄,但我覺得不理想。這是另外一個人的觀點作品,我在剽竊,另一方面,原文挺枯燥的,我看都覺得費勁,其他人看一樣費勁。
我在想有沒有其他方法,能更好的輸入加輸出。主要是輸出,我怎樣把自己學到的內容更好的展示出來,說給別人聽?
我選擇的方式是,閱讀,記錄我有啟發(fā)的點。自由聯(lián)想,如果是我做咨詢的話,會有什么對我的咨詢方式,會有什么改變?

不斷的調整和完善,讓自己可以有更好的咨詢表現(xiàn)。閱讀和學習,就是為了讓我有更好的咨詢表現(xiàn)。下面是讓我感覺有啟發(fā)的三個點:
1.區(qū)分思維、情緒、行為、后果,該怎樣才能更好。
發(fā)生一件影響情緒的事情時,如果能把這些記錄下來,思考分析,不斷的復盤,就會讓人在下次發(fā)生時,有更好的應對。
越學我越感覺,它不是一下就好,一下就成了,一定是慢慢來,逐步改善的,是個細致、繁瑣,不厭其煩的工作。
這本質上是一種自我改善。來訪者在見咨詢師之前,可能對面對的問題跟自己狀態(tài)相處很久了,有清楚的認識和深刻的思考。
甚至潛意識里清楚,怎樣才是對自己更好的。只是因為某些原因,沒有這樣去做。我需要做的是陪他,把原本模糊的東西一點點的清晰化,看到背后的原因和邏輯。
這是認知部分的內容,接下來是行為療法。有了認知改變,接下來就是行為訓練,習慣養(yǎng)成。把一些好的習慣,更具適應性的行為,固定在一個人身上,讓他接下來有更舒適的生活。
2.識別不合理的信念和行動,產生的誘因,作出假設。

舉例子,我在寫文章時,感覺在給自己做心理咨詢,做一場精神的瑜伽。復盤一下,這是怎么發(fā)生的呢?
一般情況下,我出現(xiàn)情緒,大概是因為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比如這個世界應該按照我的想法運轉,這個世界應該是善良的,這個世界應該溫柔的對我。
但往往發(fā)現(xiàn),世界真實的表現(xiàn)和我的信念是不一樣的。我有我的計劃,而世界另有計劃。世界在按照自己內在的邏輯和方式運行。
我在不斷的學習和了解,內在的邏輯是什么,比如說學習經濟學,了解商業(yè)社會,學習心理學,了解微觀個人的內心世界。
說實話,收獲很大。只是還會因自己在跟這個世界的互動和碰撞中,感到不舒服難受。這種情況下,要調整的可能不是世界,而是我自己。
我與世界的相處,就像在做一個無限游戲。一邊游戲一邊調整自己,讓自己在和世界的相處中少受傷,少難過。
3.個案概念化并不是一次成型的,并且確認它對來訪者來說真實可靠。
我最初以為個案概念化是前2~4次的任務目標,但實際上個案概念化是持續(xù)的。就像我在做一個陶器,先有一個大概的樣子,之后在過程中,不斷的精細打磨,作品就誕生了。

目標是讓來訪者覺得真實可靠。就像在開車,在路上,需要調整方向盤,讓自己沿著既定的道路不斷的走。
目標就像旅途終點一樣,我需要在路上不斷的調整個案概念化,讓他更精確更細致。對來訪者來說更加真實可靠。
做一件事情,它是有不同的評估維度的。一方面,要快速提出,另一方面要不斷調整,最后還要對客戶來說,滿意的。
我感覺今天的文章是憋出來的,其實我不知道自己要寫什么,硬寫這樣硬擠出來的東西讓我感覺不太好。也許下次我可以努力讓一切行云流水,而不是擠出來。
今天的內容就到這里,謝謝你的欣賞,歡迎留言咨詢。